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说课案例分析

二、说课案例分析

案例1 中班语言活动“香喷喷的轮子”

◆素材:

故事《香喷喷的轮子》[13]

一只小松鼠在草地上散步,它走着走着,一下子被绊了个大跟头。小松鼠低头一看:哇!草地上有四个圆溜溜、散发着香味的巧克力豆。它捡起一颗放到嘴边刚想吃,突然,想起了什么,停了下来。

原来,小松鼠做了一辆车,可是没有轮子,这四颗巧克力豆不正可以做车轮么?

小松鼠装好了车轮,开着小汽车在田野上跑。前面有两只毛茸茸的小鸡摇摇晃晃。原来,太阳光太热,都快把小鸡晒晕了。小松鼠连忙卸下两个车轮,在两边系上带子,给小鸡做了两顶太阳帽。小鸡感激地说:“谢谢小松鼠。”现在只剩下两个轮子了。没关系,小松鼠把小汽车改成了两轮摩托车。

小松鼠开着摩托车又往前跑,看见一位老爷爷正在发愁。原来他的纽扣掉了一个。小松鼠又把一个巧克力车轮送给老爷爷当纽扣,老爷爷笑眯眯地说:“谢谢你,小松鼠。”

只剩下一颗巧克力豆了。没关系,小松鼠把摩托车改成了独轮车,推着在草地上继续走。走着走着,小松鼠觉得饿了,它把最后一个巧克力车轮吃了,“吧嗒吧嗒”吃得真香。没有了车轮,小松鼠只好自己扛着车厢走,好累啊。

小松鼠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面有一辆特别漂亮的小汽车。车厢上写着:“送给可爱的小松鼠!”小松鼠开心极了!

◆要求:

就内容、目标、方法、过程设计等进行说课,说清楚“学什么、教什么”“怎么学、怎么教”以及为什么等问题,语言规范,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表达流畅。说课时间在7分钟内完成。[14]

◆案例分析:

1.教案设计

说课稿是基于教学设计的,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将这一语言活动的简案设计如下。

中班语言活动“香喷喷的轮子”

·活动目标

1.理解小松鼠把巧克力豆变成轮子、帽子、纽扣来帮助别人的故事内容,丰富词汇:香喷喷、圆溜溜、绊、扛。

2.能大胆想象故事情节,并用比较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

3.感受故事情节的有趣,体验助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香喷喷的轮子》课件和图片;表演头饰和场景道具。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圆圆的巧克力豆,引发幼儿猜想巧克力豆可以用来干什么。

2.教师采用故事中断法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小松鼠用巧克力豆帮助小鸡和老爷爷的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故事内容。

3.教师播放《香喷喷的轮子》课件,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

4.教师提问“假如你有辆漂亮的小汽车,你会怎样用它帮助别人”,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故事情节,创造性表达。

·活动延伸

将场景道具和表演头饰投放到表演区角,鼓励幼儿分角色创造性的表演故事。

2.结合教案,挖掘教案背后的理论依据,形成说课稿

中班语言活动“香喷喷的轮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故事《香喷喷的轮子》中小松鼠把巧克力豆变成了轮子,又用巧克力轮子变成别的东西帮助好朋友,从而得到意外的惊喜。故事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既贴近幼儿生活,又切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符合《纲要》要求。

二、幼儿分析

中班时期是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已经能够说出完整句。同时,中班幼儿活动水平明显提高,需要更为丰富充实的活动。因此我特地选取了本次活动,让幼儿能在轻松的环境中理解故事的内容,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说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的目标要求,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订了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小松鼠把巧克力豆变成轮子、帽子、纽扣来帮助别人的故事内容,丰富词汇:香喷喷、圆溜溜、绊、扛。

2.能力目标。

能大胆想象故事情节,并用比较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

3.情感目标。

感受故事情节的有趣,体验助人的快乐。

四、说活动重、难点

中班幼儿正处在词汇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词汇量迅速增加,语言能力发展迅速,所以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指定为:理解故事内容,丰富词汇。难点是:能大胆想象故事情节,并用比较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

五、说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和知识性协调统一,寓教育于活动情境中,更好地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香喷喷的轮子》课件和图片。

2.表演头饰和场景道具。

六、说教法、学法

在活动中,我力求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因此我选择的教法有:直观法、谈话法。在整个活动中遵循《纲要》理念,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轻松气氛中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育目标。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讲述法。

七、说活动过程

根据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活动过程:

1.激发想象,引出故事。

教师出示巧克力的图片并提问:这是什么啊?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味道的?除了吃以外,它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这个环节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片,通过谈话讨论的方法,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主题。

2.猜猜讲讲,理解故事。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让幼儿大胆地猜想故事,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播放图片前先提问,如:小松鼠的四轮车变成了两轮车,这是怎么回事?小松鼠的两轮车为什么变成了独轮车?最后小松鼠连一个轮子都没有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先猜后讲,引导幼儿大胆地猜想故事,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并且结合幼儿的观察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讲述故事情节,这种呈现方式更能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此环节初步解决活动的重点。

3.完整讲述,深化提升。

教师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配合到位的表情动作将故事完整呈现给幼儿,并提问:为什么轮子是香喷喷的?你喜欢小松鼠吗?为什么?

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主题的理解,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4.谈谈说说,迁移经验。

教师提问:“假如你有辆漂亮的小汽车,你会怎样用它帮助别人?”

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故事情节,创造性地运用较为连贯的语言表达认识,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进而突破活动的难点。

5.总结拓展,自然延伸。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听了一个好听的故事《香喷喷的轮子》,咱们把这个好听的故事表演出来好不好?将幼儿引到活动区,自然结束。

这一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同时将集体教学自然而然地拓展到区域活动。

《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是我设计以上活动的核心理念。设计中不当之处,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案例2 大班韵律活动“娃哈哈”

◆素材:

◆要求:

就内容、目标、方法、过程设计等进行说课,说清楚“学什么、教什么”“怎么学、怎么教”以及“为什么”等问题,语言规范,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表达流畅。说课时间在7分钟内完成。[15]

◆案例分析:

1.教案设计

说课稿是基于教学设计的,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将这一韵律活动的教案设计如下。

大班韵律活动“娃哈哈”

·活动目标

1.感知新疆舞曲的基本节奏,体会舞曲欢快的风格,初步学习新疆舞中的行礼、踏踮步,手挽花。

2.大胆创编手挽花动作,能随音乐手脚协调的表演。

3.能够身心愉快地参与活动,体验围成圆圈跳舞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舞曲《娃哈哈》及新疆舞视频。

(2)教师及幼儿每人一顶维吾尔族帽。

·活动过程

1.欣赏音乐,感知节奏。

(1)教师戴维吾尔族帽向幼儿行礼、问好,幼儿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特点。

(2)欣赏新疆舞曲。随音乐《娃哈哈》拍膝、拍腿、耸肩等,初步感知舞曲强、弱、次强、弱的节奏特点和欢快的风格。

2.观看新疆舞视频,初步学习踏踮步、手挽花。

(1)观看新疆舞的视频,鼓励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作。

(2)学习踏踮步。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踏步时左右脚的变化,讨论踏踮步的动作要领:一脚踏下的同时另一脚抬起;用前脚掌踏地。

(3)教师用词语说节奏型,引导幼儿边说边练习踏踮步。

(4)通过游戏“我说你做”由慢到快练习,体会强弱变化,巩固内心节奏。幼儿由慢到快地边说节奏边原地练习踏踮步。

(5)边听音乐边练习几遍,由原地至行进成圆圈。前奏部分加入行礼。注意提醒幼儿听前奏和节奏。

(6)坐在圆圈上休息并小结:这个动作叫“踏踮步”,是新疆舞中的基本舞步。

(7)坐在圆圈上,教师带领幼儿玩“照镜子”的游戏学习手挽花。

3.在圆圈上表演新疆舞。

(1)随音乐进行上下肢动作配合,完整练习新疆舞,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前奏和尾声。

(2)坐在圆上再次欣赏维吾尔族舞视频,引导幼儿观察演员的表情神态。

4.结束活动。

请幼儿戴上维吾尔族帽在圆圈上表演新疆舞。教师提醒幼儿注意舞蹈时的表情、眼神等要素,随音乐完整表演。

2.结合教案,挖掘教案背后的理论依据,形成说课稿

大班韵律活动“娃哈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新疆舞曲《娃哈哈》是一首节奏鲜明,情绪欢快,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乐曲。以它为背景设计的韵律活动,在学习新疆舞的踏踮步、行礼等动作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动作创编环节,有利于帮助大班幼儿对少数民族舞蹈进行感知、学习,发展肢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二、幼儿分析

大班幼儿动作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动作分化也更精细,这个阶段的幼儿既能上下肢配合地联合动作,也能完成一些比较精细的手腕动作,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随音乐初步尝试表演新疆舞中的经典动作——踏踮步和手挽花。

三、说活动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的动作发展和认知水平,我从能力、技能、情感三方面提出了以下目标:

1.感知新疆舞曲的基本节奏,体会舞曲欢快的风格,初步学习新疆舞中的行礼、踏踮步,手挽花。

2.大胆创编手挽花动作,能随音乐手脚协调的表演。

3.能够身心愉快的参与活动,体验围成圆圈跳舞的快乐。

四、说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新疆舞的基本节奏,初步学习踏踮步、行礼,并创编上肢动作。

2.难点:随音乐节奏手脚协调的表演。

五、说活动准备

1.舞曲《娃哈哈》及新疆舞视频。

2.教师及幼儿每人一顶维吾尔族帽。

六、说教法、学法

本次活动中我运用的教法主要是:示范法、游戏法,学法主要是模仿法、练习法。我将结合活动过程,详细阐述我如何运用教法学法来层层递进的突破重点难点、完成活动目标。

七、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过程由四部分组成,遵循了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动静交替、循序渐进的原则。

1.热身活动。

(1)展示维吾尔族帽,行礼、问好。

道具的使用和行礼、问好,既说明了韵律活动的背景,又为下面的动作学习做了铺垫。

(2)随音乐《娃哈哈》拍膝、拍腿、耸肩等动作以回旋的方式进行声势练习。一是能使幼儿初步感知新疆舞曲强、弱、次强、弱的节拍特点和欢快跳跃的情绪风格;二是集中幼儿注意力,安定其情绪;三是充分活动身体,为后面的动作学习做铺垫。

2.熟悉节奏型,初步学习踏踮步。

在这个环节以节奏为主线,分三个层次来完成:人声模仿节奏型——动作感知节奏型——用基本舞步表现节奏型。其中在“用动作感知节奏型”的过程中,启发幼儿拍不同身体部位感知节奏,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动作空间创造性。在学习基本舞步踏踮步时,通过观察——讨论——模仿——练习这四个步骤,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地解决了活动的重点,降低了幼儿学习的难度。

3.创编上肢动作,完整表演。

在大部分幼儿已掌握踏踮步要领的情形下,及时加入上肢动作元素,鼓励幼儿大胆创编不同动作表现音乐与节奏,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上下肢配合中巩固练习踏踮步,避免了练习过程的枯燥单调。而由学习基本舞步到随音乐完整表演的过程,则是按由慢到快,由原地到行进,由下肢到上肢再到上下肢配合,由节奏到音乐的顺序来完成的,逐步解决了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在幼儿比较熟练地掌握技能后,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练习兴趣,体会学习的成功感。

4.放松活动。

完整欣赏音乐,教师带幼儿随节奏拍腿放松,再次感知音乐的基本节奏型。引发幼儿对下次活动的期待。

由于幼儿在整个活动中腿部活动量比较大,因此需要及时、充分的放松,不仅可以缓解疲劳,完整的欣赏也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新疆舞曲的节奏型及欢快的情绪、风格,加深印象。最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唱《再见歌》在歌声和期待中结束活动。

设计亮点:

韵律的核心是用肢体表现节奏和音乐。对节奏的感知应该是一切韵律活动的基础。因此整个活动设计由节奏入手,逐渐过渡到动作学习和创编,始终围绕新疆舞的基本节奏型层层展开活动,不仅使活动的重点更加突出,难点解决更加充分,而且使幼儿在学习动作、技能的同时对音乐本身风格的感知、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从而促进了幼儿音乐能力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