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与“伪兴趣”相伴,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5.2 与“伪兴趣”相伴,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木心的诗歌《从前慢》中有句话:“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以前的人,感情有裂缝就想修修补补,现在的人,感情有裂缝就想换。我说的不只是感情,工作也是这样,一不喜欢就想换掉。这样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只要我愿意尝试,我一定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你可能只是被工作表面的光环吸引,但并不是真正了解和喜欢它。你的兴趣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我们称这种兴趣为“伪兴趣”。伪兴趣有两个特点:一是持续时间短,二是遇到压力就“变形”。

将伪兴趣当成真兴趣,表面的努力只是感动了自己

我的来访者白宁(化名),最近纠结要不要备考公务员。

三年前,白宁从一所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这个专业是父母选的,白宁并不喜欢。熬完了本科,白宁打算报考自己喜欢的艺术学研究生,但考研未果。无奈,她只好接受父母的安排,进入一家企业做经理助理。

经理助理的工作循规蹈矩,企业内外文件的发放、登记、传递、催办、印章管理等等,白宁觉得特别无趣。她还需要为经理粘贴各种出差票据和整理数据报表,由于她对数字不敏感,工作经常出错,没多久,白宁就辞职了。

白宁觉得一份好的工作,薪水未必要有多高,但是起码应该是自己感兴趣的。她觉得老家地方小,机会少,大城市机会多,就跑去深圳闯荡。白宁念念不忘艺术设计,所以在深圳找工作,也是直奔这个方向。由于她既无专业基础,又无实践经验,只能从一些边缘职位做起。

她先后在广告公司做过客服、设计师助理,但是都因为无法适应公司经常加班而辞职。白宁认为,大概是自己并不真的喜欢艺术设计,她想到自己平时爱好摄影,身边的朋友中,就数她单反玩得最棒,这或许能成为一个求职方向。于是她找了一份儿童摄影师助理的工作,主要是协助摄影师上门为满月的宝宝拍照。拍摄期间,要不停地逗宝宝开心、哄宝宝换衣服,由于是在顾客家里拍照,时不时地还要跟顾客拉拉家常。

白宁是个未婚的姑娘,而顾客谈论的话题三句不离育儿经,她根本就接不上话,经常冷场。所以,这份工作没做多久,她又辞职了。之后她找了一家婚纱影楼做摄影师助理,主要工作是协助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提供灯光辅助,道具补充。这份工作经常需要“搬搬抬抬”一些摄影器材和道具,白宁觉得女孩子不适合干这样的粗活,没多久又辞职了。

来深圳闯荡,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几次三番的求职不顺,让白宁焦虑不已。毕业三年,看到有些同学已经在职场崭露头角,她心里酸溜溜的:“要是能找到喜欢的工作,我也能发展得不错。”

真正的兴趣不会让你舒舒服服就拿到结果

白宁的情况和很多职场人如出一辙:工作没做好,那是因为我不喜欢,换个喜欢的工作一切问题就解决了。按照这个思路往外延伸,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境:专业课没学好,那是因为我不喜欢,如果能选择我喜欢的专业,我也是学霸一枚。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个人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进行不准确的归因。当我们在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的时候,通常会把成功的、良好的一面归因于自身,而把失败的、不良的一面归因于情境或他人。

人们总是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种事情是我想做的,我现在的任务就是找到它,然后掉入这个思维陷阱中,变得盲目和焦虑。可是你知道吗?你吃饭的口味会变,你喜欢的人会变,你的兴趣也会变。情窦初开时让你怦然心动的男孩/女孩,你现在还喜欢他/她吗?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忘了他们的模样。

朱洙在《爱错了,就是青春》中写过一句话:“生活就像一杯可乐,刚倒出瓶口会沸腾,充满生命力,到它再也冒不出气泡,再也没有甜味儿时,它就失去了意义。”工作也一样。你对某个工作的喜欢,未必持久。就像顽皮的小猫被毛线球吸引,但很快就能用美食把它的视线从毛线球中拉回。

你的兴趣,可能是个“伪兴趣”。真正的职业兴趣从来不是能让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结果的。只有那些你愿意全身心投入地去爱,激情四射地去奋斗、去付出,并且不管酸甜苦辣都享受其中的工作,才是你真正的兴趣所在。

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让对的人去做能胜任的事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罗圭斯特和戴维斯曾经提出过强调人境符合的心理学理论——明尼苏达工作适应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只有当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内在满意),个人也能满足工作的技能要求(外在满意)时,个人在该工作领域才能够得到持久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才能与工作环境达到“匹配”的状态呢?答案是:没有绝对的匹配,只有相对的适合。

在做生涯咨询师之前,我一直做人力资源管理。招聘时,我们要严格把关,就会用“匹配”的原则去筛选求职者,剔除那些明显不适合的求职者,避免盲目进人。反推过来,这也同样适合求职者。是否喜欢一项工作,取决于这份工作能否让你忠于自我,也就是说,这份工作与你是否契合。所以,你可以通过以下三招,用“匹配”的原则,剔除那些明显不合适的企业或岗位,避免盲目择业。

1.人与职位的匹配

这里的匹配不是指知识和技能的匹配,而是指人的内在特质与职位的匹配,也就是你的性格、兴趣与职位的匹配。这需要借助专业的测评工具。性格方面,推荐MBTI职业性格测试;兴趣方面,推荐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以本文中的白宁为例,她做助理工作时感到万分痛苦,是因为她的性格、兴趣与助理工作都不匹配。白宁热情大方、善言谈,她的MBTI性格测试中有较为典型的外倾和直觉型性格代码。这种性格类型的人虽然善于人际交往,但对事情的细节把握不够,所以做助理难免频频出错。

另外,白宁的职业兴趣代码中并没有与助理工作适配的C型,所以,与岗位的匹配度不够。这样的话,入职后就出现了难以适应的问题。

2.能力与岗位的匹配

对于岗位,企业会有明确的胜任要求。当然,不少企业也愿意培养新人。白宁的很多工作就是这样的起点。由于是新人,所以会面临“不擅长”带来的压力。有些人离职是因为不擅长,但他们却把原因推给了“不喜欢”。

对于那些“不擅长”的工作,你要做的不是逃离,而是通过明晰岗位要求,列出自己和岗位要求的能力差,然后制定清晰的阶段性能力提升计划,看看能否通过调整能力结构来适应工作岗位。

3.人与组织的匹配

人与组织的匹配是指个人的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文化的匹配。推荐使用舒伯工作价值观测试。本文中白宁离开广告公司是因为总加班,难以适应。

实际上,白宁的核心工作价值观中有一条是“生活方式”,即“工作能让我按照我喜欢的方式生活”。白宁希望8小时之外能够保持独立的生活空间,而公司的加班文化自然与这种价值观极不匹配。

所以,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只有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让对的人去做能胜任的事,你的职业生涯才能闪闪发光。

在我经手的生涯咨询个案中,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在面对关乎人生幸福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件事上,大多数人麻木又糊涂。很多人在求职时表现得很努力、很勤奋,但却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职业生涯的战略思考和决策。没有深度的思考,做什么都是错的。

同时,我也认为,比找到兴趣更重要的,是经营兴趣。

我们对工作不感兴趣,很多时候,不只是匹配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无法从现在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没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就越不喜欢,越不喜欢就越没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喜欢一件事,不一定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后天培养的。如果你能够将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带入自己所做的工作中,你也一样能收获喜悦。这种内驱力因人因时而异,它可能是对某种因素的执着,也可能是一种情怀。

有些人毕业时很穷,内驱力是经济回报,所以对金钱有着强烈的执着;有些人的内驱力是影响他人,宣扬自己的价值观,这就是一种情怀。

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所以工作本身是无法让你快乐的,真正能让你产生快乐的是“我把工作做得很好”这件事。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做这件事比做别的事情都好,你可能慢慢就会爱上它。有了一技之长傍身,你才有底气去尝试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