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三年(1043)十月“乙卯,诏修兵书,翰林学士承旨丁度提举,集贤校理曾公亮、朱寀为检阅官”[2]。因朱寀不久去世,编纂工作主要由丁度总领其事,由曾公亮具体负责。丁度(990—1053),字公雅,开封祥符(今属河南)人。大中祥符四年(1011)登“服勤词学科”,授大理寺评事,累官至端明殿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丁度长于著述,著有《集韵》《迩英圣览》《龟鉴精义》《编年总录》《大唐史略》等书,他对军事问题十分关注,著有《备边要览》《庆历兵录》《赡边录》等书。[3]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经总要》的编纂历时五个年头,约纂成于庆历七年(1047)四月至六月之间。[4]书成之后,仁宗皇帝御赐序。

《武经总要》全书共四十三卷[5],分前后两集,前集包括制度十五卷,边防七卷,后集包括故事十五卷,占候六卷。每卷之下设若干篇。具体篇目如下:

前集:

卷一:选将、将职、军制、料兵、选锋、选能;

卷二:讲武、教例、教旗、旗例、习勒进止常法、教平原兵、教步兵、教骑兵、教法、教条十六事、日阅法、教弩法、教弓法;

卷三:叙战上、叙战中、叙战下、抽队、军争、以寡击众、捉生;

卷四:用车、用骑、奇兵、料敌将、察敌形;

卷五:军行次第、行为方阵方、禁喧、度险、出隘、赍粮、斥候听望、探旗、探马、递铺、烽火、行烽、军祭、军誓、定惑;

卷六:下[营](按:“营”字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校补)法、营法、诸家军营九说、下营择地法、绿营杂制法、警备法、备夜战法、立号法、定铺法、持更法、巡探法、漏刻法、防毒法、寻水泉法、养病法、征马法;

卷七:本朝平戎万全阵法、本朝八阵法、本朝常阵制;

卷八:八阵法、握奇阵图、金鼓旌旗数、李靖阵法、裴子法、常山蛇阵、八阵图;

卷九:九地、六形、杂叙战地、土俗;

卷十:攻城法;

卷十一:水攻、水战、火攻;

卷十二:守城;

卷十三:器图;

卷十四:赏格、罚条;

卷十五:行军约束、符契、传信牌、字验、间谍、乡导。

以上为制度十五卷。由以上类目可以看出,所谓制度,并非讲军制,而是涉及选将、练兵、侦察、后勤、立营、布阵、行军、作战、赏罚等诸多方面,是对古代兵家练兵作战原则和方法的分类汇编。

卷十六:河北路、定州路、高阳关路、真定府路;

卷十七:河东路、麟府路、废垒;

卷十八:陕西路、鄜延丹坊堡安军路、邠宁环庆路、泾原仪渭镇戎德顺军路、秦陇凤翔阶成路;

卷十九:西蕃地理;

卷二十:益利路、梓夔路;

卷二十一: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卷二十二:北蕃地理、燕京州军、关口、幽州四面州军、西京州军、云州四面诸州、戎狄旧地、中京四面诸州、东京四面诸州、上京四面诸州、蕃界有名山川、奚、渤海、女真。

以上为边防七卷。主要讲北宋沿边地区“疆域之远近,城戍之要害”[6],是北宋前期边防的地理、防区及驻军资料集。

后集:

卷一:上兵伐谋、不战屈人之师、用间、用谍、觇国、用敌人以为谋主、纵生口;

卷二:明赏罚、军政不一必败、军无政令必败、将帅和必有功、将帅不和必败、法贵必行、兵道尚严、临敌不顾亲、仁爱、士卒同甘苦、亲受矢石、抚士、得士心、得士死力、贵先见、知己知彼、料敌主将、料敌制胜、料敌形势;

卷三:方略、权奇、奇计、诡道、临事制宜;

卷四:将贵轻财、将贪必败、临敌易将、将骄必败、矜伐致败、不矜伐、将帅自表异致败、将帅自表异以夺敌心、均服、隐语、先锋后殿、击其后、退师;

卷五:出奇、伏兵、多方以误之、避锐、声言欲退诱敌破之、声言怠敌取之、称降及和因懈败之、卑辞怠敌取之、甘言怠敌以击之、捣虚、击东南备西北、声言击东其实击西、示形在彼而攻于此;

卷六:张大声势、先声后实、疑兵、察虚声、避实击虚、以寡击众、攻其必救、夜击、潜兵袭营、横击、掩袭、伪退掩袭;

卷七:持重、轻敌必败、戒轻举、坚壁挫锐、以逸待劳、矫情安众、军中虚惊、克敌安众心、辨诈伪;

卷八:御士推诚、与敌推诚、以恩信结敌人、知人、善用人、解仇用人、使过、示信、示义、以义感人、激怒士心、威棱伏众;

卷九:绝艺、挑战、势宜决战、临危决战、勠力必战、骁勇敢前、陷阵摧坚、表里夹攻、乘胜破敌、乘机破敌、乘风雨破敌、散众;

卷十:兵贵有继、兵无继必败、兵多宜分军相继、救兵、力少分兵必败、分敌势破之、上速、示缓、示弱、示强、示闲暇、素教、素备、先设备取胜、戒不备;

卷十一:新集可击、半济可击、饥渴可击、心怖可击、奔走可击、气衰可击、粮尽可击、不得地利可击、天时不顺可击、不暇可击、不戒可击、将离部伍可击、挠乱可击、阵久力疲必败、攻不整、敌无固志可击、击不备、出不意、大阵动可败、击未成列;

卷十二:饵兵勿食、防毒、围敌勿周、穷寇勿逼、高陵勿向、佯北勿从、察敌进止、察敌逃遁、归师勿遏、死地勿攻、立奇功、军师伐国若中路遇大城须下而过、舍小图大、师不袭远、军胜重掠伏袭必败、击归堕、地有所不争;

卷十三:察敌降、招降、谕以祸福、纵舍、占候、至诚获神助、推人事破灾异、假托安众、下营择地、据险、先据要地、据水草、绝水泉、据仓廪、断敌粮道、伏归路败之;

卷十四:水战、济水、断船路、引水灌城、拥水误敌、火攻、用车、用骑、游骑;

卷十五:修城栅、攻城、守城、屯田、让功、辞赏。

以上为故事十五卷。按照不同的标目分类,选取历代战例加以说明,这些标目中提炼出的兵学概念、范畴和作战原则几乎涵盖了古代战略战法和治军的全部内容,是对宋以前兵学理论与丰富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总结。

卷十六:天占、地占、五行占、太阳占、太阴占、陵犯杂占;

卷十七:日辰占、五星占、二十八宿次舍占、诸星占、星变占、风角占;

卷十八:云气占、气象杂占、行军灾异杂占、太乙占;

卷十九:太乙定主客胜负阳局立成;

卷二十:太乙定主客胜负阴局立成;

卷二十一:六壬占法、遁甲法。

以上为占候六卷。占候就是兵学中的阴阳之学,在古代兵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宋初禁兵书,这类内容即在重点被禁之列。由于占候之学是兵家专门之学,并非儒者所通习,《武经总要》中的这部分内容由司天监杨惟德等纂辑旧说而成。

《武经总要》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对军事制度、选将用兵、步骑训练、行军宿营、古今阵法、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军事地理、历代战例、阴阳占候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具有很高的军事学术价值。明人郑魏挺评价说:“盖自有五兵以来,大而攻围之筹略、战守之法度,小而楼橹之规制、器械之形模,上下数千载间,增创沿革,靡不载。”[7]《四库全书总目》说它“前集备一朝之制度,后集具历代之得失”,约略概括了其内容特点。

《武经总要》是宋以前中国传统兵学的荟萃之作。它以“古兵法及本朝计谋方略”为主要内容,“古兵法”部分即撷取历代兵书的精要。前集卷八中约略透露了该书取材的大概:

今之秘府所存孙武书,惟十三篇,无图。其所言皆权谋之事,极为精密。《太公六韬》《黄石公三略》《穰苴法》《吴子书》,皆远古所存可观者。唐《李靖兵法》于近世最为详练,可举而行。杜佑采其条目,著于《通典》。其书亡虑数十家,悉浅近无取。

上述诸书,除未提及《尉缭子》,以及《李靖兵法》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略有出入外,与后来所定“武经七书”几乎全部相同。从《武经总要》的内容中也可印证这一点,尤其是制度、故事两大门类中,对“七书”内容有集中的体现。《武经总要》从历代兵书中甄选出这七部兵书,是对其兵学价值的肯定,为嗣后“武经七书”的正式修订奠定了基础。此外,《武经总要》对于其他古代兵书的引用,也起到了保存散佚兵学资料的作用。如前述《李靖兵法》,在宋代已经亡佚,清人汪宗沂辑《卫公兵法》,即以《武经总要》所引佚文为重要参考。

注重对“本朝计谋方略”的记载是《武经总要》的一个重要特点。诚如宋仁宗在序中所说,“至若本朝戡乱边防御侮计谋方略,咸用概举”,“又若营阵法制,器械名数,攻取之具,守拒之用,并形图绘,悉以训释”。《武经总要》记述了宋初的战争方略、营阵之法和武器装备等,而且附有大量的插图,如宋太宗的“本朝平戎万全阵法”“本朝八阵法”“军行次第”“行为方阵方”等。尽管这些记载被《四库全书总目》批评为“其制弥详,其拘牵弥甚,大抵所谓检谱角抵也”,但它真实反映了宋代安营布阵的具体情况,至今仍不失为研究宋代兵学的宝贵资料。书中关于宋代边防的记述,《四库全书总目》谓之多得自传闻,“所言道里山川,以今日考之,亦多剌谬”[8],钱大昕却认为,“《边防》一门,于河北、河东、陕、蜀、荆湖、两广沿边州军城寨镇铺四至道里了若指掌,且于契丹、西夏所设州军,皆访求而详录之,洵可为考地理之一助”[9]。书中对于庆历时期“赏格”“罚条”的记录等,也都对宋代军事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武经总要》中还保存了宝贵的军事科技史料。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冷热兵器的种类、形制和制造方法,很多还附有图。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和火药都见载其中。如,书中首次详细记载了指南鱼的制作方法:“鱼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中,火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10]南向午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用地球磁场进行人工磁化的方法。又如,《武经总要》明确记载了三种火药配方。在前集卷十一“火攻”中记载了“毒药烟球”,在前集卷十二“守城”中,记载了火球“火药法”和“蒺藜火球”的制作方法。这三个火药配方是世界上最早公布的火药配方,标志着我国军用火药发明阶段的结束,[11]说明宋代中国已经从冷兵器时代向火器时代跨出了一大步。

宋廷编纂《武经总要》的目的是为紧迫的军事斗争提供理论指导和战例借鉴。在宋代军事实践中,它也确实被当作权威的工具书被颁予前线将帅。神宗熙宁五年(1072),“诏赐王韶御制《攻守图》《行军环珠》《武经总要》《神武秘略》《风角集占》《四路战守约束》各一部,仍令秦凤路经略司抄录”[12]。南宋时期,大儒朱熹曾提议颁下《武经总要》等书,使举子讨论诵习,并立为科目。[13]《武经总要》的刊印和流传,促进了军事技术的研究、运用和交流,也促进了宋代兵学的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