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面对冲突,除了逃避和对抗还有什么选择
3.3 面对冲突,除了逃避和对抗还有什么选择
我们生活在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随着商业环境的剧变,组织形态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组织的边界日渐模糊,但是,最富挑战性的人和人之间的壁垒仍然存在。很多人在工作中都遇到过协作的难题:你做了A方案,他做了B方案,要么听你的,要么听他的,二者选其一,谁也不服谁。于是工作卡在那里,无法推进。无论是本部门的分工还是跨部门的协作,人与人之间都会由于防御性思维而产生诸多的冲突。解决冲突的关键是:找到对双方都有利的方案。通俗来讲,叫共赢性方案。
除了逃避和对抗,你还可以做出“第三选择”
我的客户陆总最近为接连失去两位职业经理人而苦恼。
陆总的第一位职业经理人是跟随他创业打拼的老部下韩峻(化名)。用陆总的话来说,韩峻为人踏实,特别忠诚,就是身段太软,做事缺少魄力,总喜欢当“和事佬”。韩峻认为,只有工作少起纷争,才能天下太平。然而,企业要发展,真正做事的人,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应对各种冲突。
韩峻的行事方式,导致在他担任总经理的几年里,公司业绩变化不大。陆总不能容忍的是,韩峻的“和事佬”有时当得特别没有原则,严重损害公司利益。
有一次,一位下属提出加薪要求,扬言公司不给加薪就辞职走人。考虑到这个下属工作能力很强,为了避免人才流失,韩峻就应承下来。但是这个口子一开就坏事了,陆续有员工如法炮制,跟公司讨价还价提加薪,公司不应允,就消极怠工。韩峻处理不了,最后陆总出面平息了这件事。韩峻遇事不喜欢有分歧,不喜欢搞对抗,说得好听点叫“和稀泥”,说得难听点叫逃避。
陆总认为韩峻已经不适合担任总经理了,就把他调派至外地分公司任职,然后开始着手招募手腕硬点的人做总经理。猎头公司为陆总推荐了几位候选人,陆总最中意的是齐展鸣(化名)。他原是一家地产公司的高管,销售出身,举手投足都透露着凌厉、果决的风范。齐展鸣很快上任,在上任之初的一个月里,他和陆总惺惺相惜,配合甚是默契。但很快,陆总不得不头疼地为齐展鸣收拾烂摊子。
齐展鸣工作非常努力,能力也很强,上任伊始就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但是,作为“空降兵”,他很难调遣那些跟陆总冲锋陷阵、打天下的老员工。齐展鸣手腕硬,树权威,摆架子,一言不合就训人。别说那些与陆总一起创业打拼的老部下,就连普通员工都觉得在齐展鸣手底下干活很委屈。齐展鸣多次批评员工的工作成果是垃圾,员工是蠢材。
齐展鸣像个火力十足的小钢炮,面对冲突,他攻击性十足。员工送给他一个绰号——“齐海燕”,说他喜欢在狂风和乌云之间翻滚,内心充满对暴风雨的渴望!陆总一直安慰自己:“对于高管要多一点耐心。”但是,五个月后,他终于忍无可忍,“礼送”齐展鸣离开。
应对冲突,无论是像韩峻一样选择逃避,还是像齐展鸣一样选择对抗,实际上都是一种在自我保护心理下启动的防御性思维。有思想的人,真正关注的是在逃避和对抗之外,寻找彼此都能接纳的方案,以达到共赢的目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把这种应对冲突的方式称为“第三选择”,它能帮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难题。
不是“我的方法”“你的方法”,而是“我们的方法”
“第三选择”不追求“我的方法”“你的方法”,而是追求“我们的方法”。也就是说,双方或多方在执行一项任务的过程中互相配合着做事,最后双方或多方能够共同获得利益。
我有个同事老钱,早年跟随老板鞍前马后打天下,后来被老板派到集团旗下规模最大的分公司担任总经理,同事们都戏称他是“封疆大吏”。有一年,我去他的辖区出差,亲眼看见了他处理冲突的方式,受益颇多。
那天我正跟老钱在办公室聊绩效和薪酬方案落地的事,员工小周来找老钱申请加薪。我也认识小周,他是集团定向招聘派到分公司做测量员的。小周的诉求是,自己做了三年测量员,技能娴熟,业绩不错,所属项目部一直在艰苦地区作业,希望公司能给加薪。
老钱看了看我说:“您是集团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您看怎么处理?”那时集团实行的是宽带薪酬,测量员的薪酬从1档到9档,分公司有决定权。我赶紧把事情推给老钱,我说:“你们谈,有调整向集团报备。”我这么说的目的,一是不想干预分公司的内部管理,二是想看看老钱如何处理这件棘手的事情。
老钱不慌不忙地向小周了解情况。他问得很细致,从家庭情况到工作情况,还了解了他对公司管理及项目施工管理的具体看法。小周一开始有点紧张,后来慢慢放松下来,他开始热切地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特别是关于项目施工管理的一些想法,非常有价值。
谈完后,老钱告诉他:第一,在测量员这个岗位我不会给你加薪;第二,你可以考虑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到施工员的岗位上见习三个月;第三,见习期工资按测量员标准执行,见习合格转岗做施工员,工资按施工员1档起薪。小周听完又惊又喜。施工员是测量员纵向晋升绕不开的一步,只有做了施工员,才有可能继续往上做施工队长、项目经理。小周的工作范围扩大了,技术含量增加了,如果顺利通过见习期,工资也会更高。
其实,老钱完全可以打发走小周。比如告诉他,“别人跟你拿一样的工资,你凭什么多拿?”“你的确很有能力,但是公司有规定,我也不好为你一个人破了规矩。”老钱也可以直接妥协,答应小周的要求,这些做法既简单又直接。但是,他能觉察到小周加薪诉求背后的双赢可能性。他通过扩大员工的工作半径、让员工承担更重要的职责,进而提升员工的能力,提高员工的收入。
员工带着抱怨来,带着希望和干劲儿走,这就是拥有第三选择思维的领导的魅力。他们不为冲突而战,而是在冲突中汲取共赢的养分。
我在生涯规划辅导中经常把这个方法教给来访者,帮助他们化解工作中和领导、同事或客户之间的冲突。这个方法像万金油一样好用,你会发现,只要冲突双方愿意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在第三选择框架下,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一定能被创造出来。
不要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
共赢的结果是1+1>2,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大多数人在寻求共赢方面做得并不好。因为它涉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的打碎和重建。
有一次,一位客户问了我一个问题:“公司效益比刚创业时好多了,但自己却越来越累,为接班人的事情费尽心思,现在越来越焦虑,怎么办?”
这位客户在15年前创业,他觉得跟15年前相比,公司除了多赚了点钱,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比如,他虽然是老板,但也是最大的业务员。公司的大单全靠他来谈,他大量的精力消耗在拉单子、陪客户、摆平事上面,五十几岁的人感觉特别累。
他也通过猎头公司请到过一些优秀的人才,有些是我和他一起面试的,我发现那些优秀点的人都没留下。他给对方较高的绩效收入承诺,结果一到年底该兑现承诺的时候就“肉疼”。他的目光时刻离不开“成本”二字,一想到优秀人才花了他那么多钱,他就忍不住苛责、压榨。于是能干的人都走了,他又抱怨生意做得太累,招不到“好人”,这不是自找的吗?
有钱自己赚,有事儿大家担,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优秀的管理者,要懂得平衡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怎么做呢?这就需要选一件合手的工具:认知平衡法。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四步:
1.审视自己
将自己视为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不是所属的某一个团体。
你可以与别人分享你的看法,也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提出质疑,而不是坚信自己是对的,与他人对抗。
2.看到差异
承认双方或多方的差异,并在这个基础上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要看到冲突之外比各自力量更为强大的合作共赢的力量,而不是在敌意中削弱彼此的力量。
3.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倾听对方,直到真正理解他的看法,而不是自我防御地认定“你与我不同,你就是个异类、威胁”。
4.寻求共赢
协调双方或多方站在同一出发点共同努力,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不攻击、不妥协,而是运用双方或多方的力量实现更好的效果。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处理问题,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战争催生战争,共赢催生合作。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