2.1 最笨的努力,就是没有成果的瞎忙

2.1 最笨的努力,就是没有成果的瞎忙

“再苦再累都不能倒下,因为身后有太多人需要照顾。”这是来访者老杨在工作室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老杨是某三线城市一家私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他跟了一个老板12年。第10年的时候,老板提拔他做了分公司总经理。但在我的工作室,老杨却满脸无奈地说:“这回,必须得辞职了!”

我并不感到意外,“辞职”这个话题,老杨絮絮叨叨地说过很多次,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下一步行动,但这次不同。春节过后,老板已经停发了老杨的工资,明摆着,撵人呢!

12年前,28岁的老杨追随老板打天下。他很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希望通过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老杨学历一般,能力一般,最大的优点就是人很踏实,足够努力。天分不够,努力来凑,老板很信任这个“上进好青年”。

老板有背景有资源,行事果决,公司发展迅速,很快从小工厂做成了大公司,再后来做成了集团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老杨也一步一步从普通员工变成了部门经理、副总经理、分公司总经理。

12年职场风雨,普通员工小杨变成了公司高管老杨,看起来这就是一部逆袭的励志剧。

但是,随着职位越升越高,老杨开始感到力不从心。无论他怎么努力,工作效率都很一般,工作成果都不大。特别是提了分公司总经理之后,独自分管一摊,压力大得透不过气来。

老板批了一个新项目给分公司,老杨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地干了两年,终于把本金亏光了。是的,没错,不但没有任何收益,还亏光了本金,于是出现了开篇的那一幕——老板逼老杨走人!

谈到动情处,老杨眼圈红了:“我觉得自己挺没本事的,拼命加班加点,却做不出业绩,拿不到绩效工资,每个月凭1万块死工资养家。父亲脑血栓常年卧床,母亲年龄大护理起来很吃力,我连请护工的钱都拿不出。”

我给老杨分析,你工作足够努力,之所以不出业绩成果,不过是你在很多事情上走了弯路。没有成果的努力,都是瞎忙!

工作没有成果的人,都有这四个坏习惯

和一个客户交流,他把“努力”这件事说得很透。他说:“很多人之所以成不了事,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做事没有章法,总是忙不到点子上。他们总是被自己努力的过程感动,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努力是要有结果产出的。”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总是有板有眼,有些人做事总是没有章法,不出成果呢?我总结了一下经手的生涯咨询个案发现,工作没有成果的人,都有这四个坏习惯:

1.没有确定好任务优先级

每项工作任务的价值是不同的,很多无序和混乱都是因为没有确定好任务的优先级。

以老杨为例。从普通员工到分公司总经理,一路走来,十分不易,所以对于老板分配的工作任务,他总是表现得用力过猛。他希望能够马上去做老板安排的所有的事,甚至老板随意说出的一句话,他都要揣摩半天:怎么才能领会老板的意图,把事情做得更好。

管理者要明确哪些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是首先要做好的,是撬动业绩的核心任务,然后把资源向这些任务倾斜。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要回到事情的本质,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不是什么事都值得去做,要用最宝贵的资源去解决最关键的任务。

2.不擅长多任务管理

多任务管理要求在同一时段执行多项任务,并且有能力在不同工作之间快速切换注意力。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同时并行多个工作任务时,越忙越乱,越乱越忙,顾此失彼。

老杨就陷入了这种怪圈。随着职位的晋升,他管的事也越来越多,很多工作任务需要同时并行。他做着A项目,想着B项目,B项目还没做完,又要看看C项目的进展。他加班加点,忙里忙外后发现,很多工作都虎头蛇尾,没有一个好结果,甚至连结果都没有。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把注意力从一项任务转移到另一项任务时,他们的部分意识会仍旧停留在上一项任务上。每次当你把注意力切换回来时,都会提醒自己当初正在做的事情,与此同时对新任务的微弱干扰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就增大了你的认知负担。所以,越是任务繁多,越不能蛮干。

3.把重要的工作延后

重要的工作往往难度比较大。所以,畏难情绪导致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拖延。老杨每天都写工作任务清单,他习惯于先完成那些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完成后打“√”。每天看着任务清单上80%的工作都打了“√”,他觉得挺有成就感,但其实最重要的那件事,他却一直在拖延。

那些80%都打了“√”的工作任务,并没有为他带来重大的业绩成果,而那件最重要最该做的事情,往往拖着拖着,就没了结果。

4.在细节上纠缠

注重细节是好事,但管理好对“完美”的预期才是正经事。老杨以前在车间抓生产,非常关注细节,做了高管,他仍然紧盯细节,别人是“抓大放小”,他是“抓小放大”。

这种行事风格,导致他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细节上,前瞻性明显不够,员工们也不服气。老杨很委屈,觉得自己努力工作多年,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他不知道,真正的努力,都是需要方法论支撑的。这种方法论的价值就在于,你的努力是自我满足还是卓有成效!

纠缠细节的人,通常都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对工作的确很投入,愿意把活儿打磨得更好。但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会在某些项目上花费太多时间,而忽视了其他工作的推进。特别是在多任务管理中,纠缠细节会影响整体工作进度。

高效工作的四个秘诀,让你的努力卓有成效

工业工程学中有一个ECRS分析法,它主要用于对生产工序进行优化,以减少不必要的工序,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率。这个方法不只适用于生产工序的优化,也适用于改善我们的工作方法。

简单来说,当我们想要改善一项工作时,可以有四种方法:排除(Eliminate)、合并(Combine)、重组(Rearrange)、简化(Simplify)。怎样理解这四种方法呢?下面用例子来解释:

我有个朋友老K,早年做财务出身,前些年他辞职创业,开了一家咨询公司。我们来看看老K是如何在工作中应用ECRS分析法的。

1.排除

公司成立初期,老K凡事亲力亲为。随着业务量增加,他开始力不从心。他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内容,砍掉了很多不重要的“细枝末节”。

以招聘为例,以前老K亲自披挂上阵,面试每一个员工。现在,只有部门经理级的复试,他会把把关,其他的事情都是交给人力资源部全权负责。

实际上,排除法是四种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当接到工作任务时,不是马上执行,而是考虑有没有可以排除掉的步骤和环节,排除这些步骤和环节会不会影响整体工作成果。

如果这个步骤或环节的排除,并不影响整体工作成果,说明它是你工作中冗余的任务,把它排除掉有利于节约资源,提升效率。

2.合并

老K刚创业那会儿,项目是一个一个接的,有时还连续不上,现在随着业务量的猛增,他经常要同时并行多个项目。为了提高效率,他经常会把同一行业的项目归类处理,这其实就是合并的技巧。

合并的重点是把同一类型的工作集中处理,因为这类型的工作有重复和交叉的地方,通过对这些地方进行整合,可以帮助我们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3.重组

老K做咨询,经常要给客户企业出具项目咨询建议书。以前老K都是用“演绎推理”,也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项目结论的过程。老K发现,有些客户面对前面大段的推理,表现得极不耐烦,所以他重新调整了汇报顺序。

建议书还是那个建议书,只是汇报的时候,他将结论前置,然后再一一进行推导,这种方法受到了客户的普遍欢迎,这就是重组。

重组就是改变工序程序,使作业的先后顺序重新组合。

4.简化

老K有个同学,大企业出身,建议老K采用欧美企业的管理流程和方法,对企业实行规范化管理。老K研究发现,大企业的方法的确不错,但过于烦琐,不适合像他这样的小企业。

他认为,小企业重要的是“小而精,小而美”。他带领团队费了不少心思,对组织架构和工作的流程进行了简化处理。所以,过多地纠缠细节反倒会让工作变得复杂和无序。

很多人都在追求工作中一些表象的东西,以前我在朋友圈里曾经看到有人的个性签名是: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当然,努力和拼搏很重要,但如果总是追求这些浅层次的东西,你就很容易忽略真正重要的东西——让你的努力和拼搏卓有成效。

当你忽视了真相的时候,你的人生节奏也就乱了。人生很短,但别活得太着急,不要让你的忙碌,毫无目标和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