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术特点
金骑兵的基本战术是两翼包抄。如宋人石茂良《避戎夜话》所说:“凡敌人遇我师,必布围圆阵当锋,次张两阵左右夹攻,故谓之三生阵。”[58]吕颐浩也说:“虏人遇中国之兵,往往以铁骑张两翼前来围掩。”[59]《金虏图经》也说:“其临大敌也,必以步军当先,精骑两翼之,或进或退,见可而前。”[60]金军的左右两翼骑兵就是宋人所称“拐子马”。[61]
两翼包抄战术在具体应用时,因轻重甲骑兵编成不同而有所差异。一种全为轻甲骑兵,以高速冲击见长。一种为轻重甲骑兵配合,“每五十人分为一队,前二十人金装重甲,持棍枪。后三十人轻甲,操弓矢。每遇敌,必有一二人跃马而出,先观阵之虚实,或向其左右前后结队而驰击之。百步之内弓矢齐发,中者常多。胜则整队而缓追,败则复聚而不散。其分合出入,应变若神,人自为战则胜”[62]。郾城之战中,金军先以“拐子马”进攻岳家军,继以精锐的重甲骑兵“铁浮图”中央突贯,就是这种战术的典型运用。[63]
多梯次轮番作战是金骑兵战术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宋将吴璘曾总结金人作战特点:“金人有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64]坚忍不仅是指顽强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指其战术配置。他说:“璘从先兄有事西夏,每战,不过一进却之顷,胜负辄分。至金人,则更进迭退,忍耐坚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胜不遽追,败不至乱。盖自昔用兵所未尝见,与之角逐滋久,乃得其情。盖金人弓矢,不若中国之劲利;中国士卒,不及金人之坚耐。”[65]由此可见,与西夏军队的一战定胜负不同,金军往往投入多梯次轮番作战,一方面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多回合进攻,增强攻击效力。在宋金仙人关、郾城、颍昌诸役中,双方都是打了数十个回合,才分出胜负。
在攻城战方面,女真和契丹等游牧民族一样,起初并不善于攻城,以围困为主要战术。这种战术被称为“锁城法”。“‘锁城法’者,于城外矢石不及之地筑城环绕,分人防守。”[66]如,金军围太原,占领了太原周围的各个州县,使太原与外界完全隔绝。“锁城”九个月后,太原弹尽粮绝,最终被攻下。在围攻宋中山府时,金军也同样使用了“锁城”战法,城中绝粮,“人皆羸困不能执兵”[67]。在战争过程中,金人积极学习辽、宋的攻城战术,改进武器装备,尤其是将火器用于攻城,攻坚能力迅速提高。金天会四年(1126)第二次攻宋汴京时,金军已经具备了云梯、火梯、对楼等攻城器械,火器也显现出突出威力。后来进攻南宋时,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攻城战法。据陈规《守城录》所载,金军攻城每以洞子遮护士卒,运土运柴填塞壕沟,然后“广列垒石炮座,寻碑石、磨盘石、羊虎为炮”。“所列炮座百余,飞石如雨”,待城头楼橹被击坍塌,守堞将士立足不住时,“推对楼使登城。每对楼上载兵八十人,一对楼得城,则引众兵上”。[68]金末与蒙古作战,火器进一步发展,创制出铁质外壳内装火药的震天雷,发挥了巨大威力,以至于宋人总结金军作战特点说,“金人攻城,长于用炮”“金人野战,长于用骑”[69]。
为了增强攻坚能力,金军还在攻城作战中使用重铠全装骑兵。如金军攻顺昌之战,完颜宗弼“所将攻城士卒,号‘铁浮屠’,又曰‘铁塔兵’。被两重铁兜牟,周匝皆缀长檐,其下乃有毡枕。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马子’,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来,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军”[70]。在顺昌之战和蜀口诸战中,金军都较多地使用这种重甲兵实施强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