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兵法类下
兵书注释之作是兵书中很重要的一类,它们不但是学者研讨兵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普及和传播兵学的重要媒介。兵书注作以“武经七书”注为主,“武经七书”注之中,又以《孙子》注为大宗。《孙子》注始于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是第一个为《孙子》作注的人。截至宋代,见诸记载的《孙子》注家主要有三国的王凌、沈友,南朝梁孟氏,隋萧吉、张子尚,唐李筌、杜牧、陈皞、贾林、孙镐,五代张昭、何延锡等。宋代“文人论兵”蔚然成风,掀起了一个兵书注释的高潮。现存的宋代《孙子》注释主要有梅尧臣、王皙、何氏、张预等的注作以及郑友贤的《十家注孙子遗说》,这些注释成果都汇集在《十一家注孙子》一书中。南宋施子美的《施氏七书讲义》则是对“武经七书”的全面注解。
关于这些兵书注作,第二章已经粗有论及,此处将详细探究它们的作者、成书时间、内容特点及其对兵学发展的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