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思想
金立国一百二十年间,基本贯彻了“北防南侵”的战略。在南方,相继攻灭辽和北宋,对南宋长期保持进攻态势。在北方、西北、西南方向,为防御蒙古等草原民族的侵扰,从金太宗时就开始修建界壕。经过世宗、章宗时近二十年的营建、增修,形成了东起嫩江、西至河套西曲之北,全长约七千公里的界壕。金界壕有北、中、南三条主线,一般由堑壕、墙体、马面戍堡和边堡组成,主要作用是防止蒙古骑兵奔冲。金廷派大量兵马驻守,并成立西南、西北、临潢和东北等路招讨司以资统辖,形成了多层次、网状式的边防布局。[54]
兴建界壕是金边防战略的重大事件,也是金边防战略与中原王朝趋同的重要表现。这一战略的确定,伴随着两种不同战略主张的博弈。金熙宗皇统七年(1147),陕西将领为稳定与宋疆界,建议修缮沿边城郭。行台尚书右丞相刘筈说,金军“利车骑而不利城守。今城之,则劳民而结怨”[55],此议遂罢。金世宗时,北方频繁告警,朝廷欲修建界壕。大臣李石与纥石烈良弼都表示反对,他们说,“古筑长城备北,徒耗民力,无益于事。北俗无定居,出没不常,惟当以德柔之。若徒深堑,必当置戍,而塞北多风沙,曾未期年,堑已平矣。不可疲中国有用之力,为此无益”[56],于是这个动议未被采纳。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章宗召集六品以上官员集议边事,大臣们仍对是否修建界壕莫衷一是。枢密使兼平章政事完颜襄认为,修城筑堡固然耗费巨大,却可为永久之利。他说:“今兹之费虽百万贯,然功一成则边防固而戍兵可减半,岁省三百万贯,且宽民转输之力,实为永利。”他的意见最终占了上风,在他的主持下,界壕得以大规模兴建。[57]
刘筈等人反对兴建防御性的边防工程,是游牧民族进攻战略思想的反映,而章宗时完颜襄的意见却更接近中原王朝的边防思想。金界壕因绵延万里、防御为主,被后人称为金长城。但是,金界壕与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有所不同,它并不以完全阻止骑兵内侵为目的,而是试图阻滞敌人骑兵的进攻,为集结军队进行野战争取时间,体现了“以攻为守”的积极防御思想。在界壕的设计上,金吸取历代修筑长城的经验教训,改变了以往墙体顶部窄小,守军不能登城的状况,便于战时军队横向机动。沿界壕修建边堡也为即时传递军情和调动军队提供了便利。正因如此,金界壕收到了较好的防御效果,蒙古军攻金,往往避免正面突破界壕,而采取迂回作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