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选择大于努力,又是什么决定了选择

6.4 选择大于努力,又是什么决定了选择

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在浩瀚的宇宙,在时间的长河里,在进化的历程中,渺小如尘埃的你的选择,至少对你这个个体而言有无限的意义。

选择决定了你是谁,在时间、空间与进化的无常中,你的选择尤其可贵,你甚至可以凭借选择而透过无常,看到恒常。

每一次“错过”的背后,都有一个“选择陷阱”

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接触不同类型的来访者,我发现每一次“错过”的背后,都有一个“选择陷阱”。有一天,周日早上五点多,我接到了肖晓琪(化名)的电话,原本我们预约的职业辅导时间是下周一,但她接到了学校的催款电话,所以希望能在周日做出选择。

肖晓琪在东北一个县城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做老师,她原本的职业梦想是做一名服装设计师。毕业后,她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回到了县城,但是这个小地方很难承载她的设计师梦想。更多时候,人们对服装设计师的概念是“裁缝”。当了六年的英语老师,眼见着“奔三”的年龄,她每天被父母的催婚逼得很烦。

她不想一辈子平平淡淡地待在县城,她希望重拾自己的设计师梦想,于是找到了一家学校,报名参加脱产学习。她希望学业结束后能留在那个学校所在的一线城市打拼。她的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所以报名后她迟迟没有交学费,希望留个时间缓冲。

我给她做辅导时发现,尽管她内心深处时时地迸射职业梦想的“火花”,但一到选择的关键时刻,她就总是没有主见。动不动就说“我爸妈说了,我哥哥说了……”每个人都能对她施加强大的影响力,而她自己却总没有个“主心骨”。这件事一直拖着,直到她妈妈突然生病住院,上学的事情便不了了之。

我父亲说:“你们这代人,选择多了,也不见得是好事。这么多的选择,让选择本身困难起来。”我跟父亲说:“其实不是选择多了,让选择本身困难,而是人们做出取舍困难,本质上是人们的决断能力太弱了。”

我有个亲戚,年轻时在外地打工存了三十几万块钱。前些年她从外地回到长春,准备用这笔钱做点小生意。她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我就建议她拿这笔钱付首付买套房子。我告诉她,我当年在某施工企业集团工作时,对高新区的规划了解一些,那里的住宅未来三到五年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当时,有几家知名开发商开发的楼盘,均价才五千到六千元一平方米。按照六千元一平方米计算的话,一套130平方米的大三居,总价才78万元。她的三十几万元,付完首付还有一点结余。她看了几次房子,迟迟没有出手。她妈妈跟她说:“你早晚要嫁人的,买什么房子!”后来,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也没有做生意,而是找了一家公司上班。

她没有别的理财渠道,手里的钱存在银行里一直贬值。后来,她终于决定出手买房,那已经是五年以后的事了。此时,高新区的住宅均价1.3万元/平方米。她手里的钱,仅够付一套80多平方米两居室的首付。我爸一直唏嘘,说她白白错过了买房的好时机。

生活对于像她这样的人总是无情的。如果你不能坚定地去选择,生活就会不断给你出选择难题,让你不得不选择。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需要选择的过程,谁也别想摆脱它。

塑造人生的,往往是几次关键选择

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曾经在牛津大学发表演讲,介绍自己的创业经历。他提到自己人生的三次关键选择,让京东成为今天的京东:第一次选择是2004年,他决定关掉线下实体店,全面转型做电商;第二次选择是2007年他决定扩充品类,从只卖IT数码类产品扩充到销售全品类产品;第三个选择是2007年年底,他决定自建京东物流。由于自建物流成本太高,遭到了几乎所有投资人的反对,为此,他跟投资人做了对赌。

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刘强东的人生从来不缺少“努力”二字,成就他的是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

选择这个词,听起来很玄妙。实际上,选择无非就是拿主意。小到我们买菜吃饭,大到成家择业,我们的人生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选择构成的。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人们做出的选择大相径庭。所以,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因此,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我的客户黄谭东(化名)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我去他那里做访谈。他跟我说,自己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早年间做选择时不够果断,立项、招人、裁人,这让他错过了很多机会。黄谭东说近几年经济形势变化很快,他做选择的频度较前些年高多了。他现在引以为傲的物联网项目,就是自己当年力排众议的选择。

当初黄谭东在会上提出要投入资金发展工业物联网技术,建立智慧电力数据检测平台后,立刻遭到了几名高管的强烈反对。一方面,新项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什么时候能见到效益还是个未知数。最主要的是,新项目上马,意味着公司权力格局的重新分配。面对几位高管的态度,黄谭东丝毫没有退让,他坚定地说:“在会上讨论这个项目,不是跟大家商量项目的可行性。而是通知大家,想要做好这件事,你们需要做些什么。”

之后,他裁掉了那个声音最高的反对者——他的大舅哥,公司的副总经理。为这事,他老婆一个月没和他说话。黄谭东的新项目逐渐开展起来,几年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将他在业内的影响力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能够发现那些不易被发现的可能性,并通过正确的选择把它转化为现实可能性,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如何打破限制性思维,拓宽选择空间

人会因为限制性思维而缩小自己的选择范围,这会导致做出糟糕的选择。要想做出好的选择,就必须打破限制性思维,拓宽选择的空间。具体有四个步骤:

1.改变提问方式

做选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一些问题,所以,改变过去的提问方式,提出正确的问题,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开始。

一个人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原有的平台和职业发展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求。这时候他会问自己:“我要不要辞职,换一份工作?”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换一种方式提问:“我能够或我愿意承受多大代价来迎接接下来的改变?”后面的问题比前面的问题思考程度又深了一层,更具针对性,基于这样的问题,才更容易做出理智的决策。

2.澄清目标

提出了问题之后,不要忙着做决策,而是要思考,到底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有目标澄清了,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

比如,我有个来访者,接到了猎头公司的电话,对方提供了一个薪水非常高的工作机会。但那份工作需要经常加班加点,而他的宝宝刚刚出生,他和妻子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照顾家庭。他认为在这个人生阶段,扮演好父亲的角色比拿到一个好职位重要,所以放弃了那个工作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在外人眼里充满诱惑的机会,只有在明确了人生目标的前提下,你才知道它到底值不值得你去选择。

3.要有备选方案

很多人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总是非此即彼,不是选择A就是选择B,其实在AB两个选项外,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些备选方案。

比如,你打算辞职去从事某职业,但是这件事值不值得去做呢?你可以先缓一缓,在正式辞职之前,通过副业、培训、学习等方式体验一下,然后看看这种体验是否符合你的价值预期。这实际上是一种小成本的试错,它能够给你带来基本的职业体验,接下来,基于这种体验,你再做出正确的选择。

4.在多个目标中进行取舍

接下来我们开始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取舍和选择。选择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取舍,那么如何取舍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排除法,如果你想要换份工作,但你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你可以通过排除法,排除那些自己明显不喜欢、不适合的。排除的过程,就是不断澄清的过程。

用完排除法,你发现还是有很多个工作方向,你也不知道该选哪一个。这时候,你可以用平衡法。就是把那些不容易比较的东西用同一个标准换算。比如,A公司钱多事多离家远,B公司钱少事少离家近。你可以把金钱、工作量、工作距离这几个因素换算成分数。比如1到5分,1分为不重要,5分为非常重要。你认为这几个要素各能打几分?要素分数相加最后计算出总分,然后做比较,这样就有直观的判断了。

实际上,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所谓的真相可能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相背后的一套选择逻辑。而理解这些逻辑并运用这些逻辑,需要你不断地发问、思考和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