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的积极防御战略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西夏主李德明去世,其子元昊继位。宝元元年(1038),元昊称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改大庆三年为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宋仁宗拒绝承认元昊帝位,下诏削去赐给元昊的姓和官爵,宋夏之间战争再起。
康定元年(1040)、庆历元年(1041)、庆历二年(1042),西夏军三次大举入侵,先后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和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与宋军激战,三次大战,均以宋军惨败告终。
好水川之战后,宋廷确立了“以文制武”的统御之制。罢陕西都部署,分陕西为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以庞籍知延州,范仲淹知庆州,王沿知渭州,韩琦知秦州,各兼本路经略安抚招讨使。这些边帅既是对夏战略的重要参议者,也是边防前线的实际指挥者,他们的战略思想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宋廷战略方针的制定。数人之中,韩琦和范仲淹声望最高,人称“韩范”。韩琦起初主张强势进攻,随着好水川之战失利,逐渐由进攻战略转为防御战略。范仲淹在边时间最长,治边成效最显著,其战略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了当时战略思想的最高水平。
范仲淹的战略思想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一面与西夏议和,一面切实加强边防建设,待实力增强,再施行有限进攻。在战争实践中,他的战略思想不断发展,提出了和、守、攻、备诸策,形成了“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和:范仲淹积极主张与西夏讲和。他至边不久,即尝试与西夏通和。他甚至主张以金钱换和平,他说:“兵马精劲,西戎之所长也;金帛丰富,中国之所有也。礼义不可化,干戈不可取,则当任其所有,胜其所长,此霸王之道也。臣前知越州,每岁纳税绢十二万,和买绢二十万,一郡之入,凡三十万,傥以啖戎,是费一郡之入,而息天下之弊也。”[38]范仲淹的主和思想与反战文臣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础,但是,他并不是无条件地主和,而是以“和”为权宜之计,为最终战而胜敌争取时间。
守:范仲淹认为,不能防守,就谈不上进攻。因此,他主张加强边防建设,在战略要地修建城寨,构建起抵御西夏入侵的藩篱。他说,“修复城寨,却是远图”[39],城寨不仅可以保护边民,而且可以在侦察警戒、屯兵防守、后勤供给、伺机进攻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兴修城寨事,他先后六次上奏,“卒城承平等前后十二寨,蕃汉之民,相踵复业”[40]。他还亲自率部修建了大顺城,“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41]。他在帅边期间,以修建城寨与抚驭藩部等措施相配合,有效地阻滞了西夏的进攻态势。
范仲淹所谓的“守”,不仅指战时防御,而且包括巩固边防的经远之谋。他说:“戎虏纵降,塞垣须守,当务经远。”“用守,则必图其久,而民力不匮。”[42]因此,他提出了重用土兵和屯田久守的思想,目的在于“守愈久而备愈充,虽戎狄时为边患,不能困我中国”[43]。
攻:范仲淹所谓的“攻”,并不是深入敌人腹地,或荡平敌人巢穴,或行牵制之策,而是“近攻”“浅攻”,即在巩固既有领土的基础上,逐步控扼沿边汉蕃杂居地区。他说:“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44]起初,他讲的“攻策”主要是乘西夏入侵之际,攻取延州与庆州、环州与镇戎军以及延州与麟州之间和西夏参差交互的边境地区,“大为城寨,以据其地”[45]。随着各项边防措施初见成效,他开始更多地强调“渐复横山”。在庆历四年(1044)的《奏陕西河北和守攻备四策》中,他提出了收复横山的具体设想:在鄜延、环庆、泾原路各组织一支军队,使三军互掠于横山,“假若鄜延一军先出,贼必大举来应,我则退守边寨,或据险要,不与大战。不越旬日,彼自困敝,势将溃归,则我环庆之军复出焉。彼若再图点集,来拒王师,则又有泾原之师乘间而入,使贼奔命不暇,部落携怨,则我兵势自振。如宥州、绥州金汤、白豹、折姜等寨,皆可就而城之。其山界蕃部,去元昊且远,求援不及。又我以坚城据之,以精兵临之。彼既乐其土,复逼以威,必须归附,以图安全。三五年间,山界可以尽取。此春秋时吴用三师破楚之策也。元昊若失横山之势,可谓断其右臂矣。矧汉唐之旧疆,岂今日之生事也”[46]。
备:范仲淹不但重视陕西防务,而且将对西夏与辽边防统一考虑,主张在与西夏角力的同时加强对辽防御。他说:“国家御戎之计,在北为大。”为了防范辽国,他提出“力行七事,以防大患”:“一,密为经略;二,再议兵屯;三,专于选将;四,急于教战;五,训练义勇;六,修京师外城;七,密定讨伐之谋。”[47]七事之中,“修京师外城”尤为新见。范仲淹敏锐地意识到,关中防备空虚可能危及京师安全。他先后两次上书,力陈修京城的重要性。他说:“朝廷,万邦之根本。今陕西、河北聚天下之重兵,如京师摇动,违远重兵,则奸雄奋飞,祸患四起。”[48]他的意见遭到主政大臣的抵制,反对者的理由是“天子守在四夷”,“京师,王者之居,高城深池,恐失其体”。[49]但事实上,开封乃四战之地,无险可凭,必须加强城池建设以增强防御能力。后来的历史证明,北宋的灭亡与京师防御体系不周严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南宋史学家李焘称赞范仲淹此论“忧思深远”[50]。
总的来说,范仲淹的边防战略是攻守兼备、积极防御。在他帅边期间,最切实的工作便是加强防守、推进城寨建设以及训练军队,借以成功扭转了对夏战局的被动局面。他的进攻战略主要指“渐复横山”,但他明确指出,控制横山的目的“非穷兵黩武,角胜于绝漠之外”,而是为了加固藩篱。他说:“秦汉驱逐西戎,必先得山界之城。彼既远遁,然后以河为限,寇不深入。”[51]而且事实上,范仲淹所谓攻策只是一个战略构想,并未真正付诸实施。庆历四年(1044)宋夏议和之时,宋廷还没有下定收复横山的决心,随着局势的缓和以及范仲淹本人因庆历新政失败而去位,“渐复横山”的战略计划也随之搁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