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80%以上的纠结,都可以通过恰当的归因消除

3.4 80%以上的纠结,都可以通过恰当的归因消除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会对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世间万物有因终有果,有果必有因,只要你所做的事情存在一个结果,那么归因都是你不可不做的事情,它会左右你内心期待的结果。

从我经手的生涯咨询个案来看:80%以上的纠结、倦怠、挫折,都可以通过恰当的归因消除。认识归因偏差,才能找到问题的本质。

陆雄文在《管理学大辞典》一书中这样定义归因偏差:归因偏差是大多数人具有的无意或非完全有意地将个人行为及其结果进行不准确归因的现象。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我们习惯高估自己,将成功归因于自我能力、个人特质,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工作本身以及他人。

人到中年,人生半坡

晓欣(化名)是一所大学会计专业的老师,薪水虽然不高,但也不低,每年还有寒、暑两个长假。但最近几年她总是抱怨:“越来越觉得这份工作没有价值,要是当初选择去外企,兴许现在都年薪百万了。”

在这个城市,她有房有车有人爱,看起来生活得惬意、体面。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近年来对教书的倦怠感。每天,她都硬着头皮去上课,对学生也越发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发火。一个人时,她经常想:何处是正途?可安驻我心?

晓欣2009年留校任教,刚参加工作时她也曾为教师的职业自豪过。她很自然地给自己贴上了“高级知识分子”的标签。那时站在讲台上的她自信从容,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她用耐心与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

虽然有时候晓欣也会觉得落寞,但她很清楚作为教师,自己的价值感源自哪里。她说,教师这个角色的责任感让她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探索新知、分享新知,当她这样做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成长得非常迅速,而这种自我成长,激励她投入新一轮的热情。

然而,从2015年开始,原本干劲十足的晓欣开始感到失落与无望。理想与现实之间也总是存在着一些落差。比如,学校低效率的管理方式;科研与论文发表的压力;保守的教学方式;最大的落差源自上课时学生们“一潭死水”般的反馈,仿佛这是一堂与己无关的课程。

她开始无比焦躁。因为论文的事情,她和系主任吵了一架;因为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她言辞激烈地批评,随后遭到投诉。

她感觉大学老师这个职业让她的价值感变得低下,开始有了想要逃离的念头。但离开这里,又能去哪儿呢?她在去留之间摇摆不定,既不能做到安分守己地讲课,也无法不顾一切地果断离去,犹如笼中困兽。

人到中年,人生半坡。努力打拼了多年,晓欣终于跌跌撞撞爬到了山腰,却发现,再往上走已经很难了,这是无数中年人的现状。当我们发现自己无力改变这个世界时,我们只好向自己妥协。

世界那么大,看了有用吗

迷茫纠结了三年,2018年劳动节过后,晓欣决定鼓起勇气迈出尝试的一小步。她盘算了一下:暑期开学之后,她将要带大一新生,大一新生军训得一个月,这期间她不用到学校上班,再加上7月份开始的暑假,算起来有三个月假期,何不利用这段假期找一份工作来尝试一下呢?也好为将来的跳槽做个准备。

晓欣结合自己的专业能力,认为在企业从事财务类工作可以与自己的专业衔接上。她开始偷偷在几家招聘网站上投递简历。上课之余,她去过几家企业面试,经过仔细权衡,她终于锚定了一家企业,并谈好7月初上班。

晓欣应聘的职位是一家民营制造企业的主管会计。企业成立至今,财务管理混乱,到现在积弊日久才想到要好好梳理财务制度流程。除了日常工作外,晓欣还要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陈年旧账”的处理难度就连一般老会计都吃不消,前任会计就是因此离职的,可想而知晓欣的工作难度。

同事们多数都不友善,他们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晓欣,言外之意就是“你不是大学老师吗?这点活儿还干不明白?”工业企业的财务工作本来就相对复杂,再加上晓欣过去的工作完全是知识输出,并没有实战功底,面对这堆烂摊子,她焦头烂额。那些年龄比她小一大截的同事们幸灾乐祸地看着她这个无处安放的“老人家”!

入职一个月,晓欣开始怀念学校了。她对这份工作的体验极差,老板对她的工作也不买账,双方一拍两散。晓欣来到我的工作室,希望能厘清为什么自己的工作总是不尽人意,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理由千千万,贵在要自省

和上一辈人换工作的谨慎相比,我们会发现,在如今这样一个自由选择的年代,对不那么满意的东西,我们习惯了“换”,而不再想着去“修补”。把这个逻辑放在职业选择上,对于那些不满意的工作我们也不再有耐心“修补”,而是果断离开,一言不合就要跳槽。我们都期望下一份工作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下一份工作就真的是你的Dream Work吗?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问自己: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对我来说是重要的?我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变?如果这些基本的问题没有想清楚,人就容易迷失方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直观地看到与此相关的各因素是什么关系。

晓欣判定自己对高校教师工作产生了“职业倦怠”,而选择盲目逃离,但她没有看清倦怠背后的真正诱因。我用生涯教练工具“平衡轮”帮晓欣做分析,希望能够帮她厘清现状,觉察到平时被忽略的部分,找出希望改变的地方,然后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这个工具非常好用,你也可以试一试!

1.创建平衡轮

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标准的大圆,然后把大圆分成八份,依次填上对于自己生命平衡和幸福而言最重要的8项内容,标准版本的生涯平衡轮内容顺时针为:

职业发展——你在职业中不断进步变化,不断自我更新;

财务状况——你的资金方面;

健康状况——你的身体、心理健康方面;

娱乐休闲——有益身心的娱乐休闲活动,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有益身心的业余生活;

家庭生活——未婚者,指自己的原生家庭;已婚者,指自己和配偶的小家庭;

个人成长——知识、能力、眼界、心灵的成长;

自我实现——可以与工作有关,也可以与工作无关,只要是能发挥你的天赋,实现你的价值的事。

2.为平衡轮打分

接下来,结合现状,请给你现在的每个领域打分。打分标准:1-10分。1分代表最不满意,10分代表最满意。

打完分后,问自己几个问题:

①你有什么发现?

②哪一个领域的分数提高了,会带动其他领域的分数提高?

③你对现在的生活/工作有多满意?

④有什么是你想改变的吗?它们的先后顺序会是怎样的?

⑤有哪些部分是需要立即注意的?

⑥采取什么行动会改变这个部分的满意度?

⑦改变后,你的生活和工作会有什么不同?

⑧你可能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结合本文中的案例,晓欣的平衡轮画得非常漂亮,我给她准备了12色彩笔,她自由搭配,画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在平衡轮中,她终于看出了端倪。事实上,对于大学老师这个职业身份,晓欣是认同的,所以她给自己“职业发展”这个领域打分很高。她发现,问题的关键出在“财务状况”这个板块。

晓欣的爱人2015年辞职下海,在北京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软件公司。辞职意味着没有了固定收入,而企业初创期处处都要花钱,家里的经济状况陡然紧张起来,这三年也没有太大的改观。经济上的压力让晓欣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她把这一切归因于她的工作没有为她带来想要的价值。

看着平衡轮,晓欣落泪了,她差点就放弃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好工作!看似简单的生涯平衡轮,其实背后有很多心理学原理在起作用,其价值是明显的。其实,平衡轮的作用就是用来厘清一件事情背后的关键要素。很多时候我们的困惑是由于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平衡轮能将非常抽象的指标具象化、视觉化。

克服“归因偏差”,避免成为生活“易耗品”

在晓欣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以职业倦怠显现的困惑,其本质很可能不是“倦怠”,而是“归因偏差”。长久以来,晓欣把经济上的压力归因为自己的工资太低,这种归因偏差导致她对工作产生了低价值感,低价值感引发了一系列抵触情绪,进而陷入了困境,困境进一步引发低价值感,陷入了恶性循环。

在平衡轮的练习中,我问晓欣:“有什么是你想改变的么?”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财务。”

我继续启发她:“接下来采取什么行动会改变这个部分的满意度呢?”

她说:“平时课程不多,可以在业余时间去一些会计培训学校讲课增加收入。”

晓欣说,她很支持爱人创业,虽然创业三年都没赚到钱,家里还倒贴了不少,但眼见着项目慢慢有了起色,她不想半途而废。她说接下来的时间,她可能会很忙碌,一定要多接些兼职的工作,把经济缺口补上。

如果你的生活也遇到各种迷局,尝试一下从现在开始学习并练习平衡轮,找到正确的归因方式,也许很多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逃离只会让你离真相越来越远,改变自己、调整自己,才能遇见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