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穷寇勿迫

十、穷寇勿迫

《孙子》提出“穷寇勿迫”,是针对追击败敌而言。如果追迫过急,使敌人走投无路,容易激发其殊死的斗志,反而不利。这是一条基于人情常理的作战原则。

《百战奇法》对“穷寇勿迫”思想加以补充,提出应该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处置,“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逐战》)。也就是说,对于那些佯装败退,有设奇企图的敌军,应谨慎对待,也就是《孙子》所说的“佯北勿从”(《军争篇》)。而对于那些真正溃败的敌人,则应奋力追击,无须“穷寇勿迫”的顾忌。

《虎钤经》更是对败敌情形细加分析,归纳出可以追之者五,不可以追之者六。“彼无胜气,可追者,一也;步骑散乱,奔多颠踬,不成部伍,二也;奔其乡里,赴其城壁,三也;辎重甲兵,散而不收,四也;主将已死,五也。”在这五种情况下,敌人已无反击之力,可以急追。“又若敌人虽败,锐气不减,一不可也;旧溪涧水流忽绝者,盗已过,二也;败军遁走,行伍不甚乱,旌旗不甚错,三也;吏士奔走不甚蹶踬,步骑不相参错,四也;敌败失道,左右山谷,前亦如之,五也;途穷食尽,吏士未甚散,六也。”(《追敌》)在这六种情况下,敌人可能依险设奇,或死地决斗,我当坚壁而观,见利而进,见害而退。许洞对败军之敌的这些分析综合了各种情况,较之于《孙子》的“穷寇勿迫”更为丰富、全面。

【注释】

[1]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论》,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6页。

[2]《上真宗论时政》,《宋朝诸臣奏议》卷一百四十六。

[3]《上真宗应诏论彗星旱灾》,《宋朝诸臣奏议》卷三十七。

[4]《武备论》,《乐全集》卷十三。

[5]赵湘:《兵解》,《南阳集》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本。

[6]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宣公十二年,中华书局,1990年。

[7]田锡:《武有七德颂并序》,《咸平集》卷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慎兵论》,《济南集》卷六。

[9][德]克劳塞维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第一卷“说明”,解放军出版社,1964年,第6页。

[10]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88年。

[11]欧阳澈:《上皇帝第三书》,《欧阳修撰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强兵策第一》,《李觏集》卷十七。

[13]《朱子语类》卷八十四。

[14]《强兵策第一》,《李觏集》卷十七。

[15]《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六《孙子》。

[16]《息戍》,《河南集》卷二。

[17]《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三十五。

[18]《倪石陵书·拟上高宗皇帝书》。

[19]《上清储祥宫碑》,《东坡全集》卷八十六。

[20]《酌古论四·封常清》,《陈亮集》(增订本)卷八。

[21]《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

[22]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僖公二十八年。

[23]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孟秋季第七·禁塞》,中华书局,2009年。

[24]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公孙丑下》,中华书局,1987年。

[25]刘敞:《我战则克赋》,《公是集》卷一。

[26]《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三十三。

[2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八,绍兴三年九月壬戌。

[28]《庆历民言·敌患》,《李觏集》卷二十二。

[29]《六朝通鉴博议》卷三。

[30]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论》,第37页。

[3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昭公二十一年。

[32]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越语下》,中华书局,2002年。

[33]《通典》卷一百五十四,引《卫公李靖兵法》。

[34]《倪石陵书·拟上高宗皇帝书》。

[35]《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三十五。

[36]《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六《孙子》。

[37]《策断三》,《苏轼文集》卷九。

[38]《策别训兵旅三》,《苏轼文集》卷九。

[39]《进论五首·北狄论》,《苏辙集·栾城应诏集》卷五。

[40]《进策五道·臣事上·第五道》,《苏辙集·栾城应诏集》卷七。

[41]《进策五道·臣事上·第三道》,《苏辙集·栾城应诏集》卷七。

[42]《进策五道·民政下·第五道》,《苏辙集·栾城应诏集》卷十。

[4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十四,熙宁五年六月癸丑。

[4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一,熙宁五年十二月己卯。

[4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七,熙宁六年十月壬申。

[46]《兵法》,《淮海集》卷十七。

[47]《寄上富枢密书》,《李觏集》卷二十八。

[48]黄朴民:《“五德”兼备:孙子将帅素质论略说》,《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49]《上哲宗七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百五十。

[50]《将箴》,《咸平集》卷十三。

[51]李清臣:《议兵策上》,《宋文选》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徐积:《论兵》,《节孝集》卷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3]《何博士备论·霍去病论》。

[54]《何博士备论·魏论上》。

[55]《议兵策上》,《宋文选》卷二十。

[56]《语录》,《节孝集》卷三十一。

[57]《何博士备论·李广论》。

[58]《资治通鉴》卷十七《汉纪九》,武帝元光元年。

[59]《唐鉴》卷十一。

[60]《乞放归田里状》,《晦庵集》卷二十三。

[61]《济南集》卷六。

[62]《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六《孙子》。

[63]《强兵策第六》,《李觏集》卷十七。

[64]《孙武论下》,《东坡全集》卷四十二。

[65]《衡论》,《嘉祐集》卷四。

[6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端拱二年正月癸巳。

[6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二,至道三年十二月甲寅。

[68]《上仁宗论武举武学》,《宋朝诸臣奏议》卷八十二。

[6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八,庆历二年十月戊辰。

[70]《上仁宗答诏条画时务》,《宋朝诸臣奏议》卷一百四十七。

[7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八,熙宁六年十一月戊午。

[7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十八,熙宁五年九月癸亥。

[7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六,熙宁六年八月乙亥。

[7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七,熙宁六年九月辛丑。

[7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十二,熙宁七年四月丁酉。

[7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三,元丰八年三月戊戌。

[77]《上宣谕论淮西事宜十》,《浪语集》卷十九。

[78]《何博士备论·魏论下》。

[79]《武举策问十首》,《江湖长翁集》卷三十三。

[80]《权书引》,《嘉祐集》卷二。

[81]《权书·心术》,《嘉祐集》卷二。

[82]《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一《通典》提要。

[83]曾公亮:《武经总要后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4]刘庆:《〈孙子〉兵学范畴的历史考察》,《孙子探胜——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精选》,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

[85]李零:《〈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第29页、第34页。

[86]郭化若将军认为,“形”是“运动中的物质”,“势”是“物质的运动”,是主观指导上的出奇和造势(孙武撰,郭化若译注:《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20页);吴如嵩认为,“‘形’是静态的,而‘势’乃是‘形’的运用,是动态的”(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论》,第62页);李零认为,“形是潜在的势,势是变化的形,两者是同一件事的不同侧面,相辅相成”(李零:《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中华书局,2006年,第156页)。

[8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四,熙宁六年四月己亥。

[88]《通典》卷一百五十八。

[89]《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

[90]《十一家注孙子·势篇》张预注引。

[91]《势原策》,《宋文选》卷二十。

[92]余允文:《尊孟辨》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3]吴如嵩:《孙子兵法新论》,第56—60页。

[94]《兵法奇正论》,《济南集》卷六。

[9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八,熙宁六年十二月庚辰。

[96]《兵法奇正论》,《济南集》卷六。

[97]《何博士备论·苻坚论上》。

[98]《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尹洙传》。

[99]《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下《奏陕西河北和守攻备四策》,《范仲淹全集》中册;参见《上仁宗和守攻备四策》,《宋朝诸臣奏议》卷一百三十四。

[100]《言西边事宜第一状》,《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一十四。

[101]《倪石陵书·拟上高宗皇帝书》。

[10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一,熙宁五年十二月壬午。

[103]《论兵》,《节孝集》卷二十九。

[104]《何博士备论·霍去病论》。

[105]《何博士备论·霍去病论》。

[106]《何博士备论·邓艾论》。

[107]《兵筹类要·学古篇(不学古附)》。

[108]《准诏言事上书》,《欧阳修全集》卷四十六。

[109]《何博士备论·汉光武论》。

[110]辛弃疾:《九议》,邓广铭辑校:《辛稼轩诗文钞存》,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7页。

[111]《上赵丞相札子》,《江湖长翁集》卷二十七。

[112]《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11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端拱二年正月。

[11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端拱二年正月。

[115]《上皇帝书》,《苏辙集·栾城集》卷二十一。

[11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八,庆历二年十月戊辰。

[11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二,庆历元年五月甲戌。

[118]《请择探候人奏》,《包孝肃奏议集》卷九。

[119]《论广信军谍人事奏》,《乐全集》卷二十一。

[120]杨军:《北宋时期河北沿边城市的对辽间谍战》,《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陈武强:《北宋西北边防军事情报来源与间谍保障制度》,《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