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为什么能力比你差的人,挣得却比你多

7.4 为什么能力比你差的人,挣得却比你多

2009年冬天,我带队去陕西某985高校招聘,有个女生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她应聘的职位是集团旗下一个分支机构的实验员,还有几个同学应聘的是集团某事业部的技术员。当时技术员这个岗位,我们还会给予15万元的安家费,待遇十分优厚。

首轮面试结束后,那个女生给我打电话,提出希望能拿到和技术员岗位一样的安家费,并列举了自己在校期间的一系列成绩。她表示,自己是学生会干部,年年拿奖学金,面试结束后和几个同学聊天,发现那几个成绩不如她的同学,竟然可能有机会拿到15万的安家费,她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她问我,假设他们一同被公司聘用,是不是意味着那几个同学的收入比她高?我肯定地答复了她。她问:“为什么能力比我差的人,收入反倒比我高呢?”这其实是职场的一个重要的话题:你的工资由什么决定?

是什么决定了你工资的上限

在做生涯咨询的时候,我有时会问来访者:“你认为你的工资是由什么决定的?”

“由我的能力决定的,有能力的人才能拿到高薪。”

“也对,但不完全对。”

“由老板决定的,老板说给多少就给多少。”

“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实质性原因。”

“由职级决定的,当领导的肯定比普通员工挣得多。”

“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但不绝对。”

那工资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对于大多数职场人而言,提高能力、升职加薪,这是很多人都会想到的,但实际上,你的工资并不完全由个人能力决定。生涯教育专家古典老师曾经提出,一个人的工资是由“职能价值”和“供求关系”共同决定的。举个例子:

我是东北人,东北人一旦体验过海南的温暖,似乎便再也没法忍受东北的严寒。所以这些年,不少亲戚朋友纷纷在海南置业。有些亲友在三亚市区买了房子,有些在海口市区及周边,比如琼海买房。同样的户型,同样的质量,三亚市区的房子要比琼海的贵得多。

这很容易理解,房子最讲究的是地段,三亚的房子除了冬天用来度假居住外,还兼具投资的功能。但琼海的房子,特别是琼海一些偏远地区的房子,只有度假居住的价值,基本谈不上投资。所以,同样的户型,同样的大小,地段越好的房子越值钱,因为它们参与的价值链条决定了它们的价格。

职业也是一样的。你在公司价值链条中创造的职能价值,决定了你的工资上限,你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你的工资和上限之间的关系。

就像我在本文开头说到的那个女同学,也许她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几个同学强,也许她的能力也比其他几个同学强,但是她应聘的实验员岗位,职能价值没有技术员岗位高,所以,她的待遇就没有技术员高。

作为刚毕业的学生,她的岗位可替代性强,所以在工资与上限之间,她肯定拿的是较低的水平。由于她的专业又限制了她不能应聘技术员岗位,所以,最终她的收入与能力并不完全对应。

高收入,不仅意味着你要有高价值的产出,同时还需要你的岗位具有一定的稀缺性。稀缺意味着不可替代性。注意,这里说的不可替代,不是绝对的不能替代,而是说,替代你的成本比较高。

先上场找到位置,再找更好的价值增长点

互联网转型专家刘润老师在2006年时,曾凭借一篇《出租车司机给微软员工上的MBA课》的帖子在整个IT圈和管理界红极一时。

那年,还在微软任职的刘润老师搭乘一辆出租车从徐家汇赶去机场。一路上,出租车司机饶有兴致地给刘润讲述了他靠开出租车每个月挣8000元的生意经,把刘润彻底震撼住了。要知道,当时出租车司机一个月的收入普遍在三四千元。

出租车上的这番对话,被刘润写成了博文并迅速红遍网络。人们没有想到,看似简单的出租车服务,竟然还有这么多学问。这篇博文,证明了刘润的商业思维能力。假如当时刘润开个班,教学员商业管理这门课程效果能怎么样?我想,课程肯定不错,但是这种一对一、点对点的C端授课,周期太长,价值反馈不高。

刘润老师后来给企业做咨询,担任多家知名企业的战略顾问,帮助传统企业完成互联网转型。他在“得到”APP上主理的《刘润5分钟商学院》,影响深远。他利用互联网放大个人影响力,进入了一个更好的价值链条。

所以,这些经验,你完全可以借鉴:先证明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然后上场找到位置,接着提升能力,再寻找更好的价值增长点。

怎样进入高价值职业赛道

能否进入高价值职业赛道,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和面对选择时的眼光。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人生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往往决定着我们职业发展的成败和收入水平的高低。这里,有四大选择是我们不能忽略的:

1.地域的选择

工资的地域差异很大,这是普遍的共识。同样是新媒体编辑,北京的工资和长春的工资就不能同日而语。一般来说,选择一个地域,代表了一个人对生活的定义。有些人喜欢大城市的活力与机遇,有些人喜欢小城市的舒适与静谧。

在地域的定位和选择当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包括价值观来做取舍。如果你想要轰轰烈烈的人生,激情满满有很大的梦想要去实现,那么一线城市可能是适合你成长的地方。

如果你想要安安稳稳、平平淡淡的人生,那么一些二三四线城市或者是你的老家,都是不错的选择。在选择地域的时候,还要考虑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这个地方与你未来的职业的匹配性。比如,在我们国家,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了优势的产业集群,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比较集中;如果你想在互联网行业发展,北京可能是很好的选择;如果你想在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上海、深圳可能是很好的选择。

所以,考虑地域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你最终的生活期待是什么,还要考虑你对于压力和挑战的承受程度如何,更要考虑区域中是否有足够的产业优势与你的职业方向相匹配。

2.行业的选择

行业,基本锚定了一个人工资水平的上限。同一个职位,不同行业之间工资差距很大。比如,十年前我还在一家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做人力资源,那时我的年终奖金是8万块,而我的一个在制造业做人力资源的同学,除了每月3000多块的薪水,再无其他现金奖励。

那几年,政府大力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我的收入除了与个人能力有关外,还是行业红利的直接反应。用今天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所以,对于个人来说,在职业选择时,首先要考虑行业因素,要选择那些高成长性的行业,才可能极大地分享行业的红利,搭上快速发展的顺风车。

当然,行业的趋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尽量选择那些未来十年处于高速增长的行业。如果看不到那么远,三到五年也是可以的。

3.企业的选择

一个行业中大大小小的企业有很多,那么如何在众多的企业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呢?这里,有两个参考指标。一是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二是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有央企、国企、民企、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的管理体制、文化风格、成长空间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央企和国企往往集中了行业内的大量资源,但从个人成长上来讲,比较按部就班;外企的管理和培养体制比较规范,但往往容易把人培养成一个标准机器上的螺丝钉;民企的挑战性和发展空间都不错,但往往管理不太规范。所以,选择哪种类型的企业,取决于你的价值观,即你认为什么东西对于当下的你来说最重要。

企业的发展阶段主要包括初创期(也叫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初创期意味着高风险高收益。比如,你很幸运地进入到一家互联网初创企业,后来它成功上市了,算算手上的期权,你一下子从一穷二白到身价千万。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你很不幸地进入到一家互联网初创企业,苦苦打拼两年,后来,它死掉了,你失业了。所以,初创企业,意味着“不成功便成仁”,风险极大。

度过了初创期,意味着企业已经能够扎根生存下来了,这时很多企业进入了快速成长期。成长意味着蜕变,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会经历很多变革,这里就有很多机会,所以,如果你想有更多建树的话,成长期的企业是蛮适合的。

经过快速成长,企业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企业的发展速度开始慢下来,维持一种非常稳定的状态。所以,如果你希望工作稳稳当当、福利保障还不错的话,成熟期的企业蛮适合的。当然,这种稳定意味着它缺乏变化和挑战性。

企业发展到最后不可避免地进入由盛到衰的衰退期。有些企业在衰退期中死亡,有些企业通过变革获得重生。所以,如果一家企业已经明显处于衰退期,并且没有变革的迹象,这是我们在职业选择时应该避开的深坑。

4.岗位的选择

岗位很重要,在不同的企业里,都存在着一些关键性岗位。这些岗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战略优势,我们称之为“核心岗位”,处于这些岗位的员工工资普遍偏高。

很多人都能够识别出企业的核心岗位,所以在求职时总是有“一步到位”的想法:非某某职位,我不做。核心岗位对人的要求往往是“双高的”:高能力、高绩效,所以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能够坐到这样的岗位上去。

因此,在职业选择中,我们未必要“一步到位”,也未必要跳槽或者转行。可以先瞄准一个高价值区域,然后从边缘部分开始,慢慢挤进公司的核心区域,这是一个非常稳妥的选择。

如果你一直在纠结那个能力比你低的同事,工资却比你高,那么接下来你要做的不是羡慕嫉妒恨,也不是找领导摊牌抱怨,而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定义影响工资高低的重要因素,并让自己至少具备其中的一到两条:

· 高速增长的行业;

· 有产业优势的地域;

· 与职业价值观匹配的企业发展阶段;

· 高价值岗位;

· 不可替代性(替代你的成本很高)。

这样你才能获得不错的工资收入。如果目前你还不占据以上任一一条,也没有关系,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