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
一、古籍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M].顾吉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刘琳,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徐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李焘.六朝通鉴博议[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2015.
王称.东都事略[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攸.宋朝事实[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应麟.玉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岳珂,编.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M].王曾瑜,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
孙逢吉.职官分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8.
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1987—1998.
苏洵.嘉祐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徐汉明,校注.辛弃疾全集校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华岳.翠微南征录北征录合集[M].马君骅,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3.
柳开.河东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田锡.咸平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张方平.乐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安石.临川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禹偁.小畜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韩琦.安阳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
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李勇先,王蓉贵,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程颢,程颐.二程集[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李觏.李觏集[M].王国轩,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1.
苏轼.东坡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尹洙.河南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梅尧臣.宛陵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廌.济南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秦观.淮海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晁补之.鸡肋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刘敞.公是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苏辙.苏辙集[M].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苏舜钦.苏舜钦集[M].沈文倬,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朱熹.晦庵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朱熹.四书或问[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叶適.叶適集[M].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
陈傅良.止斋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张栻.南轩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亮.陈亮集(增订本)[M].邓广铭,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吕祖谦.东莱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周必大.文忠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之道.相山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魏了翁.鹤山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造.江湖长翁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倪朴.倪石陵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M].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M].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王夫之.宋论[M].舒士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4.
沈括.梦溪笔谈校证[M].胡道静,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司马光.涑水记闻[M].邓广铭,张希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吕祖谦.左氏博议[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明清.挥麈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洪迈.容斋随笔[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叶適.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
黄震.黄氏日抄[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叶隆礼.契丹国志[M].贾敬颜,林荣贵,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4.
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M].崔文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6.
孙武,撰;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杨丙安,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99.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凤凰出版社),1998—2004.
二、著作
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傅海波,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M].史卫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何忠礼.宋代政治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邓广铭.岳飞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王曾瑜.金朝军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史泠歌.岳家军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6.
陈峰.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陈峰.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陈峰.宋代治国理念及其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陈峰.宋代军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黄宽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曾瑞龙.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粟品孝,等.南宋军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何玉红.南宋川陕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刘永海.宋代军事技术理论与实践——以攻城、筑城、守城为中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黄朴民,孙建民.中华统一大略[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黄朴民.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黄朴民.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
张其凡.宋代政治军事论稿[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赵国华.中国兵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淮建利.宋朝厢军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游彪.宋代特殊群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武小平.宋代三省、枢密院吏人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沈起炜,编著.宋金战争史略[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王智勇.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宋代武将家族个案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5.
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许友根.武举制度史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周兴涛.宋代武举锥指[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
黄纯艳.宋代朝贡体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任继愈,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程龙.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范学辉.宋代三衙管军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5.
刘浦江.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刘浦江.辽金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9.
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陈述.契丹政治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吴天墀.西夏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李华瑞.宋夏关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武玉环.辽制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达林太.蒙古兵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
陈世松,匡裕彻,等.宋元战争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彭少辉.元代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许保林.中国兵书通览[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
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吴如嵩.徜徉兵学长河[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吴九龙,主编.孙子校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黄朴民.孙子评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
李零.《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李零.兵以诈立——我读《孙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于汝波,主编.孙子学文献提要[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
于汝波,主编.孙子兵法研究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赵海军.孙子学通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邱复兴,主编.孙子兵学大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赵嘉朱,主编.孙子研究文献备要[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龚留柱.武学圣典——《孙子兵法》与中国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谢祥皓.中国兵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兰书臣,吴子勇.翠微北征录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三、论文
郭化若.《孙子兵法》评介[J].历史研究,1977(3).
何炳棣.中国现存最古的私家著述《孙子兵法》[J].历史研究,1999(5).
蓝永蔚.《孙子兵法》时代特征考辨[J].中国社会科学,1987(3).
黄朴民.两汉兵学的发展及其特色[N].光明日报,2002-11-19.
张其凡.《武经总要》编纂时间考[J].军事史林,1990(6).
于汝波.孙子学文献述论[J].军事历史研究,1993(3).
于海波.《孙子兵法》思想体系新探[J].军事历史研究,1993(4).
刘庆.论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三次高潮[J].军事历史研究,1997(4).
宫玉振.文化流变与中国传统兵家的形态更替[J].军事历史研究,2000(1).
褚良才.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汇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璞明.近二十年来孙子研究述要[J].文史知识,1997(11).
张文才.《百战奇略》不是明代刘基的著作——兼与姚炜先生等商榷[J].军事历史研究,1989(4).
郭洪纪.从“武经七书”看儒家对传统兵学的整合[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服部千春,刘春生.《孙子兵法》的版本与校勘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刘庆.“文人论兵”与宋代兵学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1994(5).
邓广铭.辛稼轩的归附南宋和《美芹十论》的奏进——纪念辛稼轩诞辰850周年[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邓小南.谈宋初之“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J].史学月刊,2005(7).
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的政治变革[J].河北学刊,2008(5).
张其凡.宋初兵制改革初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刘浦江.辛稼轩《美芹十论》作年确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2).
辛更儒.《美芹十论》的确切作年再考[J].浙江学刊,1997(2).
陈峰.北宋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与以文驭武方针[J].历史研究,2001(2).
陈峰,张明.从名将狄青的遭遇看北宋中叶武将的境况[J].中州学刊,2000(4).
陈峰.北宋武将群体素质的整体考察[J].文史哲,2001(1).
陈峰.试论宋初武将精神面貌的转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陈峰.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陈峰.论宋初三朝的禁军三衙将帅[J].河北学刊,2002(2).
李华瑞.宋神宗与王安石共定“国是”考辩[J].文史哲,2008(1).
罗炳良.宋代治军政策矛盾探析[J].河北学刊,1993(2).
顾全芳.重评北宋重文轻武的历史作用[J].学术月刊,1984(4).
程民生.北宋募兵制的特征及其矛盾[J].中州学刊,1989(1).
程民生,郑传斌.熙丰时期的兵制改革及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胡道静.沈括军事思想探源——论沈括与其舅父许洞的师承关系[J].社会科学,1980(6).
赵立新,安栓虎.两宋之交武将的崛起与文臣控兵之反复[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虞云国.论宋代第二次削兵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王智勇.吴氏世将与南宋政治[J].中国史研究,1996(4).
龚延明.评岳飞的军事思想[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何玉红.时变与应对:南宋川陕宣抚处置司设置原因述论[J].中华文史论丛,2009(3).
何玉红.南宋陕西籍武将群体述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何玉红.南宋川陕战区兵力部署的失衡与吴曦之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1).
何玉红.南宋东南边防史地类论著的勃兴及其特点[J].史学史研究,2008(2).
马玉臣,杨高凡.“易进难退”的兵制与北宋前期之冗兵[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关履权.论北宋初年的集权统一[J].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刘斌.南宋边境应敌对策分析与设计——以华岳《翠微北征录》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8(1).
陈炳应.西夏兵书《贞观玉镜将》[J].宁夏社会科学,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