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案例分析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案例分析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现场给出素材,根据给定素材内容,分析确定适合的年龄段,然后进行教案的设计再模拟讲课。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考察的是教案的设计能力,要能够根据给定的材料判断适合的年龄段,然后进行教学设计。

案例1 集体教学活动——顽皮的小雨滴

◆素材:

散文诗《顽皮的小雨滴》

淅沥沥,淅沥沥,顽皮的雨滴娃娃离开了云妈妈的怀抱,

一个一个跳到了树上,落到了屋顶上,挤进了草丛里。

它把妹妹的伞当滑梯,站不稳,骨碌骨碌滚下来。

它把清清的池塘当游泳池,纵身一跳,在水面留下圈圈涟漪。

它喜欢躲在路边的土坑里,车轮碾过,它马上蹦得高高的,溅得路人一身泥。

它喜欢在柔柔的沙滩上捉迷藏,一眨眼就不见了,却傻傻地留下颗颗脚印。

淅沥沥,淅沥沥,顽皮的小雨滴唱着歌儿又不知躲哪儿去了。

◆要求:

根据主题素材与年龄段,设计一课时(30分钟左右)集体教学活动的教案。教案格式完整规范,语言清晰、简洁、明了,目标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领域特点。[8]

◆案例分析:

1.适合年龄阶段分析

《顽皮的小雨滴》是一首优美活泼、充满童真的散文诗,散文诗中“跳”“滚”“挤”“躲”等拟人化动词的运用,让小雨滴调皮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这首散文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可以很好地借助挂图或者多媒体来辅助散文诗的理解。这一散文诗在中班和大班都可以设计集体教学活动,年龄阶段不同,活动目标的定位、活动内容的设计自然不同。如果同时还有其他素材,可以结合其他素材进一步确定活动对象的范围。活动对象为中班,活动目标可以侧重感受散文诗的优美和拟人化动词的运用;活动对象为大班幼儿,可以侧重感受理解诗歌和创编诗歌。

2.教案设计[9]

·设计意图

在欣赏和学习散文作品的过程中,幼儿获得经验的方式通常为倾听、观察、说讲、游戏、交流以及表演等方式,中班幼儿表达能力增强,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所以在选择散文作品时应注重趣味性,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大自然奇趣盎然,幼儿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新奇,《顽皮的小雨滴》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趣的散文,所以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顽皮的小雨滴》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所传递的活泼、欢快的情绪,体会散文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丰富词汇:滚、跳、挤、溅、躲,感受小雨滴的顽皮、可爱。

·活动重点

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所传递的活泼、欢快的情绪。

·活动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活动准备

1.雨声的音频,《顽皮的小雨滴》音频、视频,轻音乐。

2.《顽皮的小雨滴》图卡。

·活动过程

1.播放下雨声的音频,鼓励幼儿大胆模仿下雨的声音。

(1)播放下雨声,倾听下雨的声音。

(2)小结:这就是下雨的声音,下雨的声音除了哗啦啦、轰隆隆,还有一个好听的声音——淅沥沥,淅沥沥。

2.分段欣赏散文,鼓励幼儿大胆模仿小雨滴顽皮的样子。

(1)教师朗诵散文第一段,提问:小雨滴都到了哪些地方?它是怎样来到这些地方的?

(2)出示相应图卡,引导幼儿学一学小雨滴跳、落、挤的样子。

(3)小结:淅沥沥,淅沥沥,顽皮的小雨滴娃娃离开了云妈妈的怀抱,一个一个跳到了树上,落到了屋顶上,挤进了草丛里。

3.出示图卡和视频,引导幼儿大胆猜想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1)出示小雨滴落到妹妹伞上(跳进池塘)的图卡及视频。

(2)提问:除了落在树上、屋顶上,草地上,小雨滴还会落在别的地方呢。瞧,这些小雨滴落在哪里了?它把妹妹的伞(清清的池塘)当成了什么?你们觉得它们在妹妹的伞上(清清的池塘里)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呢?

(3)小结:它把妹妹的伞当滑梯(它把清清的池塘当跳水的游泳池),站不稳,骨碌骨碌滚下来(纵身一跳,在水面留下圈圈涟漪),小雨滴跳进池塘里,在水面上留下了一圈一圈的水波,这个水波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涟漪,咱们一起说一说吧。

(4)出示小雨滴躲在土坑(在沙滩上)的图卡及视频,猜想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5)小结:你们看,小雨滴们躲在小水坑里,汽车一碾过,它们就会四处飞射,就——溅得路人一身泥。它喜欢躲在路边的土坑里(它喜欢在柔柔的沙滩上捉迷藏),车轮碾过,它马上蹦得高高的,溅得路人一身泥(一眨眼就不见了,却傻傻地留下一个个脚印)。

4.教师播放轻音乐有感情地朗诵散文,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1)教师播放轻音乐,结合图卡,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并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否喜欢小雨滴,为什么。

(2)播放动画,再次完整欣赏散文,进一步感受小雨滴的顽皮可爱,鼓励幼儿可以跟着动画一起朗诵,感受散文所传递的活泼、欢快的情绪。

5.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小雨滴还会落到哪些地方。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顽皮的小雨滴还会到哪些地方,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并尝试着去说一说。

说明:

在平时训练中可以结合在模拟教学中来深化练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只考查文本写作。

3.教具设计

这里的教具,泛指一切的教学准备工作。

首先,物质准备。雨声的音频,要注意是音频,而不是视频。在导入时要调动幼儿对于“淅沥沥”的声音感受,音频文件可以调动听觉通道的感知。如果有画面的视频文件,视觉感知会优于听觉感知。因此,音频的效果要更好。图卡在制作时,可以突出小雨滴拟人化的可爱形象。用折叠图卡的形式,讲到哪里图卡出示到哪里。

其次,经验准备。这是一个语言活动,而且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体会散文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这种意境美是需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来营造的,所以这个活动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是很高的,教师需要在活动前反复朗诵练习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4.模拟教学组织要求

(1)教师语言的设计

这是一个语言活动,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比较高。目标中“欣赏诗歌,感受诗歌所传递的活泼、欢快的情绪,体会散文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都需要教师通过声音的塑造,让孩子体验和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比如,“一个一个跳到了树上”“骨碌骨碌转滚下来”“唱着歌又不知躲到哪儿去了”这些诗句,要传达出可爱、轻快、跳跃、调皮的感觉。通篇适合用轻快的节奏来朗读。

在分句理解诗歌后的整体欣赏环节,尤其要注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变化、重音的突出、停顿的合适。以第一句为例,“淅沥沥,淅沥沥”用慢速,平调;“顽皮的雨滴娃娃离开了云妈妈的怀抱”重点落在“雨滴娃娃”,平调,慢速;“一个一个跳到了树上、落到了屋顶上、挤进了草丛里”逐渐加速,用中慢速,重点突出“跳”“落”“挤”几个拟人化动词上。

(2)师幼互动的设计

师幼互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提问的设计。提问是实现师幼互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精雕细琢,提问要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并体现层次性。同时还可以预设幼儿精彩的回答,教师一方面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反馈,另一方面根据需要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追问。比如,教师提问“除了落在树上、屋顶上,草地上,小雨滴还会落在别的地方呢。瞧,这些小雨滴落在哪里了?”幼儿观察图片回答。教师提问:“它把妹妹的伞当成了什么?”“你们觉得它们在妹妹的伞上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呢?”这个问题开放性就比较强,可以预设幼儿回答“跳舞”,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完整地表达“在哪里跳舞啊,你可以试着连起来说一说”“哦,它们在妹妹的伞上跳舞,真不错”。用这种重复幼儿答案的方式体现幼儿的回答。

第二,回应的设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肢体语言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模拟回应。

如教师播放下雨的音频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教师可以用微笑点头的方式回应,并说“嗯,是下雨的声音”。教师提问:“你喜欢小雨滴吗?为什么?”可以预设幼儿多种回答如“我喜欢小雨滴,因为他很可爱”“我喜欢小雨滴,因为他像我弟弟一样有点调皮”……这些回答需要通过教师的回应反映出来,如教师说“甜甜说,她很喜欢小雨滴,因为小雨滴像她弟弟一样有点调皮,甜甜的弟弟也一定很可爱”。

第三,教态的设计。教师的教态也可以体现师幼互动。如,教师的眼中要有幼儿,模拟讲课的过程中,要预设幼儿的位置,并且眼神要与幼儿有交流和互动。教师在抛出提问后,可以身体前倾,伸手示意邀请状说“请你说说看”。

案例2 题目:集体教学活动——咏柳

◆素材:

咏 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黄梅戏与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江苏、浙江、湖北、福建、江西、香港、台湾等地区也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的唱腔流畅淳朴,以抒情明快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歌曲《咏柳》

◆要求

根据主题素材与年龄段,设计一课时(30分钟左右)集体教学活动的教案。教案格式完整规范,语言清晰、简洁、明了,目标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领域特点。[10]

◆案例分析

1.素材分析

大班歌唱活动《咏柳》是用黄梅戏的曲调特点演唱古诗,词是七言诗《咏柳》。曲是黄梅戏《女驸马》的选段。黄梅戏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独特的唱腔和曲调风格的理解与感受需要幼儿有一定的音乐经验和诗歌学习经验,因此适合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

2.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当前,国家倡导传承和学习传统文化,《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咏柳》是一首融古诗和黄梅戏为一体、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歌曲,既体现了中国古诗词和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文化传承的精神。活动中,通过示范带动、动作暗示、对比讨论等方法,使幼儿在结伴寻找、分组练习、互相评价、教师点评的过程中,逐步找到演唱黄梅戏的方法。整个过程层层铺垫、由浅入深,使幼儿在学唱黄梅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体验。

·活动目标

1.欣赏、体验黄梅戏优美、流畅、抒情的曲调风格,感受其特别之处。

2.探索黄梅戏咬字清楚、唱腔婉转的演唱方法,并尝试运用动作、表情和眼神演唱《咏柳》。

·活动重点

欣赏、体验黄梅戏优美、流畅、抒情的曲调风格,感受其特别之处。

·活动难点

探索黄梅戏咬字清楚、唱腔婉转的演唱方法,并尝试运用动作、表情和眼神演唱《咏柳》。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学习朗诵古诗《咏柳》;玩汉字游戏,为古诗《咏柳》找字词;欣赏乐曲《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

物质准备:《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伴奏音频、视频,歌曲录音《咏柳》(黄梅戏曲调),古诗《咏柳》教学课件;打印好的歌词4份,记号笔4支放于小筐里。

·活动过程

1.师幼朗诵《咏柳》,比对发现戏曲朗诵的特别之处。

(1)带领幼儿随黄梅戏的乐曲走圆场步上场,导入活动。

(2)师幼分别朗诵,引发幼儿进行对比,发现教师朗诵的特别之处。

(3)带领幼儿从每一行诗句中找一个字,发音清楚、面带微笑,用唱戏的感觉来说一说。

(4)小结:小朋友说的很有唱戏的感觉了,真的有人把这首诗用黄梅戏唱出来了呢,我们来听一听。

2.引导幼儿讨论曲调特点,探究黄梅戏的唱法。

(1)播放黄梅戏曲调《咏柳》,请幼儿欣赏、讨论:用黄梅戏曲调唱出来的《咏柳》,除了刚才说的发音是唱戏的感觉,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2)小结:曲子里有很多拖长音的字,并且是拐弯的。

(3)出示歌词的操作材料,请幼儿自由结伴,边听边找出拐弯的字并进行标注。

师:哪个地方拐弯呢?这里有四份歌词,请你们4个小朋友一组,一边听一边好好商量一下,把拐弯的字圈出来。

(4)幼儿自由结伴进行讨论、记录。

(5)展示记录结果,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

(6)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一下:你们找到的有拐弯的是哪个字?它是怎么拐弯的?教师在白板上标记讨论出的有明显拐弯的字。

(7)鼓励幼儿跟随乐曲进行演唱,提醒幼儿注意标记的字词,尝试唱出拐弯的带有戏曲的感觉。(8)分组演唱,相互评价,激发幼儿练习唱黄梅戏的感觉。

3.尝试运用动作、表情和眼神进行演唱,表现古诗优美的意境。

(1)播放视频《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激发幼儿模仿表演的兴趣。

师:你们只是听一听、唱一唱,就唱得很有黄梅戏的味道了,如果加上表情、动作、眼神,一定能唱得更美。我们来看一段专业的黄梅戏演出,看看她的表情、动作和眼神。

(2)欣赏视频,提出问题:黄梅戏演员的表情、动作和眼神是怎样的?

(3)小结:保持微笑、嘴角上扬;女孩兰花指、男孩虎口;眼睛跟着手转,还有亮相。

(4)鼓励幼儿运用表情、动作和眼神,进行演唱。

师:小朋友用上黄梅戏的表情、动作、眼神,唱得就更美了,好像真的看到万条翠绿的柳枝轻柔垂下,让听的人也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4.集体表演,亮相结束。

(1)请一个小朋友带头走圆场步“上台”表演,教师当观众。

师:小朋友们一个个都像戏曲演员了,这次,我来当观众,看看谁演唱得让我看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春柳。

(2)教师跟着幼儿“上台”,学习幼儿的动作,增强幼儿自信,共同表演,亮相结束。

·活动延伸

1.了解黄梅戏服饰,在表演区进行装扮,表演《咏柳》。

2.继续赏析黄梅戏曲《女驸马》选段,找出黄梅戏曲常用的打击乐器,在表演区结伴表演。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只考察教案设计,在平时训练中为可以结合在模拟教学中来深化练习,反过来加深学生教案设计能力。

3.模拟教学组织要求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求是基于合理的教学设计,怎样将教学设计能够完美地展现出来,则是对学生的综合考验。这是一个大班的音乐活动,因此教师的音乐感染力要强,要事先反复对歌唱内容进行揣摩并练习。

(1)得体的教态

在模拟授课的过程中,要运用充满感情、富有变化的语言,生动形象、亲切的表情,自然得体的手势。在这个活动中则对教师的语言和动作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教师的语言和动作要有戏曲的韵味,如模仿花旦的兰花指和踏点步、小生的靠步和虎掌等动作,通过这些让幼儿领略黄梅戏这一曲种的美。

(2)情境的创设

这个活动情境的营造,一方面依靠音频、视频等听觉感官材料,另一方面,教师的语言动作也是情境营造的重要方面。

(3)灵活的互动

虽然是“无生”上课的状态,但是要求教师要灵活地体现出师幼互动。比如在“引导幼儿讨论曲调特点,探究黄梅戏的唱法”环节,要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总结出拖长音、拐弯等特点,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去讲解。比如“分组演唱,互相评价”的环节,也要预设好幼儿之间的评价,并进行反馈。

案例3 题目:集体教学活动——地震来了

◆素材:

地震来了千万别慌,掌握正确的逃生方式能够更好地面对紧急情况。

万一真的发生了地震该怎么办呢?这些行为不可取!盲目逃出建筑物,惊慌失措跳窗户,逃生时拥挤推搡。地震来了千万别慌,从感到震感到最强的地震波需要一段时间,建筑物被破坏也需要时间,因此掌握正确的逃生方式最重要。

如果你身处农村平房,屋外是空矿区,那就保护好头部尽快跑到室外。如果你身处城市的高楼,等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再离开,离开时千万不要搭乘电梯。逃到室外后,在农村应当避开山边和水边的危险环境,在城市应当避开高大建筑物和人多的地方,躲避到广场等开阔地带,并保护好头部,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没有办法躲避到室外的话,应当迅速躲避在各种坚实的家居下,或暂时躲避在承重墙较多、空间较小的房间,确认安全后再转移到室外。

所谓“活命三角区”,是指地震发生后,室内的人应该躲在大而坚实的物体旁,这样墙体和梁倒下后能与该物体形成一个三角空间,躲在这个空间里的人便可活命。

地震因为不能预测,所以家里、车里要常备应急包、手电、哨子、电池、创可贴、止血用品和口罩等物品,再加上四瓶500毫升的矿泉水及罐头,放在顺手好拿的地方,紧急时刻足够你撑一天。地震时要学会随机应变,在家或学校,手边杂志、垫子、被子、背包都能拿来保护头部,及时藏身于桌下、讲台旁、墙角、厕所,也是正确选择。

在商场购物也别急,避开货架和橱窗,跑到通道处,把购物筐顶在头上,屈身蹲下。走在街上,不光要小心广告牌、砖墙、门柱、自动售货机,还要警惕大楼上掉下来的碎玻璃。

◆要求:

根据主题素材与年龄段,设计一课时(30分钟左右)集体教学活动的教案。教案格式完整规范,语言清晰、简洁、明了,目标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领域特点。[11]

◆案例分析:

1.素材分析

地震是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方面,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都要求在幼儿园进行地震逃生演练。给定的素材主要是指各种情况下的地震逃生方法,属于演练前的教育。从素材看,中大班都可以作为本次活动设计的活动对象,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活动设计要体现出不同的年龄特点。

2.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生命安全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首位。地震作为群灾之首,最容易在这个幼小的群体中造成重大伤亡事故。为引领幼儿了解地震常识,掌握避震技巧,更好地保护自己,开展了本次安全教育活动。本次活动,通过正反方的辩论、视频和PPT的分析、情境游戏的演练,帮助幼儿进一步梳理在地震的不同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迅速逃离或安全躲避,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使其从小具备逃生避险的能力。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地震的不同情境选择迅速逃离或躲避,提高自护的能力。

2.能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开展第一课时,引导幼儿了解地震时正确自救的基本常识。

2.了解辩论的基本常识和规则,如:正方、反方及其含义,辩手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等。

3.创设辩论情境:桌子上摆放“跑”和“不跑”的指示牌。

4.地震逃生视频,生命三角区PPT。

5.警报铃声、各种抱枕。

·活动过程

1.回顾经验,引发讨论。

(1)提问:如果突然地震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2)小结:大家各有各的想法,有的认为抓紧时间跑,有的认为不能跑,到底是跑还是不跑,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2.提出讨论的话题,明晰观点。

(1)出示指示牌,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相应的位置坐好。

(2)提出辩论规则:发言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声音要响亮,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别人发言时认真倾听、不打断别人。

3.第一轮:陈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

(1)地震来了应该快点跑,为什么?

(2)地震来了不能跑,你们的理由是什么?

(3)小结:认为应该跑的孩子说跑可以逃命,可以快点离开这个有灾难的地方;认为不能跑的孩子说地震时房屋晃动得很厉害,跑会更加危险,应该先躲起来。我觉得你们说得都有道理。

4.第二轮:自由辩论,说出逃生的方法。

(1)这一轮要说清楚什么时候跑,怎么跑;什么时候不跑,不跑怎么做。如果你觉得他说得对,你就可以支持他;如果你觉得他说得不对,就可以反驳他。

(2)小结:地震要根据情况来决定先跑还是先躲。一要看地震的大小,二要看住的楼层高矮,如果地震不是很厉害,我们又住在1楼,就应该赶紧快跑,跑到安全的地方去;如果地震很厉害,不管我们住在1楼还是20楼,根本来不及跑,那就应该先躲起来,等地震过去再跑,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5.观看逃生视频,梳理逃生方法。

(1)地震来了,视频中的孩子们是怎么做的?他们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蜷缩成球?请你来学一学。

(2)小结:地震来了,快速躲到桌子下面,双手紧紧地抓住桌腿,身体蜷缩成球可以占很小的空间,躲藏起来更安全。

(3)他们是什么时候跑的?怎么跑?

(4)小结:地震过去后,他们用书包保护着头部,跟着老师有秩序地跑到安全的地方。

6.情境演练,逃生自救。

(1)请你们找一找活动室里可以躲到什么地方?哪里离你最近?

(2)警报铃声响起,幼儿可就近选择抱枕、衣服、棉被等在墙角或洗手间躲藏。

(3)随机拍下幼儿躲藏的情况,现场分享:你躲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你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4)演示PPT,了解生命三角区的结构、特点及意义。

①第一、二张:可以躲在沙发或其他物品的什么位置?

②小结:沙发、钢琴、床、衣橱、木箱等很多地方都可以躲避,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如果地震来了房屋倒塌的时候,这些地方都可能形成一个活命三角区。

③第三张:活命三角区是怎样构成的?

④小结:塌下来的墙或是梁借助物体的一条边,撑起一个安全的空间,人躲在里边可以活命,这就是活命三角区。

⑤第四张:可以躲在什么位置?

⑥小结:没有家具的地方,可以就近躲在墙角或是有管道的地方。因为墙角有两面墙相互支撑,有管道的地方管道和墙相互支撑不容易倒塌,躲在这里比较安全。

(5)带领幼儿再次演练、分享。

①这一次你觉得他躲得怎么样?为什么?

②小结:躲避的时候你们沉着冷静、不慌不忙,相信你们已经学会了躲避地震的好方法,也一定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下一次我们再一起练习怎么快跑,怎么有秩序地跑。

3.模拟教学组织要求

这个活动用辩论这种语言形式,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正确的自救方法,是适合大班年龄阶段的。在模拟教学中,除了具备共性的要求之外,作为一个安全教育活动,有两点一定要注意,一是逃生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二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教态。如“情景演练、逃生自救”的环节,教师要有紧张有序的状态,既不能游戏化的嬉戏,也不可以过于严肃吓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