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思想

一、战略思想

善于结盟是西夏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西夏在立国的近二百年间,一直处于多国博弈的复杂局面中,西夏统治者始终十分注重联盟。起初,李继迁为了抗宋自立,主动依附契丹。终北宋之世,除元昊、谅祚时联盟一度破裂外,夏辽之间基本保持着稳定的联盟关系。金朝兴起后,乾顺转而臣服金朝,以事辽之礼事金。随着蒙古的兴起,西夏屡次遭到蒙古进攻。夏襄宗向金求援,金不予救援,西夏被迫与蒙古订立了城下之盟。德旺继位后,又由“附蒙攻金”转变为“联金抗蒙”。

由于国力较弱,西夏的联盟战略一般是联合强国对抗第三方,因此,《金史》说它“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偭乡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22]。但是,西夏在与强国的联盟中又并非一味附从,而是依据自身实力及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如,与辽结盟,元昊不满于契丹因宋增岁币而背盟,不惜一战。又如,与金结盟,一方面以藩属的身份向金朝贡,另一方面又不满金划定的疆界,一有机会,便与金争夺领地。即便是在不得已附蒙期间,当蒙古要求出兵配合西征时,西夏也曾断然拒绝。

“避强击弱”是西夏战略思想的另一重要特点。西夏扩张领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东有契丹,南有北宋,两大强国为邻的形势下,李继迁选定向较弱的西方发展,建立政权根基,他说:“西平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若缮城浚壕,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将莫知所备。且其人习华风,尚礼好学。我将借此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业,岂平夏偏隅可限哉!”[23]其子德明“毕世经营,精神全注于此”[24],逐步进占凉、瓜、沙、肃诸州。到元昊时,“自凉州尽有其地,则控制伊西,平吞漠北,从此用兵中原,无后顾忧矣”,最终开拓出“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的势力范围。[25]

灵活利用“战”“和”两种手段是西夏战略思想的又一特点。西夏对待宋朝,常常一面求和修贡,一面兴兵犯边。如延州之战前,“先遣人通款于雍”。好水川之战前,也曾向宋提出议和。正如李纲所言,“夏人狡狯多诈而善谋,强则叛乱,弱则请和,叛则利于虏掠,侵犯边境,和则岁赐,金缯若固有之。以故数十年来,西鄙用师,叛服不常,莫能得其要领,而且深谋远虑,常为积年之计”[26]。西夏与辽、金、蒙古的关系亦复如此,或结盟缔和,或举兵相向,均依形势而定,以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在宋人的官方语言中,即为“叛服无常”,而从西夏的立场看,恰是其得以立国近二百年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