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兵学的深化发展

第三节 南宋兵学的深化发展

南宋时期的兵学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北宋的特点,武学、武举制度得以延续,“文人论兵”依然是兵学研究的基本样态,但是,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此期兵学的发展明显呈现出紧密结合现实的倾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军事斗争形势更加严峻。金灭北宋以后,与南宋长期对峙,并屡次大举南犯,试图统一全国。南宋后期,蒙古兴起,以凌厉之势迅速灭掉西夏、金,成为南宋的又一劲敌。在持续紧张的边防形势之下,尽管宋廷大多数时候因循苟安,主和势力占上风,但是,即便不图恢复故土,而只是为了保住半壁江山,也必须切实讲求胜敌之策,这是时势所必需,也是朝野上下的共识。因而,此期兵学的发展获得了较北宋更为强大的现实推动力。绍兴初年,朝廷曾一度要求举人习《孙子》义。[119]孝宗年间,朝廷对武举出官制度进行改革,提高武举人出官的等级,鼓励他们到军中任职,孝宗还亲自为王彦所作《武经龟鉴》作序,这些都表现出严峻军事形势下宋廷对兵学的高度重视。

其二,儒学的经世致用传统焕发出新的生机,尤其是浙东事功学派的兴起,对兵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浙东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薛季宣、陈傅良、叶適、陈亮都对兵学高度关注,积极研究兵书、兵制,讲求制敌方略。在他们的影响下,浙东事功学派的兵学研究蔚然成风,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兵学论著。浙东事功学派之外,其他一些儒家学者也多留意兵学,如刘清之为鄂州通判之时,“留意学校,广延生徒,又率介胄子弟欲习兵书者肄业其中”[120]。又如,朱熹门人李燔教授岳州之时,以培养兼文武的“通材”为宗旨,“即武学诸生文振而识高者拔之,辟射圃,令其习射;廪老将之长于艺者,以率偷惰”[121],连帅臣赵方也将其子送到他的门下受教。再如,著名理学家张栻曾刊行《杜牧注孙子》,并撰写跋语,论研习兵学的重要性。这些儒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兵学的发展。

其三,南宋在武器装备、战略战术上都有很大发展,前线将领和谋士在对敌斗争中不断丰富战争经验,总结作战方法,在治军、练兵、作战指导等方面取得了很多进步。尽管这些实践成果未必形成系统的理论表述,有的甚至缺少文字记载,但是,寻绎相关史料,仍可见其荦荦大端。

对于南宋兵学研究的盛况,我们从叶適的一段言论中可以见其大概。叶適说:“天下好奇之士奋笔墨以傅益武之说,而为书者数十百家,而号孙子为谈兵之祖,其气焰兴起于百世之下,若将与圣贤并称者。”由此可见,南宋时期,兵学研究确乎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也受到空前尊崇,以至叶適发出惊呼:“人心之不仁,至此极耶?”[122]

南宋兵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