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三个方法,跳出“人际互惠”的怪圈

2.2 三个方法,跳出“人际互惠”的怪圈

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刚进入新公司,肯定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被一些老员工差遣干这干那。

我们以为自己会做出明智的决策,会拒绝老员工不合理的请求,但实际上我们的大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听从了对方的安排。

受人恩惠,如芒在背

26岁那年,高天新(化名)从一家小公司跳槽进入一个大公司。如果不是有个好舅舅,以他的实力恐怕这辈子都没有机会进入那样的大平台。

高天新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尽快适应环境,融入团队,因此要跟所有人都“相处融洽”。他甚至一度觉得自己有种春风化雨的能力,见到谁都点头微笑。

“关系户”的身份被曝光后,他马上遭到了同事们的质疑和排挤。有次临时接到投标任务,紧急制作标书,高天新负责标书中的一部分。中途领导交代一位同事,这个标不投了,通知大家先不用做标书。其他人都接到了通知,但唯独高天新没有。

他们,似乎就等着看他这个“关系户”的笑话。他笨拙地学习着这家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慌乱地接听着业务咨询电话。面对业务娴熟的同事们,高天新产生了巨大的挫败感和孤独感。

一个“善良”的同事齐轩(化名)主动亲近高天新。他经常扔给高天新一包茶或者一袋咖啡,然后拍拍他的肩膀说:“来,兄弟,提提神。”有时,他也会在茶水间主动向高天新讲起公司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一次,和别的部门配合一个项目,有一处工作失误,那个部门的同事欺负高天新是新人,想甩锅给他,齐轩马上站出来打圆场。他称高天新为“我们部门的小兄弟”。这个称呼,让高天新感动得差点落泪,也让他打心眼儿里认同齐轩这个人。来而不往非礼也,齐轩主动向高天新示好,因此对于齐轩的要求,高天新从来不会拒绝。

一开始,齐轩偶尔会请高天新帮忙订个机票,打印个文件,后来经常把自己的工作分出来一块给高天新做。有几次齐轩需要加班,他甚至拉着高天新一起。

高天新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他想拒绝齐轩,但是一想到齐轩对自己的帮助,就张不开嘴。

同事们背地里说他是齐轩的“小跟班”,一想到这些,他的工作热情就快被消磨殆尽,更加孤独。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之所以会为了回报他人而做出违背本意的决策,实际上是“互惠”心理在作怪。互惠是指在社会交换过程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帮助或给予某种资源时,后者有义务回报给予自己帮助的人。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团队成员之间态度和行为的互相影响。比如,人们会下意识地觉得,如果接受了老员工的差遣,他们会回馈更多的工作便利;如果别人给了我们好处,我们也要以另外一种好处来报答他才对。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表示,“‘互惠’是非常普遍的人类心理,它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人类社会里,它能帮助这些社会维持平稳正常的运转”。

小心!别被“人际互惠”绑架

互惠心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交换理论是一个解释人与人之间关系质量变化和发展的重要理论,而人与人在交换过程中遵循的互惠原则是社会交换持续产生的重要前提。

所以,互惠思维已经内化到人类的日常思维之中。人们会不自觉地答应别人的请求,希望他能为自己提供便利,也不太容易拒绝给过自己小恩小惠的人的请求。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有些事人们明明不愿意做,却总是在不断地妥协与退让。

有一年,我和一位男同事一起拜访客户。客户所在的写字楼地处繁华的商业街,出了写字楼,遇见一个小女孩,她硬塞给我一支玫瑰花,然后对我同事说:“哥哥,小姐姐很漂亮,这支玫瑰花送给她!”

之后她会介绍自己家庭困难,希望我同事能为她捐助10块钱。尽管我对她那蔫巴巴的玫瑰花不感兴趣,我也知道这种送花的把戏可能是个骗局。但是,当我内心觉得自己收到了一件礼物,就不可避免地认为自己欠了她的人情,所以,我们还是掏了10块钱给她。

一枝蔫巴的玫瑰花,送给两个不是情侣的人,都可以让人乖乖掏钱,这其实就是“互惠”的影响力。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好意,就会忍不住想要回报,而这种回报放在各种场景中,有时会以妥协、退让的方式呈现。

例如在职场,不少“老油条”就深谙此道。他们总是先给新人一些小恩小惠做铺垫,然后再要求新人干这干那,这些“恩惠”对人施加的压力,往往影响着人们的决策。

有些人连小恩小惠都省了,他会先向你提出一个大的工作要求,比如,他会对你说:“帮我把某项工作做了。”你拒绝了他,然后他再提出一个小要求:“那帮我把这份文件打印出来吧!”你一想,我刚拒绝过他,再拒绝一次不好,于是就乖乖听话帮人家打印了一份文件。

实际上,这个大要求不过是为了实现那个小要求使的障眼法而已。人们希望通过“互惠”成就彼此,但是放任它做出机械反应,就很可能变成人的弱点,使人更容易被他人摆布,从而影响人们的正确决策。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那你就需要积极应对了。

如果你的出发点就是讨人喜欢,那将一事无成

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待别人的善意,不要因为别人的些许善意,就对他们的所有要求都积极回应。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经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你的出发点就是讨人喜欢,你就得准备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情上妥协,而你将一事无成。”

你会为了所谓的“互惠”,把刚发的工资借给别人,而自己过得捉襟见肘;你会为了讨人喜欢,帮别人承担本属于他的工作,而自己累得黯然失神……

你以为这样的恩惠,会让别人记得你的好,你投之以桃,他报你以李。但后来却发现,别人不仅不会记得你的好,反而经常忽略你。

我们之所以活得太累,是因为大家都很假。怎样才能从“互惠”的怪圈中跳出来呢?

你可以尝试下面这三个方法:

1.问题替换

面对别人的请求,把大脑里不断冒出来的想法——“他曾经帮过我,我也要回报他”替换成三个问题:我是否愿意做这件事?对方是否对我很重要?我是否愿意满意重要的人的请求?

这三个问题能让你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你大脑中那些刻板的要求就被软化了。它能够提醒你:我不需要满足所有人。

2.延迟响应

有些人脸皮薄,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别人的请求,这时候延迟响应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不主动,不拒绝,不答应。这种延迟策略,实际上等于委婉拒绝。对方就算当时没看出来,拖延一段时间后,也会明白你的用意。

3.自我认同

当别人来寻求帮助时,很多人倾向于一口答应,因为这往往能提升个人的自我认同感。不要把自我认同的权力拱手让给别人。人们可以通过设置明确的人生目标,在践行目标的过程中体验自我的价值和社会的认同,并由此理智地看待自己。

职场就是一个名利场,它映射出“有为才有位”的价值观。关键的成长路径是你的真才实干,谁也不愿意与无能之辈为伍,你的职场地位需要实力作支撑。

不要用所谓的“互惠”,去复制一个任人摆布的你。这个时代的人际关系,多是以利益和目标驱动,遇到“相见有清欢”的人并不容易。

了解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你要做的最紧要的事不是讨好别人,而是尽快熟悉业务,打磨自己的一技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