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术特点
(一)快速机动
蒙古骑兵能够充分发挥机动性强的优势,根据敌情变化快速分合。《黑鞑事略》[86]叙述蒙古军野战之法:
其阵利野战,不见利不进。动静之间,知敌强弱。百骑环绕,可裹万众,千骑分张,可盈百里。摧坚陷阵,全借前锋,衽革当先,例十之三。凡遇敌阵,则三三、五五、四五,断不簇聚,为敌所包。大率步宜整而骑宜分,敌分亦分,敌合亦合。故其骑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电逝,谓之鸦兵撒星阵。其合而分,视马棰之所向;其分而合,听姑诡之声以为号。自迩而远,俄顷千里。
由此可见,蒙古骑兵善于野战,以快速机动见长,根据敌情分合聚散,来去如电。郝经也讲到这一点,他形容蒙古军“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鞭弭所属,指期约日,万里不忒”[87]。《孙子兵法》说:“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军争篇》)又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蒙古骑兵神出鬼没,快速机动,能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既能达成战术行动的突然性,又能够掌握战场主动权,集中优势兵力,击敌要害,还能发挥“其势险,其节短”(《孙子兵法·势篇》)的优势,增强军队的攻击力。
(二)轮番冲击,四面合围
元代学者郝经论蒙古军的作战特点说:“国家用兵,一以国俗为制,而不师古。不计师之众寡,地之险易,敌之强弱,必合围把矟,猎取之若禽兽然。”[88]这段评论准确地道出了蒙古军队的战术特点。
蒙古军在作战时往往以骑兵轮番冲击敌阵,待敌阵乱,再四面合围。《黑鞑事略》中对此叙述较详:
其破敌则登高眺远,先相地势,察敌情伪,专务乘乱。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径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撞;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既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方八面响应,齐力,一时俱撞。
由此可见,蒙古军的轮番冲击战术与金军颇为相似,但其“更迭驰突”的次数更多,冲击力也更强。
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对蒙古军轮番冲击战术也有具体描述,他说:“再加上难以捉摸的灵活性,其战术优势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蒙古骑兵对自己的优势十分自信,他们的先头部队不时地由那些放完一排排箭后撤下来的梯队替换。直到敌人已经被引出阵地,或者是被这种远距离射击挫伤时,居中的重骑兵才出击,用长刀将敌人砍倒。”[89]从勒内·格鲁塞的描述可以看出,蒙古军是以轻重骑兵配合使用,一般先由轻骑兵对敌阵多梯次轮流射箭,待敌阵混乱或被引出阵地,再以重骑兵发起冲锋,有时还会以骑兵从两翼及背后包围敌军。
(三)以诈术取胜
蒙古骑兵虽然彪悍,在战斗中却并不挟勇自恃,而是善用各种方式疲敌扰敌,以诈术取胜。正如美国学者杜普伊所说:“蒙古人跟好讲义气和面子的西欧骑士不同,他们不赞成欧洲人堂堂正正的打法,而喜欢运用计谋和策略。这一点使他们在作战时往往非常占先,减少了他们自己的损失,增加了敌人的伤亡。”[90]郝经说蒙古军“得兵家之诡道,而长于用奇”[91],道出了蒙古军战术的本质特征。
围攻敌人之时,蒙古军不时扰动敌阵,通过疲扰敌人消耗敌人力量,寻找战机:“相持稍久,敌必绝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动,则进兵相逼。或敌阵已动,故不遽击,待其疲困,然后冲入。”[92]有时还会故意开围一面,诱使被困敌人外逃,颇合《孙子兵法》“围师必阙”之意。如果进攻兵力较少,更是常用各种诈术,或伪造人像立于马上,或以马匹拖木扬尘以壮声势,或驱畜群搅乱敌阵,或出偏师截敌粮草、援兵,等等。
佯败诱敌也是蒙古军的惯用战法。与敌人交锋之时,常故意示弱败退,引诱敌人追击,然后返而击之。如,哲别率军西征,在顿河草原与斡罗斯、钦察部十万大军遭遇,哲别以两千人佯败诱敌,然后将敌人分割包围,予以歼灭。在蒙古战史上,此类战例甚多。正如《黑鞑事略》所说:“或因喜败而巧计取胜,只在乎彼纵此横之间,有古法之所未言者。”
在攻城作战中,蒙古军也常常使用诈术。如《多桑蒙古史》所述:“围攻之时,常设伏诱守兵出,使之多所损伤。先以逻骑诱守兵及居民出城,城中人常中其计。”又说:“蒙古兵之毁敌城也,水火并用,或用引火之具,或引水以灌之。有时掘地道攻入城内,有时用袭击方法,弃其辎重于城下,退兵于距离甚远之地,不使敌人知其出没,亟以轻骑驰还,乘敌不备,袭取其城。”[93]《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势篇》)蒙古军并未学习过《孙子兵法》,但其作战指导却非常符合孙子思想,善于根据敌情变化灵活用兵,出奇制胜。这也从战争原理角度揭示了蒙古军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所在。清代学者顾祖禹说:“吾尝考蒙古之用兵,奇变恍惚,其所出之道,皆师心独往,所向无前,故其武略比往古为最高。”[94]郝经谓之“得兵家之诡道,而长于用奇”[95],都注意到了蒙古军战术的这一特点,并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