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泡沫混凝土国内外发展历程
泡沫混凝土最早起源于5 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们将空气引入一些天然物质,制成了多孔材料。古罗马人于2 000多年前发现动物血液加入混凝土中能持久产生气泡。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泡沫混凝土起源于19世纪,最早用于制备泡沫混凝土的方法是化学发泡法,人们利用NaCO3与HCl溶液反应生成CO2的原理制备泡沫混凝土。1923年,欧洲人首次提出将预制气泡与水泥浆体混合来制备多孔混凝土的新方法。1946—1958年,苏联在泡沫混凝土领域占据领先位置,并在此期间制订了一系列有关泡沫混凝土的规范。1954年,Valore详细研究了泡沫混凝土的组分和物理性能,并总结了其应用范围。1967年,Cormick等首次提出了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即通过计算固体容积确定配合比的方法。1979年,美国研究人员将泡沫混凝土应用于油田固井,拓宽了泡沫混凝土的应用范围。1996年,Pickford等开始尝试在桥梁工程中应用泡沫混凝土。1998年,韩国的研究人员Byun等尝试用聚合物作为发泡剂制备泡沫混凝土。2001年和2002年,Kearsley和Wainwright探究了分级的粉煤灰和未分级的粉煤灰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孔结构和渗透性的影响及区别。2004年,新加坡的研究人员Kong等开始尝试制备高强度泡沫混凝土,想尝试将其用于结构中。
我国泡沫混凝土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中叶,苏联专家把泡沫混凝土技术传入中国。1952年中国开始正式研制泡沫混凝土,并在此时成立了以黄兰谷为首的泡沫混凝土实验中心。1954年中国科学院与其他单位共同制备出蒸压泡沫混凝土板,并将其用作保温墙板。1955—1957年,原水电力部成功地将泡沫混凝土应用于高温管道中,可耐受200~500℃的温度,提高了管道的保温性能。1959年以后,我国泡沫混凝土发展缓慢,几乎停滞不前,远远地落后于其他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泡沫混凝土重新得到重视,掀起了又一股发展热潮。我国于2007年制订了一系列有关泡沫混凝土的图集,泡沫混凝土开始朝着规范化发展。2010年,我国开始制备超轻泡沫混凝土,再次拓宽了泡沫混凝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