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你可以拥有一切,但不能同时

7.1 你可以拥有一切,但不能同时

随着“90后”涌入职场,这批在互联网陪伴下长大的一代人正用他们独特的工作观影响着世界。“90后”是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在小康社会出生的人,所以,很多人没有生存的问题。

相较于“80后”初入职场求职时更关注工资、福利,很多“90后”更关注行业的发展、企业的定位及自己能否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用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老师的话来说,他们在择业时越过收入看增速,越过赚钱赚本钱。

我的一些“90后”来访者,在谈及对上班的感受时曾经有过这样的调侃:“上班就是在浪费时间与青春。当有一天,上班成为一件让你每天早上醒来都感到无比痛苦的事情时,你就该考虑换份工作了……”

我不是不想工作,我只是不想上班

1993年出生的小乔(化名)是我客户的女儿。她的父亲老乔是一家企业的高管,“60后”,家境优渥。从小,老乔夫妇对小乔的教育就比较宽松自由。夫妻俩觉得,女孩子家,每天美美地,开心、走正路、不学坏就好。

两年前,小乔从一所艺术院校毕业,之后在杭州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美工。这两年间,小乔换了好几份工作,跨行业、跨职能,各种尝试,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她觉得自己生性“散漫”,毫无大志,不太适合钩心斗角的职场。她不屑于与别人争,也不喜欢被别人恶意碾压。后来,她再一次辞职,并且不打算重新找工作,而是回到了老家。

女儿能回到老家生活,老乔夫妇很开心。老乔想利用手头的资源给女儿在老家安排工作,但是小乔对上班丝毫不感兴趣。乔太太觉得女孩子家年纪轻轻的不上班混日子,学坏了怎么办?赚不赚钱不要紧,总要有个营生嘛!

我和小乔谈起上班的事,没想到,她倒蛮看得开。小乔说:“决定辞职回老家那天,我觉得特别轻松,巨大的情绪包袱放下,一种热情被点燃。相较于‘群居’,我更喜欢‘独处’。”她说:“我的价值观是做个有用的、温暖的人就好,而不是强迫自己接受不喜欢的人和事,所以,这辈子不打算再上班了。”

小乔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打算开一家宠物美容店。现在正学习宠物美容的手艺,也在留意门店出租出兑的信息,想等一切有些眉目再和父母商量。

我的另一位来访者亚明(化名)也是“90后”,出生于北方某省会城市的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毕业后,亚明留在了北京工作,后来因为不喜欢朝九晚五上班的束缚,就辞职做了自由职业者,靠撰稿、摄影赚生活费。

自由职业的收入不稳定,在北京的开销大,亚明就回到了老家与父母一起居住。他每个月给父母交伙食费。他说,如果连吃饭都让父母拿钱,那不是啃老吗?自己的生活不能让父母买单。当然了,他也承认,与父母住在一起,省却了一大笔房租开销。

他现在把生活费压缩得很低,不买名牌,不经常外出就餐。他说控制住了欲望,更容易获得自由。稿费和做兼职摄影师的收入虽然不多,但他量入为出,维持基本的生活倒也够用。尽管比上班时收入少了很多,但他很享受目前这种自己掌控的生活。

他说无论是写作还是摄影,无非都是一门手艺,靠手艺吃饭,就要把活儿做精。所以他很自律,起早贪黑写稿子,琢磨摄影技术,希望经济收入上能有更大的提高,以后能够担负更多的家庭责任。

事实上,像小乔和亚明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如今,“90后”对于上班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们经常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上班?我在为谁上班?难道这样按部就班就是接下来我人生的全部真相吗?”

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曾经形容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穷充”(穷且充实)。“穷充一代”的想法是不必为金钱或者出人头地而工作,而是希望得到心灵上的富足。有人用“胸无大志,却有小梦”来形容穷充一代。说白了,他们无非是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而已。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提出过异化劳动的概念。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人的原子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简单来说就是,人之所以不喜欢上班,是因为在上班中,我们的人性被抹去了,被异化成了机器上的零件,这给我们造成极大的不适。

“90后”希望的工作状态,是怀着人性化的期盼,让工作成为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这,才是他们眼中理想的工作。这也印证了不少“90后”的集体发声:“我们不是不想工作,我们只是不想上班”。

上班和工作,是两码事

在“90后”眼中,上班和工作是两码事。他们认为,上班是为别人做事,而工作是为自己。这个观点,两年前我在“圆桌派”的一期节目上也听到过。“圆桌派”有一期话题是“不想工作怎么破?”当时,几位嘉宾说:

“不是不想工作,是不想上班”;

“周围很多年轻人,太讨厌上班,工作是喜欢的,可以更精确地讲是不喜欢在上班那种组织化的环境底下生活”;

“而且是那种组织化的时间表”。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上班,是工业文明分工之后的产物,由于个人和家庭出现分工,就需要有相同工作任务的人在同一个地点工作,改变了农业文明时期以家庭和个人为独立劳动单位的格局。而工作的概念是劳动生产,是社会分工中每个劳动者体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角色定位。

上班带有一种勉强的、不情愿的色彩,单纯是为了谋生而必须要去做事。工作则带有积极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色彩。就像小乔和亚明,他们虽然嚷嚷着不想上班,但是他们对于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具有极大的内驱力。所以千万不要混淆了“上班”和“工作”的概念。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像小乔和亚明这么幸运。小乔家境优渥,亚明家境小康,所以经济上的优势能够支撑他们做出更自由的选择。那么,对于多数家境普通甚至贫寒的年轻人来说,一句“不想上班”,其实背后饱含着很多心酸和无奈。

在那期圆桌派中,陈丹青说了一句特别中肯的话:“现在一个假象是什么选择都在,而另一个逼到你面前的问题就是,你没有多少选择。”于是只好一边抱怨着“不想上班”,一边继续埋头干活。

对于上班的倦怠,在每一代人身上都有体现,谁也不喜欢被框进一个模子,长成一个标准的零件(当然,不排除有些人在模子里待久了就习惯了)。但是,在“90后”身上,这种对传统组织环境下的生活的厌倦,体现得特别明显。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部手机,就能让你毫无保留地观摩到世界上各个阶层的人的多样生活。我们看到了别人的精彩,看到了世界上还有一种生活叫“诗和远方”。所以,年轻人的工作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更多地思考:在这个物质社会,我应该怎样工作,才能更贴近本心。

不想上班到底怎么办

不想上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的不想上班,一种是不想朝九晚五的上班,或者说不想按照组织化的时间表上班。

1.纯粹的不想上班

日剧《卖房子的女人》中有个桥段:一对老夫妇想卖掉自家的大房子,换套简陋的房子,好把多出来的钱留给他们的宅男儿子,以防自己过世后儿子没钱花会饿死。

老太太说:“儿子大学毕业,年轻时也曾参加过工作,因为人际关系原因辞职了,之后就一直躲在家里。最开始尝试了许多手段想让他走出房门,现在已经完全放弃了。在长达20年里,他依靠电脑度日。”

“圆桌派”中,窦文涛也讲了一个类似的宅男。一个大学毕业的男青年,上班没几年辞去教师工作后回到了农村的家乡,整日蹲在家里不出门。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他时,村民才发现,他已经饿死在家里。他连出去觅食都懒得动,活生生把自己饿死了。

这类纯粹不想工作的人,往往是由于在过去的工作或生活中经受了重大挫折,形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一般性心理治疗也很难康复。用陈丹青的话来说就是,“有些人天生就对这个世界不感兴趣,却无法选择地被生了下来。他们看了看这个世界,发现没什么可活的,于是选择了离开”。

所以,对于这一类纯粹不想工作的人,他们能活着就不错了。

2.不想按照组织化的时间表上班

这类人有很多。比如,当年曾经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理由而闻名的中学女教师顾少强及本文中的小乔、亚明等等。无论你是朝九晚五还是996,上班很难让人爱上的原因是,你把自己的时间卖给了组织。在这段时间内,你的时间你说了不算,你要按照组织的时间表来走。

大部分人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原因很简单,不喜欢没用,还得养家糊口嘛!如果不想以这种方式度过余生,该怎么办呢?

1.主副业联动

为什么不能脱离组织化的环境?还不是因为穷!这说明你的职业发展还没有脱离生存期,你总要看在钱的份儿上,忍受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么尽快实现财务独立是你这一时期的主要诉求。工资收入是有数的,开源节流做好财务收支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节流这件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重要的是用副业开辟财源。

副业赚钱的方式很多,有些需要你有一技之长,比如工作之余接点设计的活,还可以做撰稿人、摄影师、西点、沙画、英语课外辅导等等。有的不需要你有一技之长,比如做点小生意,只要你能吃得了苦。

2.创业

如果你抗压能力很强,目标性很强,对财富和地位有着强烈的渴望,不喜欢在组织里受条条框框的束缚,那你也可以考虑去创业。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创业是件极其艰苦的事,你可能要踩过无数次坑,才有可能会成功。想轻轻松松过日子的,趁早绕道。

3.做个纯粹的手艺人

本文中小乔就希望自己将来做个宠物美容师,她觉得手艺人活得单纯而快乐。所以,如果你有什么独特的手艺或者能做到极致的爱好,这也会成为一种职业的可能性。如果你既没有一技之长,也不打算学点一技之长,更不打算吃苦,那么,安安心心拿着工资,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玛丽莲·梦露曾说:“你可以拥有一切,但不能同时。”工作是一个不断剔除的过程,你得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人们很少会做对的事情,只会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有时候,想做的事情也只是想想而已,不会去做。所以,多数人都在焦虑和懊悔中度过了平庸的一生。

我们都需要找到一种让工作和生活共融的方式,把工作调整成更好的样子或者起码做得下去的样子,然后你才能元气满满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乃至一辈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