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术特点
(一)集中兵力,并攻一路
在宋夏战争中,西夏往往能集中数万乃至数十万兵力突击进攻一路,这与北宋缘边兵分势弱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北宋臣僚关于宋夏边防的议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范仲淹曾说:“臣等常计陕西四路之兵,总数几三十万,非不多也。然各分守城寨,故每岁战兵,大率不过二万余人。坐食刍粮,不敢举动,岁岁设备,常如寇至,不知贼人之谋,果犯何路。贼界则不然,种落散居,衣食自给,忽尔点集,并攻一路。故犬羊之众,动号十余万人。以我分散之兵,拒彼专一之势,众寡不敌,遂及于败。且彼为客,当劳而反逸;我为主,当逸而反劳。”[27]宋神宗初年,宇文之邵分析仁宗时宋夏战争失败的原因,也以此为关键。他说:“其患在于敌兵常合而我兵常分也。……今贼常以兵合击我散兵,而我常以不敌之众当其锋,此庆历之失也。”[28]李纲也说:“夏人每欲入寇,必聚兵于数路之会境,举国而来,号称百万,精壮居前,老弱居后,去则反是。故能深入吾地,破城寨,虏人畜,动辄如意。”[29]西夏军利用快速机动的优势,集中兵力,并攻一路,因此能够在决战中以专对分、以众击寡,取得成功。宋仁宗时期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战都印证了这一特点。
(二)灵活机动,步骑并利
骑兵的机动性决定了西夏军队以运动战为主的特点。宋太宗以五路讨李继迁之时,麟府州独轮寨路都部署李重贵尝言:“贼居沙碛中,逐水草牧畜,无定居,便于战斗。利则进,不利则走。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大,或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30]李重贵准确道出了西夏军队的战术特点:有利之时,迅速进击;失利之时,“不耻奔遁”[31],待敌军人马乏食,再奋而反击。宋太宗、真宗、神宗年间数次进击失利都缘于此。
西夏军以骑兵为主,骑兵中尤以“铁鹞子”为劲旅。“铁鹞子”又称“铁林”,是一种重甲骑兵,“乘善马,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遇战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32]。“铁鹞子”装备精良,勇猛剽悍,作战时往往为先锋,是西夏军的主要突击力量。
西夏的步兵也十分骁勇,其中精锐步兵称为“步跋子”。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秦凤路经略安抚使何常曾在上奏中说:
自古行师用兵,或骑或步,率因地形。兵法曰:“蕃兵惟劲马奔冲,汉兵惟强弩掎角。”盖蕃长于马,汉长于弩也。今则不然。西贼有山间部落谓之“步跋子”者,上下山坡,出入溪涧,最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有平夏骑兵谓之“铁鹞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以为冲冒奔突之兵,山谷深险之处遇敌,则多用步跋子以为击刺掩袭之用。此西人步骑之长也。[33]
由此可见,西夏军队根据地形和战斗阶段的不同,以“铁鹞子”和“步跋子”有力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三)设伏诱敌,抄截粮道
西夏军善用诈术,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正如《西夏战史》所指出的,善于利用骑兵运动迅速的优势,声东击西,诱敌深入,设伏聚歼,骚扰疲敌,是西夏军的主要战术。[34]《宋史》总结西夏战法,称其“用兵多立虚寨,设伏兵包敌”[35]。这一特点在元昊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三川口之战,夏军派人假传范雍指令,将刘平、石元孙引入包围圈。好水川之战,元昊以十万精兵伏于好水川口,派小股部队与宋军交战,诈败,诱使宋军追击入伏。定川寨之战,也以同样的战法将宋军引至定川寨,围而聚歼。
北宋进攻西夏,最大的困难是在沙漠戈壁上长途运输粮饷。宋太宗时,张洎即指出:“(李继迁)据平夏全壤,扼瀚海要冲,倏忽往来,若居衽席之上。国家若兵车大出,则兽惊鸟散,莫见其踪由;若般运载驰,则蚁聚蜂屯,便行于劫夺。”[36]元丰时,沈括、种谔也上书指出:“我师度幕而北,则须赢粮载水,野次穷幕,力疲粮窘,利于速战,不幸坚城未拔,大河未渡,食尽而退,必为所乘,此势之必然也。”[37]西夏人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从李继迁时期开始,便一直以抄截粮道作为对付宋军的重要手段。元丰四年(1081),宋神宗五路攻夏,西夏一位老将建言:“不须拒之,但坚壁清野,纵其深入,聚劲兵于灵、夏,而遣轻骑抄绝其馈运,大兵无食,可不战而困也。”[38]西夏采用此策,果然使宋军挫败。西夏军的“抄截粮道”战术虽然与当时西北地区沙漠化有关,但是,面对同样的地理环境,西夏因而得利,北宋则因而受制,西夏骑兵的机动性以及战术的灵活性,无疑是更重要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