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你的决策水平,决定你能走多远
3.2 你的决策水平,决定你能走多远
在心理学中,“决策”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决策包含思维过程,也包含意志行动,是两者相互结合的产物。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做决策。有些可能是比较小的决定,比如早餐要不要喝咖啡;有些可能是比较大的决策,比如是去北上广闯一闯,还是回安逸的老家?是要体制内稳定的工作,还是去高薪的民企?
正是这一连串的决策叠加成了你的命运。
决策力,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
我的来访者晓骐(化名)今年28岁,在互联网公司从事了五年多技术工作。他现在所在的公司规模不大,他从普通技术员一直做到了团队负责人。对于公司的业务,晓骐觉得自己驾轻就熟。从未来发展前景看,公司比较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也就意味着他的职位基本止步于此,遇到了“天花板”。
现在他有一个机会——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让他比较纠结的是,如果去了只能从普通技术员做起,不能带团队,等于重新开始。老东家的稳定与地位,新东家的平台与机会,在“鸡头”与“凤尾”中,晓骐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我有一个朋友,想要装修新房。第一次觉得欧式风格比较漂亮,就让装修公司按照欧式风格设计了图纸,还跑去看了几次欧式家具;第二次又觉得中式风格比较古典有味道,就让装修公司重新设计了图纸;后来又听别人说日式风格收纳空间很大,又让装修公司修改图纸……从他张罗装修到现在,两个多月过去了,设计图还没搞定。朋友跟我说:“选择多了,反倒让选择比较困难。”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不是选择有困难,而是决策力弱。
简而言之,决策力就是做出选择或决定的能力。它通常是指人们在面对两种以上选择时,通过分析、比较,从中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在一些重大选择上能否准确判断、快速反应,体现了一个人决策力的高低。而决策能力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
什么阻碍了人们的决策
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尼雷克在20世纪40年代曾经提出过“心智模式”的概念。所谓心智模式是指人们内心深处关于自己、他人、世界的认知,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思维定式。而影响人们决策的,正是很多错误的心智模式。
1.风险厌恶模式
风险厌恶模式就是决策者对决策风险的反感态度。只希望有确定的回报,而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但任何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不断权衡利弊,做出取舍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每一次选择都有风险。
我有一个来访者,在一家商业银行上班,虽然他的岗位是银行的关键业务岗位,但他仍然缺乏安全感。他觉得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传统金融机构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后来他考取了当地某个机关的公务员,他觉得公务员肯定要比银行的岗位稳定。由于他考取的公务员岗位并不是所属机关的关键岗位,薪酬福利也没有银行好,所以当他接到机关的报到通知时纠结不已。他既想要银行的高薪,又想要公务员的稳定,只有这样百分之百地规避风险才能让他有安全感,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感。追求百分之百安全感的人,要么墨守成规不敢求变,要么在纠结中永远不做决策和选择,而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2.依赖模式
说起依赖模式,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往往对生涯咨询的过程不大关注,而是想马上拿到结果。他们会在问题陈述完了之后问:“老师,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选?”
把自己的人生选择权交出去意味着他们不用做出思考和决策,同时也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所以选择肯定是不同的,对于自己的人生选择,没有人能代替你做决策。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幅画的话,你的人生蓝图,你交给别人来涂抹,你觉得那会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所以,依赖的本质是对决策标准的不确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有一步一步澄清了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偏好,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
3.逃避模式
一些大学生朋友经常会问我:“老师,找工作挺难的,我要不要考研?”
一些职场人士经常会问我:“与领导和同事不合,我要不要换份工作?”
实际上,要不要考研,这需要看你未来的就业方向是不是需要更高的学历;而要不要换份工作,这需要看换工作是否符合你未来的职业发展预期。
而很多人做出职业选择的原因不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而是为了逃避现实。这种决策往往会让自己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决策是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是为了逃避眼前的困难。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得到”专栏“老喻的人生算法课”中提到过这样两个概念: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灰度认知是指你在分析选项的阶段,先不急于做非黑即白的判断,保持一定灰度,这个灰度最好有一个数值。简单来说就是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美国畅销书作家托尼·罗宾斯说:“只有一种选择方案意味着毫无选择;两种方案会让你陷入两难境地;三种方案才能让你有选择的余地。”
黑白决策,是说我们在形成最终决定时,必须有一个黑白分明的选择,不能模棱两可。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没有完美的决策。追求完美主义本质上是对失败的担心,但是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你不敢做出任何决策。当你做出决策后,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可能到来的错误。
我在做生涯咨询和教练辅导的过程中,梳理了一个“三维决策框架”。“三维”是指三种思维方式: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多元思维。
正向思维,是指人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沿袭某些常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是一种从已知进到未知的思维方法。在进行生涯决策时,主要指正面的、积极的东西。逆向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时,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在生涯决策时,主要指负面的、消极的东西。多元思维,是指多种思维方法在思维活动中的全息式整合。在生涯决策时,主要指结合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的结果,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思考,最终做出决策的过程。
我的客户老刘的女儿小刘在美国读书。本科毕业后,小刘收到了某知名企业的offer,办公地点在纽约的地标建筑物——帝国大厦。对于这个工作机会,我和小刘通过视频,一起做了“三维分析”。
小刘的工作是编辑,收入尚可。作为刚毕业的新人,能够在全球化的大公司工作,以提升视野和学习知识为目标的话,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这个过程就是正向思维。但是,编辑这个岗位在那个公司属于辅助性岗位,编辑所属的部门在总部也属于辅助性部门。这就意味着如果小刘一直在编辑这条线上发展的话,即便今后有机会晋升,也不能接触到公司的核心业务。这并不符合她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预期。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逆向思维。
经过综合分析,小刘考虑到自己接下来的发展重心并不是谋到一个好的职位,而是考取研究生。那么在读研究生之前,如果有机会在大公司工作,了解职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最终她接受了那份工作。这个过程就是多元思维过程。
一个人决策能力强,往往意味着他对自己、对外界的环境和机遇、对于职业的相关信息及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都有非常强的认知能力。这时候他根据“三维决策框架”做出的选择,每一步都指向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