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努力要常态化
7.3 努力要常态化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在“表演努力”,而且演技一流。他们加班加点,忙碌异常,却没有任何结果。为什么一个人明明做事很用功,最后却没有多大进步?那是因为他的精力被“伪努力”严重消耗,最后只感动了自己,却没有取得什么成效。
别让“伪努力”摧毁你的职业生涯
十年前,那时我还在一家企业做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年底发奖金,下属老洛是公司的老员工,她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能拿一个较高的奖金系数。但是最终,却只拿到一个屈居中等的系数。为这事,她愤愤不平,特意找我来申诉。
对此,我给了她明确的答复:奖金系数是按照年度综合绩效考核结果来评定的,你的考核得分不高,自然拿不到太高的系数。老洛愤愤不平:“凭什么我的考核分数不高?难道我不够努力吗?”我问她:“难道你的工作只有‘努力’两个字吗?”
那次年终奖,拿了较高奖金系数的人,都是各部门的精兵骨干。有业务娴熟,在投标中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人;有技术精湛,在项目中做出重大技术革新的人;有人脉资源广,为公司资质升级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有加班加点,无差错完成重大税务筹划的人。
反观老洛,虽然工作多年,但业务能力一般,经常出错。让她做工资,不是明细表出了差错,就是汇总表出了差错,审核她做的工资表,等于重新替她做一遍;让她跑社保公积金,不是忘了增员就是忘了减员……
她最大的优势就是资历老。她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从来不迟到,我记忆中,她几乎没请过假。有段时间我们经常加班,老洛从来不提前走,也是跟着加班加点,貌似很努力。
但是,她除了有苦劳,真的没什么功劳。她加班并不是因为工作的增量,而是因为很多工作做不好,效率低。白天她还经常在各种QQ群里闲扯,所以手头的工作经常要拖到晚上才能做完。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我不能辞退她。部门的其他同事也有所顾忌,虽然不为难她,但也没人待见她。所以,她能体体面面地拿到一个中等的奖金系数,但职位却始终是边缘化的,更别说提拔。
在职场,要拿成绩说话。不管你是哪路神仙家里的“坐骑”,没有结果的努力都是白费力气。老洛天天加班加点、早出晚归,殊不知,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因为有很多付出看似是在努力,可其实只是伪努力。
并不是每天忙忙碌碌就叫作努力,并不是辛苦就能获得想要的东西。
伪努力者习惯于做事,努力者习惯于把事做好,这才是两者最大的差别。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我的来访者陈思铭(化名)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不错的企业做技术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思铭开始越发焦虑,由于一直没有晋升到管理岗位,他总感觉自己没有形成强劲的竞争力。时不时地担心自己在巨大的时代变迁中被淘汰掉。
去年,陈思铭的同学老夏从日本回国,撺掇他合伙开个居酒屋。陈思铭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拿出多年积蓄,再加上父母支援的一部分资金入了股。老夏负责后厨和采购,陈思铭负责前厅和运营。不出半年,亏得一塌糊涂,完败!陈思铭很受挫,不知道下一步是继续做生意还是找份工作赶紧上班。
我去他的居酒屋看过,虽然我不是餐饮业的行家,但也看出了两个特别明显的问题:一个是地段太偏,店面位于一个新社区的底商,周围没有成熟的综合商业区;二是定位不对路,社区的餐馆通常规模都不大,以大众家常菜为主,便宜快捷。居酒屋是舶来品,日式菜系,价格普遍偏贵,不符合社区餐饮的定位。
要说勤奋,陈思铭和老夏都不是懒人,每天起早贪黑,绞尽脑汁想办法做营销宣传。他们甚至还亲自到社区里发过宣传单小广告。但这些都是战术上的勤奋,在职业选择上,陈思铭回避了真正有价值的部分——什么才是高价值的选择。所以,说到底,他就是一个“懒惰的勤奋人”,不会有效努力,找不着努力的目标和路径。
我给陈思铭做了职业测评和能力评估,帮他澄清自己的内在特质及能力分布情况。他有九年的技术工作经验,纵向可以谋求更高的职位,横向可以精进自己的专业水平,向内可以选择本企业的其他岗位,向外可以选择本行业的其他企业。选择多着呢,为什么非要掐断自己以前所有的经验、资源,从零开始呢?最后还把零做成了负数。
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将一辈子的聪明,耗费在没有深度思考的战术上。你低头拼命拉车,抬头一看却发现方向错了。所以,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做才能高效地达成,有目的的投入才能获得满意的产出。
努力的本质,应该是常态化
有句话叫“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意思是每天像卒子一样前进一点点,努力就不会白费。事实上,这是绝大多数高手的战略,他们并没有比普通人聪明太多,关键在于他们的努力具有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我有个同事老赵,十年前我做人力资源部经理时,他是市场部经理。那时正好赶上国家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出台了十项措施(民间称“四万亿计划”)。
其中有几条都与基础建设有关,这样,我们公司就迎来了发展的大好契机。市场部工作量陡然增加,忙投标忙得昏天暗地。老赵经常整夜整夜地守在办公室。
有一次,和他一起参加同事的婚礼,聊起工作,他居然没有一点抱怨,也没有诉说这样的日子有多难熬。他只是申请配一个专职司机,因为总熬夜,有时候开车会走神。离开公司后,我们联系不多,但一直有他的消息。前些年,他升职做了集团旗下最核心的一家分公司的董事长,员工800多人,那年,他35岁。
老赵事业有成,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质:努力常态化。
这个特质,我在许多牛人身上都能看到:在飞机上、高铁上见缝插针改稿子、办公的刘润老师和吴晓波老师;凌晨3点还在剪辑音频的自媒体人粥左罗老师……
他们不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有多么令人感动,多么了不起,他们觉得这就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普通人总会被自己的努力感动,然后默默给自己贴上“我是上进好青年”的标签。
但这些常人眼中的努力,不过是牛人眼中不值一提的普通的一天。你是间歇性歇斯底里,人家是持续性发奋图强,这才是本质上的差距。
努力,只是表象,它保证不了你能成功,它只是成功的标配。在努力前面,你需要加上持续和稳定。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一块璞玉,我们都有机会拥有闪闪发光的人生,但前提是,你能不能用坚如磐石的耐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打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