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苛求完美上
3.5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苛求完美上
多年来,我都在致力于帮助人们解决职业定位、职业选择、生涯平衡等人生难题。我意识到,许多来访者耗费了太多时间苛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人们与种种“不完美”做斗争,却丝毫没有意识到真正困扰自己的是什么。
完美主义的确能让人在某种程度上把事情做好,但是一心追求完美,便会对很多事物不满,它会让人过度焦虑,为了避免犯错而不惜一切代价,这反倒阻碍了目标的实现。
让计划赶上变化,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苛求完美上
我参加生涯培训时,结识了不少学友,其中有两个学友A君和B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A君是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B君是退伍军人,他们都既聪明又好学,专业知识非常扎实,且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通过专业的培训学习,未来有机会转型做全职的生涯咨询师。
培训学习到的是知识,而知识到技能的转变还隔着实践。培训结束后,A君和B君开始动用身边资源,大量接触生涯咨询个案。A君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发现来访者的行业背景各不相同,遇到的职业难题五花八门:工作与生活平衡、职业情绪疏导、核心竞争力挖掘……作为新手咨询师,他并不能完美地解决来访者的所有问题,于是有些沮丧。
有一次,我转介案子给他,我说:“资费标准你跟来访者谈吧!”他说:“我,免费!”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怕自己不能完美地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就这样,A君被完美主义阻隔在了付费咨询的门外。他一直做免费咨询,这导致他不能通过付费筛选高质量客户。两年后,他仍然是一个生涯规划咨询业余爱好者,没有按照预期转型成为全职的生涯咨询师。
B君也从免费咨询做起,他发现受限于自己过去的职业经历,作为新手咨询师的他很难跨行业解决来访者的复杂问题。他利用自己的从业背景,一开始只做退伍军人的咨询个案,而且很快开始做付费个案。我们一起交流的时候,B君谈到,做免费个案时,遇到难题总会想:“反正也没收费,试试看吧!”做付费个案时,就会换一种思维方式:“用户付费咨询,我怎样才能交付优质的方案?”
在一个行业积累的成功经验,很容易迁移到另外一个行业。慢慢地,B君的咨询业务就像一颗扔进水里的石子,渐渐泛起的涟漪,一圈一圈向其他行业扩散。两年后,他成为一名专业的生涯咨询师。
同样是学习一项新技能,A君和B君的结局迥异,这样的情况在工作中普遍存在。你学习新技能了吗?学啦!然后呢?然后我做得不够好,然后就没有然后啦!你看,完美主义害死人。
除了一些高精尖行业,比如科研、医疗等需要零误差外,对于普通人而言,完美主义是最没有必要的。一旦你有了完美主义情结,你就会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把一件事情做到100分上。事实上,做到80分已实属不易,而从80分到100分的努力过程,可能是以牺牲很多件应该做到及格线的事情为代价的。而那件你想要做到100分的事情,也未必能如你所愿。要避免这种情况,你需要的是“冲刺思维”。
简单来说,冲刺思维就是一种在冲刺阶段中不断迭代工作并交付阶段性成果的思维方式。
你要学习一项新技能。你可以把一段固定的时间当作冲刺期,在冲刺期结束时交付成果。以生涯咨询为例。你学习了生涯咨询知识,在第一段冲刺期结束时应该交付的成果是:可以独立完成咨询个案。这个阶段不要求你每个行业每种类型的个案都能做,你可能聚焦的是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定位问题,也可能聚焦的是教育行业女性员工的生涯平衡问题。
总之,如果把你的交付成果看作一个产品的话,它可能只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当你把阶段性冲刺的成果公开交付后,通过外界的反馈,不断对这个成果进行优化。接下来开始新一轮的冲刺期。
别让完美主义成为生活的阻碍
我有个客户老吴,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咨询公司,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营销咨询及定制化培训服务。老吴负责的项目,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快速交付。一个项目,如果同行的交付时间是两个月,他可以把时间缩短一半,一个月交差,并且保质保量。项目周期短,所以项目报价就非常有优势。
我问老吴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交付保质保量的项目成果。老吴的回答是“冲刺”。老吴带领项目小组,将工作任务分解到每周,以一周为一个冲刺周期。在一个冲刺周期内额定的任务,不得轻易删减和改变。这种冲刺思维,使得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产出可交付的成果。
学习新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学习本身,而是为了产生可交付的成果。当你以“冲刺”的视角去看待一段周期性的时间时,你会有强烈的任务感和紧迫感。你会不断地向自己发出灵魂拷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希望它产出什么样的成果?”这个过程会让你目标明确,减少学习过程中因疲累产生的对抗情绪。而阶段性的成果交付,也能让你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知晓自己习得的技能是不是市场需要的。
我现在经常运用冲刺思维管理工作,受益颇多。今年我的工作异常忙碌,除了本职工作生涯咨询、高管教练外,每个月还要完成签约的固定篇数稿件,与读者互动。我每天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你昨天为冲刺阶段做了哪些事情?你今天要为冲击阶段做哪些事情?执行过程遇到了哪些障碍?如果有障碍,迅速排查,保证工作进度。如果没有障碍,全力以赴完成冲刺阶段任务。
完成超越完美
戴尔·卡耐基在他的演讲中说道:“零星的时间,如果能敏捷地加以利用,可成为完整的时间。”冲刺思维的精髓是在较小的时间颗粒度内产出成果。敏捷利用时间,这才是职场竞争力的本质。塑造冲刺思维,需要四个步骤:
1.建立最小可交付意识
你在一项工作或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但最终却没有产出任何成果,这样的投入是无效付出。产出不一定是重大成果,它可以是最小可交付成果。为什么是“最小可交付”呢?因为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计划没有变化快。
比如,你给客户做装修方案,你给他终稿,他会告诉你这不是他想要的风格,你就得推倒重来。所以,你需要一个在早期就能够给客户看到的初级版本。它要能拿得出手,又不至于耗费你太多资源,也无须搞得很复杂。这个初级版本能够帮你澄清客户的真实需求,避免你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到不必要的地方。
2.询问反馈,迭代升级
你把初级版本交给合作方,然后进入冲刺的第二阶段。你可以积极询问合作方的意见,放下防御思维,不要怕被否定,根据反馈不断迭代升级你的产品或方案。
3.迁移资源或技能
在冲刺阶段,不要忘了盘点一下,你原来的资源和技能有哪些可以迁移到现阶段的工作任务中来。比如,我和出版方签订图书出版合同后,我会制定阶段性的冲刺目标,尽管我不是专业作家,但我发现过往的很多知识和技能都可以迁移,十余年的人力资源和生涯咨询实战经验,使我能够从个人成长的视角剖析职场。
4.进行复盘
阶段性的冲刺结束后,你得问问自己:“我从这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中学到了什么?这次的阶段性成果和我当初预想的有无差异?下一个冲刺阶段需要注意什么、提升什么?”这种系统性的复盘,能够帮你校正方向,也可以时刻提醒你去深度思考一些方案策略的利弊。
总之,冲刺思维不要求人们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而是在较短的周期内不断重复“产出最小可交付成果、持续反馈、迭代”这样的循环,并最终交付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