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通道串行输出A/D芯片TLC1549接口技术
(一)TLC1549概述
1.TLC1549特性
TLC1549系列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逐次逼近型10位A/D转换器。该系列提供了与主处理器串行端口的3线接口,分别是片选输入/输出时钟(I/O CLOCK)和数据输出(DATA OUT)。TLC1549系列采用CMOS工艺,其功耗较低,具有自动采样保持、可按比例量程校准转换范围、抗噪声干扰等功能,而且开关电容设计使在满刻度时总误差最大仅为±1LSB(4.8m V),因此广泛应用于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电路。
TLC1549系列包括TLC1549C、TLC1549I、TLC1549M。其工作温度分别为0~70℃、-40~+85℃和-55~+125℃。TLC1549系列的开关电容设计可在整个工作温度范围内实现低误差的转换。TLC1549M片内自动产生转换时钟脉冲,转换时间不大于21μs,单电源供电(+5V),最大工作电流仅为2.5mA。以下主要介绍TLC1549M。
2.TLC1549M引脚功能
TLC1549 M有DIP(双列直插式)和FK(陶瓷无引线芯片载体)两种封装形式。其中,DIP封装的引脚排列如图7-23所示。引脚功能如下:
图7-23 TLC1549M DIP封装的引脚
片选,低电平有效。
ANALOG IN:模拟信号输入端,驱动源阻抗应不大于1kΩ。接至ANALOG IN的外部驱动源应具有≥10mA的电流驱动能力。
I/O CLOCK:I/O时钟,下降沿输出数据,最大频率可达2.1MHz。
DATA OUT:转换后的数字信号输出,时,呈现高阻;
时,在时钟作用下将数据由高到低依次输出。
REF+:正参考电源。
REF-:负参考电源。
VCC:正电源(4.5V≤VCC≤5.5V),通常取5V。
GND:接地端。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电压测量值均相对于GND而言。
(二)TLC1549的工作原理
1.TLC1549的工作方式
TLC1549有6种工作方式,见表7-5。其中方式1和方式3属同一类型,方式2和方式4属同一类型。一般来说,时钟频率I/O CLOCK高于280k Hz时,可认为是快速工作方式;低于280k Hz时,可认为是慢速工作方式。因此,如果不考虑I/O CLOCK周期大小,方式5与方式3相同,方式6与方式4相同。
表7-5 TLC1549的6种工作方式
2.TLC1549的时序
方式1为经典工作方式,下面仅对工作方式1作详细介绍,其工作时序如图7-24所示。
图7-24 方式1工作时序
在芯片选择无效情况下,I/O CLOCK被禁止,DATA OUT处于高阻状态。
当有效时,转换时序开始,允许I/O CLOCK工作,并使DATA OUT脱离高阻状态。
TLC1549的I/O CLOCK可由单片机产生。在的下降沿时刻,前次转换的MSB出现在DATA OUT引脚,供单片机接收。如果连续进行A/D转换,TLC1549能在前次转换结果输出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本次转换的采样。如果I/O CLOCK的时钟频率为2.1MHz,则完成一次A/D转换的时间大约为26μs。如果采用连续模拟信号进行采样转换,其转换速率则更高。
方式3和方式1相比较,所不同的是在第10个脉冲之后,I/O CLOCK再产生1~6个脉冲,开始无效。这几个脉冲只要仍在转换时间间隔内,就不影响数据输出。这样工作方式为单片机的操作控制和编程提供了便利条件。
方式2的一直保持低电平有效,且在转换时间间隔(21μs)内,I/O CLOCK保持低电平。这时,DATA OUT也为低电平。转换时间间隔结束后,转换结果的最高位自动输出。
方式4与方式2相比较,是在转换时间间隔内再产生1~6个脉冲,并不影响数据输出。
(三)TLC1549与89C51单片机接口
1.硬件连接
TLC1549M与89C51的SPI接口电路如图7-25所示。89C51单片机的P3.0和P3.1引脚分别与TLC1549的和I/O CLOCK相连,TLC1549的DATA OUT端输出的二进制数由单片机的P3.2读入,VCC与REF+接+5V,模拟输入电压为0~5V。
图7-25 TLC1549M与89C51的接口电路
2.软件编程
89C51读取TLC1549中10位数据程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