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学通史·宋辽夏金元卷》简介
《中国兵学通史·宋辽夏金元卷》这本书是由.魏鸿 著;黄朴民主编创作的,《中国兵学通史·宋辽夏金元卷》共有165章节
1
《中国兵学通史》编委会
顾 问:糜振玉 吴如嵩 吴九龙 主 编:黄朴民 副主编:孙建民 熊剑平 魏 鸿 编 委:卜宪群 王子今 白立超 白效咏 仲伟民 全根先 刘 庆 ...
2
总序
一、军事历史与兵学思想的地位和价值 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这充分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军事始终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
3
目录
目 录 《中国兵学通史》编委会 总序 绪论 一、宋代兵学的成就和特点 (一)推崇与贬抑并炽——传统兵学地位的迷思 (二)文人论兵——兵学研究主体的变化 (三)兵...
4
绪论
在公元十世纪中叶至十四世纪中叶的四百年间,宋、辽、夏、金、元等王朝或并存,或继立,代兴代亡,它们之间有长期和平交往,有复杂外交博弈,也有旷日持久的冲突和战争,构...
5
一、宋代兵学的成就和特点
宋代是中国传统兵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中国兵学史上的第二次高潮。[1]从宋仁宗朝开始,宋廷渐次兴办武学、设立武举,颁定“武经七书”,兵学首次取得官学地位,这大...
6
(一)推崇与贬抑并炽——传统兵学地位的迷思
了解宋代思想史的人,大都会注意到一个矛盾的现象:宋人对于兵学的推崇和贬抑都十分强烈。推崇者将《孙子兵法》等兵书视为鸿宝,如南宋郑厚在《艺圃折衷》中说:“《孙子》...
7
(二)文人论兵——兵学研究主体的变化
宋代“以文儒立国”,随着“崇文抑武”治国方略的推展,文人士大夫逐渐掌握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权力。宋英宗时,蔡襄上书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
8
(三)兵学儒学化——“兵儒合流”的时代演进
兵家诞生于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春秋末年,在列国争雄的战国时期获得巨大发展,不但与儒家、法家等并峙共荣,甚至成为一时显学。战国晚期,兵家借鉴并吸收其他诸子思想,初现...
9
(四)声容盛而实德衰——兵学与军事实践的畸形互动
后世史家称宋代“声容盛而实德衰”[16],是说它文教发达但事功不济。在军事领域,宋代同样呈现出文事与武备的巨大反差。一方面,各类论兵著作层出不穷,形成了兵学史上...
10
二、多元兵学的冲突与融合
在中国历史上,宋、辽、夏、金、元时期是又一个由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时期。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虽然时有冲突,但总体而言,和平的时间比战争的时间长。和平时期必然有...
11
(一)宋辽夏金元兵学的多元性
宋、辽、夏、金、元时期的兵学具有显著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来自不同的政权,也来自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从大的方面说,宋与辽、夏、金、元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宋代兵...
12
(二)农耕兵学与游牧兵学的差异和冲突
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自先秦开始就一直存在,是贯穿中国两千多年文明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先秦时期的戎狄、汉代的匈奴、唐代的突厥,等等,是北方民族的先祖。...
13
(三)多民族兵学的交流和融合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们所征服的臣民的较高文明所征服。”[30]宋、辽、夏、金、元时...
14
三、宋辽夏金元兵学的历史影响
宋、辽、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兵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产生了一批卓越的军事家和优秀的兵学论著,中原农耕兵学与北方游牧兵学冲突融合,交相辉映,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
15
第一章 宋代兵学的时代背景
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十分辉煌的时期,不但传统儒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以讲求“心”“性”“义”“理”为特征的理学造就了中国哲学、思想、政治伦理学的高峰,其他如文学、...
16
第一节 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宋代立国于唐末五代半个多世纪的战乱之后,宋太祖本人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也是因袭了五代悍将的一贯做法,因此,随着统一战争的顺利推展,对于宋太祖君臣来说,如何结束...
17
一、在国家军政大计的决策上,儒家“主和”思想占据主导,兵家功利思想影响有限
在“崇文抑武”治国方略和“以文制武”体制之下,宋代文人政治高度发展,文人官僚与皇帝共治天下,在国家军政大事的决策上起主导作用,武将被排除在枢密院、地方统兵体系首...
18
二、从禁兵书到文人论兵,制约了兵学的健康发展
在“崇文抑武”治国方略之下,“武”受到的压制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政治制度的设计、官僚体制的运作、武将的权力地位、大小政务的处理,而且包括兵书和兵学。只不过,由于...
19
三、由“崇文抑武”而“重文轻武”,对兵学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崇文抑武”作为统治者一贯推行的治国方略,对宋代社会各阶层的意识、观念和文化心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于君主而言,以文儒治国,防范和控制武将,减少武力因素对皇...
20
第二节 积弱图强的时代需求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被定义为“积贫积弱”的王朝。说它“积弱”,并不是说它的军队数量不够多,事实上,宋代的军队规模非常庞大,冗兵是北宋最严重的军政问题之一;也不是说它...
21
一、宋夏战争迫使宋廷弛兵书之禁,兴武学,设武举,促进了兵学发展
宋代立国以后,在两次幽州之战中落败,后经澶州之战,与辽议和,说明与辽的对抗并不占优势。不过,辽国实力强大,占地广袤,败于辽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北宋建立八十年之后...
22
二、“积弱”引发了“文人论兵”风潮,深刻影响了宋代兵学的发展
“文人论兵”是宋代十分突出的文化现象,是“崇文抑武”治国方略与“积弱图强”时代需求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崇文抑武”治国方略为“文人论兵”提供了思想和制度基础...
23
第三节 新儒学的兴起
宋代儒学最大的变化是理学[31]的兴起,理学作为儒学发展史上的崭新形态,不但在治学门径上一反汉儒“专言训诂”的旧途,以“义理”为探讨的核心,而且在思想上兼容释、...
24
一、“仁义”“诈利”的对立与“崇儒抑兵”思潮
早在兵家初兴的春秋战国之际,兵儒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已明显表现出来。据《论语》记载,“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
25
二、儒学新变与兵学
宋代新儒学的兴起和发展,对社会学术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一些思想也影响到兵学,给宋代兵学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首先,宋代儒学的纲常思想影响到兵学“将道”思...
26
三、“经世致用”思想与兵学
“经世致用”一直是儒家的重要传统,也是儒学内部价值体系的重要指标。所谓“经世致用”,就是从儒家经义中寻求治世依据,培养从政能力,从而“治国平天下”。宋代儒学虽以...
27
四、疑古思潮与兵学
“敢于怀疑”是宋儒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宋儒不但质疑儒家传注,甚至对儒经也大胆怀疑。如欧阳修著《易童子问》,认为《系辞》《文言》《说卦》皆非圣人所作。司马光作《疑...
28
第二章 宋代兵学的历史轨迹
...
29
第一节 北宋初期兵学的低迷
从宋朝建立到宋夏战争爆发的近八十年,是宋王朝建立和稳固政权的时期。这一时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四十余年,战争频仍。有以消灭五代残余势力为中心的统一战争,平定...
30
一、遭受冷遇的兵学研究
论宋初兵学之前,有必要追述一下五代入宋的兵家张昭及其《制旨兵法》。张昭(894—972),字潜夫,本名张昭远,避后汉高祖刘知远名讳,只称张昭。濮州范县(今属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