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歌曲弹唱与歌表演的基本理论
(一)幼儿歌曲弹唱
幼儿歌曲弹唱,又称“自弹自唱”,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有着广泛的用途。第一,在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的弹唱可以使幼儿对歌曲进行完整的欣赏,或者有重点地突破要学习的难点;第二,教师的弹唱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调整弹唱的速度及力度,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歌曲;第三,教师的弹唱可以作为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减少幼儿消极的等待时间。
幼儿歌曲弹唱是集乐理、声乐、钢琴等学科的综合运用。幼儿歌曲弹唱包括两个有机协调的部分——“弹”和“唱”。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弹”和“唱”的主次关系,一定是以“唱”为主,“弹”是辅助手段,因此,切忌“弹”的过重,喧宾夺主,对“唱”形成干扰。其次,“弹”和“唱”之间要有机配合,因此,要在充分分析并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设计好歌唱方式与演奏技巧。
幼儿歌曲弹唱的材料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歌词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从歌词内容上看,歌词内容与幼儿的具体生活紧密联系,如交通工具、动植物、身体、节日等。从歌词结构上看,歌词多重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节奏、长短、旋律等方面相近,便于幼儿理解、记忆。从歌词意义上看,歌词内容都是富于美、富于爱、富于想象的。歌词中的象声词、感叹词等用得较多,经常用到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另外,幼儿歌曲弹唱的材料一般表演性较强,在后面歌表演的部分我们会详细分析。
第二,曲调节奏简单、旋律平稳、适合幼儿的音域。幼儿园阶段的歌曲一般以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构成的节奏为主,中、大班的歌曲有时会出现休止符和附点音符的节奏。由于幼儿的呼吸比较短浅,因此,一般适合中速的演唱。幼儿歌曲的乐句不会过于庞大,4岁以前的儿童歌曲以4个乐句为宜,总长度一般不超过8个小节。幼儿歌曲一般最长也不要超过24个小节、8个乐句,特殊情况除外。幼儿歌曲一般以一段体为主,到大班阶段有时会出现简单的两段体或者三段体,但是段落之间的变化部分非常少。幼儿演唱歌曲时声音要求自然、放松。因此选择适合幼儿的歌曲才能保证幼儿不“走音”。一般来说,3—4岁的幼儿,可以唱出5—6个音(c1-a1),其中听起来最舒服的声音是在d1-g1之间。5—6岁儿童的音域会稍有扩展。向上一般可以达到b1或者c2,向下一般可以达到b或者a。
第三,词曲的对应关系比较单纯,一般是一字一音,中大班也可以两字一音,但是还是以一字一音为主。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判断比赛中给定歌曲适合的年龄阶段,从而以适合该年龄阶段的方式进行弹奏和演唱,以及歌表演。
1.幼儿歌曲演唱的要求
(1)正确的歌唱姿势
歌唱姿势一般有站姿和坐姿。采用站姿进行演唱时要注意,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分开站稳,保持自然放松,眼睛平视双肩放松,胸部舒展小腹稍收,眼神要自然生动,避免耸肩塌胸,避免过分低头仰头,避免面部表情紧张,避免下巴前伸。坐姿歌唱时要求腰背挺直,两臂自然下垂或自然放在腿上,坐着歌唱时不将椅子坐满,不靠在椅背上等。
(2)正确的呼吸与发声
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呼吸;均匀用气;呼吸时不抬头、不耸肩,不发出吸气声;一般不在句子中间换气等。
正确的发声方法:下巴自然放松;嘴巴自然张开;自然地向前发音,既不肆意大声叫喊,也不刻意控制音量等。
(3)歌唱中的吐字与咬字
咬字、吐字、气息与情感表达的一般规律是:
优美、温柔、悲伤的歌曲,多采用较慢速度,较弱力度和相对更连贯、更柔和的气息流动方式。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动词来说就是——“推”出去的。我们可把这种唱法称为“抒情曲的唱法”。如《小乌鸦爱妈妈》《大树妈妈》《迷路的小花鸭》《摇啊摇》等。
轻松、欢快、活泼的歌曲,多用适中的力度,较快速和更有弹性、更短促、相对更不连贯的气息流动的方式。咬字、吐字方式用较为形象的词来说就是——“弹”出去。我们可以把这种唱法称为“舞曲的唱法”。如《我有小手》《小小蛋儿把门开》《胡说歌》《郊游》等。
朝气勃勃、坚定有力的歌曲,多用较强的力度、较快速和较短促,较为不连贯的气息流动方式。咬字、吐字方式用较形象的词来说就是——“打”出去。我们可把这种唱法称为“进行曲的唱法”。如《小海军》《长大要当解放军》《这是小兵》等。
沉稳、有力的歌曲,多用较强力度、较为稳健的速度和相对较长的、不完全连贯的气息流动的方式。这种气息流的头部比“进行曲”的气息流的头部还要更大一些,尾部也要更长一些。咬字、吐字的方式用较形象的词来说就是——“爆发”出去。在幼儿园常用这种方法来演唱劳动歌曲,所以我们可把这种唱法称为“劳动曲的唱法”。如《拔萝卜》《加油干》《嘿哟!加把劲》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种演唱方法仅仅是为了能较简单地说明问题。实际上,同种性质的歌曲往往表达的内容各不相同,因此具体的演唱处理也有很大差异。而且在不少歌曲中,段与段、句与句之间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有时甚至同一首歌曲也可以因为演唱方法的不同而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小树叶》的第一段可以用连贯、舒缓、轻柔的声音演唱,以表现小朋友对小树叶的同情和关怀之情。第二段可以用断顿、跳跃、有力的声音演唱,以表现小树叶勇敢坚强的性格。
(4)歌曲情感的表达
自然舒适地歌唱,有感情、有理解地歌唱,自然恰当地运用声音表情、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动作表情,不故意做作。
歌曲情感的表达,牵涉到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歌唱者内心是否具有某种感情体验和歌唱者是否有愿望表达这种感情体验;其次是歌唱者是否掌握了用歌声表达感情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即能否运用咬字、吐字、气息断续变化以及速度、力度变化等演唱技巧进行歌唱。只有这种运用一定的演唱技巧,借助歌声传达出的内心情感才可以表达好歌曲的情感。
2.幼儿歌曲伴奏的要求
(1)坐姿、手型与指法
弹奏钢琴时要在自然、放松的基础上练习坐姿与手型。上身挺直,用双臂轻轻提起双手置于键盘之上。三分之二的臀部坐于琴凳上,右脚放在踏板边,左脚微微向后,身体略向前倾,双腿微微分开,保持身体平衡,后背微微向前挺直。
手型与指法的要点是:手指自然弯曲,手掌和手指握成半圆形,呈握球状。掌关节凸起,不要凹陷。手指自然分开,一般一个手指对准一个琴键。从前臂到手呈水平位置摆在琴键上,手指触键的位置在白键与黑键二分之一的位置处。
(2)几种基础的弹奏方式
非连音奏法:这是钢琴演奏中一种重要的、基础的演奏方法,音和音之间略微分开,奏出断开的效果。在弹奏的过程中,通过手臂带动手腕向上方自然提起,然后自然地落下,当手指落到琴键底部时,手指、手掌做好支撑并顺势将力量集中于指尖,手腕和琴键保持水平,发声后手臂随即放松。弹奏时,每一个音都应包含一个起落动作,声音要求饱满、圆润,音和音之间虽然断开,但要注意音断意不断,要注意手部、肩部自然放松,一只手弹奏时,另一只手做好准备。
连音奏法:是指音和音之间不断开、无间隙的一种奏法,主要用于弹奏抒情的乐句,通常用“︵”来标记。弹奏连音时,当第一个音弹奏完成后,手腕不再提起,通过手指交替将力量转移到下一个音,手腕要配合平移,整个过程自然柔顺,让琴声连贯、圆润、无中断。
跳音奏法:属于断奏的一种,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弹奏方式。弹奏时音和音之间要断开,声音短促而富有弹性。弹奏时力量集中在指尖,触键要敏捷,离键时要迅速并放松。
(3)常用的伴奏音型
柱式和弦:和弦各音同时弹奏,音响效果丰满、厚实,适用于进行曲、歌颂、赞美类儿童歌曲,如《共产主义儿童团团歌》。
半分解和弦:将和弦分成两部分,常见的形式是单音加音程,两部分先后出现,适用于活泼、俏皮、轻松的歌曲,如《粉刷匠》。
分解和弦:和弦各音以单音的形态先后演奏,音响富于流动性,适用于抒情类的儿童歌曲。
(4)前奏、间奏和尾声
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声不属于歌曲主题结构的范畴,属于附加结构,但也是歌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对音乐形象的塑造、烘托歌曲情绪都起着重要作用。
前奏也叫引子,是指在歌声开始前由器乐演奏的部分,主要是为演唱者做好技术上和情绪上的准备。有的前奏是原作中就已经创作好的,有的前奏是用歌曲的最后一个乐句来做前奏,还有的前奏是用歌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句来做前奏,这是三种儿童歌曲最常见的前奏方式。
间奏是两段歌唱部分之间的器乐片段。间奏的主要形式有:原曲中已经创作好的;重复前一个乐段的最后一个乐句;分节歌曲,常用前奏的材料作为间奏。
尾声是歌声结束后的器乐片段,作为歌曲的结束语以加强终止感。尾声的主要形式有:原曲中已经创作好的;重复前奏或者间奏;在结尾处添加琶音或音阶。
(5)速度与强弱
速度是作品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速度会赋予音乐不同的表现力。快速的音乐适合表现欢快、激动、紧张的情绪,慢速的音乐适合平静、舒缓或忧伤的音乐。
音乐中的强弱主要指力度。在儿童歌曲伴奏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节拍的基本强弱规律,还要注意旋律和歌词中隐含的力度。一般来说,音调向上用来表现激昂、热烈的情绪,力度上表现为渐强,音调下行产生低沉的情绪,力度上表现为渐弱。歌词中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在演唱中需要加重语气的词语,在伴奏中可以用较强的力度来处理,在句子中居于次要地位或者没有明确意义的虚词对应的地方则可以做弱化处理。
3.幼儿歌曲弹唱的要求
表2-4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幼儿歌曲弹唱评价标准[21]
(二)幼儿歌曲表演
幼儿歌曲表演是用简单、形象的表情、动作、姿态等将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表现出来,
通常边唱边表演。幼儿歌曲表演是在掌握了幼儿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后,在对歌曲理解的基础上,用动作来表现音乐。幼儿歌表演应以唱为主,以动作表演为辅。在比赛中,幼儿歌表演和幼儿歌曲弹唱是针对同一首儿童歌曲,因此,在弹唱的过程中应该对歌唱有了基本掌握。幼儿歌曲表演的动作要根据歌曲适合的年龄阶段,选择适合3—6岁幼儿表演的动作。这种用身体有节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方式,比起舞蹈较为简单,又是舞蹈的基本组成部分,称为律动。
要想根据幼儿歌曲设计出适合的律动,首先要对幼儿的动作以及音乐表现能力的发展有清楚的认识。
小班阶段:3岁前幼儿已经基本掌握一些简单的非移动动作,如拍手、点头、摇头、挥动手臂等。小班阶段幼儿的动作开始逐渐精细,进入初步分化阶段。这个阶段幼儿的动作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缺乏跟同伴的配合、合作。
中班阶段:幼儿动作的协调性有了较大发展,身体的大动作有了明显的进步,可以做一些连续的移动动作,开始初步有同伴合作动作的产生。
大班阶段:动作进一步分化,从身体躯干的大动作到腕部、手部的精细动作都得到了很大发展,能够自如地随音乐做动作,喜欢用同伴之间的合作动作来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幼儿园韵律动作一般包括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三类。
1.基本动作
基本动作是指儿童在反射动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活动作。如走、跑、跳、摇头、点头、弯腰、曲膝、击掌、招手、抓握等。
(1)拍手
拍手是最基本的韵律动作,是练习节奏的基本动作。拍手动作可以坐着拍,也可以站着拍;可以在胸前拍手,也可以在身体两侧拍手,还可以在头顶拍手;可以原地不动拍,也可以在行进中拍;还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变换更多的拍手方式。拍手时两手相对,五指并拢,手指向上,手腕放松,两手对拍。拍手动作既可以表现音乐内容,也可以用在前奏或者间奏时,用来进行音乐过渡。
(2)点头
点头动作一般有上下点头,左右点头,左右摇头,向左前方点头,向右前方点头。点头动作要结合眼神方能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动作幅度注意不要太大,否则容易头昏眼花。
(3)叉腰
叉腰动作一般可以作为音乐开始时手的预备姿势。叉腰动作是指两臂屈肘成三角形,手放到腰部的动作。手在腰部主要有以下几种姿势:一是虎口叉腰,四指向前,拇指朝后,这种动作一般用来表现有力的造型及人物;二是手背靠在腰后,又称反叉腰,一般在民族舞蹈中用得较多;三是手背放在腰侧,掌心朝外,这是幼儿自然叉腰的动作。
(4)招手
招手可以是双手招手,也可以是单手招手。做这一动作时双臂向上向前举起,随着音乐挥动腕关节。
(5)拍腿
拍腿动作可以坐着拍、站着拍或者蹲着拍,可以单手拍腿,可以双手拍腿。拍腿动作常常和屈膝动作连在一起进行。
(6)抓握
抓握是手部的表现动作。抓握动作时随着音乐五指攥拳、打开。抓握动作一般和手臂的挥动连在一起来表现音乐。
2.模仿动作
模仿动作是指儿童在表现特定事物的外在形态和运动状况时所用的身体动作。如鸟飞、鱼游,刮风、下雨,花开、树长等。此外,还包括儿童模仿日常活动的动作(如洗脸、刷牙、拍球、打气等)和模仿成人活动的动作(如锄地、撒种、骑马、打枪、织网、采茶、开飞机、开火车等)。
3.舞蹈动作
幼儿的舞蹈动作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基本舞步。
小碎步:后背挺直,脚跟提起,膝关节松弛,前脚掌交替重心走。
小跑步:双臂自然摆动,双脚全脚掌交替跑动。
蹦跳步:并脚屈膝向上蹬,双脚直膝向上跳。双脚掌先落地,双膝要弯曲。
后踢步:膝关节带动小腿向后抬起,双脚交替向后踢。
踏跳步:抬左脚踏地,重心移至左脚下,左脚原地跳起,右脚吸离地。交替进行。
踏点步:双手叉腰,双腿弯曲右脚离地,右脚踏地腿伸直的同时左脚离地,左脚掌先落地,右腿小腿向后吸。
点步:主力腿膝关节随音乐节拍原地屈伸,动力腿用脚掌或脚尖按音乐节奏点地,可以是一拍一点也可以是两拍一点。点地的位置可在主力腿的前方、后方、旁侧、内侧或交替各位置,分别是前点步、后点步、侧点步、跨点步。
进退步:一只脚向前向后踏,另一只脚原地踏步,重心前后移动。
在进行幼儿歌曲表演动作的创编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3—4岁的幼儿,小肌肉动作、联合性动作发展得不太好,因此,开始可以选用一些坐着或站着不移动的单纯上肢大肌肉动作,如打鼓、吹喇叭、拍球等。随后,可以逐步学习一些单纯的下肢动作,如踏步、走步、小碎步等。最后,在上述动作均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做移动和不移动的联合动作,如边走边拍手、边走小碎步边学小鸟飞、边踏步走边绕动手臂做开火车的动作等。4—6岁的幼儿,其控制动作的能力与节奏感都有所发展,因而可以较多地学习移动动作、联合动作和一些小肌肉、细小的动作,如边走秧歌步边甩动红绸、边走垫步边手腕转动摘果子等。动作选择应遵循三条规律: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
第二,交替频率越高,学习难度就越大。就动作的变化来说,低龄幼儿一般比较容易接受连续重复的动作。动作变换一般应在段落之间进行,偶尔也可以在乐句之间进行。随着儿童记忆和反应能力的提高,动作变换可以较多地在乐句之间进行,甚至偶尔也可以在乐句之内进行。
幼儿歌表演的要求:
表2-5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幼儿歌表演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