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艺术与教育的求索

序言 艺术与教育的求索

共川先生的作品集《微笑,清晨(共川集)》即将付印,有幸先读,感受颇深。作品集分四个篇章,在第一篇章《写给孩子的小剧》里,我们读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忧虑、思考和期盼。

微电影剧本《梦》,写的是一位学生阅读了美国人比尔·波特的书《空谷幽兰》,很感兴趣,想与大家分享。可老师说:“这是考点吗?”父亲说:“这是学校让你读的书吗?”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功利正在剥夺着孩子们学习的快乐、选择的权利!把孩子们逼上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在不是把别人挤下去就是被别人挤下去的噩梦中挣扎。

剧本《理想》有这样一个场景:老师问学生人生的理想是什么?许多同学的回答是艺术家、科学家、宇航员……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却是“修自行车”,老师疑惑了:“你的理想为什么是修自行车呢?”孩子天真地反问:“为什么不能是修自行车呢?”老师愣住了。是啊,为什么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普通人就不能是理想呢?人生可以有许多选择、许多条路!

儿童舞台剧《微笑,清晨》则告诉我们,要培养孩子面对严酷现实的勇气。小羊笑笑就是用乐观、坦荡的微笑使屠夫放下了手中的屠刀。……

小剧虽小,给我们的视野却很宽广。

第二篇章《岁月如诗》是作者的随笔、诗配以绘画作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对艺术的认知和追求。

他在“什么是艺术”的短文中这样表述:“我常在想画的本质是什么?……我有一把哈萨克刀,十分锋利,我用它剖开画布,不管所谓对美的讴歌、丑的愤怒、生的赞美、死的恐惧;红的、绿的、黄的、紫的;方的、圆的、点的、线的统统开膛破肚……献丑是需要勇气的……伟大的灵魂也许不能创造出艺术品,但真正的艺术必定是伟大的灵魂创造的……”

于是,作者用画笔去触摸毕加索、梵高……去点燃心中的诗歌。

他在《天台一角》里寄托生活的情趣;他在《摇滚之夜》中感受涌动的空气;他在《静物写生》面对石膏骷髅时,感受阳光里生命的安详和尊严……

他的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种感情的寄托和传递。

在第三篇章《短小说》里,我读到了一个东北汉子的真诚和粗犷。作者在小说的天地里极尽讽刺、呐喊和鞭挞,向社会的丑陋现象猛烈投抢、对人性的边界深入刺探。思维纵横、语言犀利、结构奇幻。

小说《聚》写出了人生百态;《汤驴》中作者成了任人宰割的驴,面对可怕的屠杀……

其中我最喜欢的小说《老师阿松》,淡泊中藏着深爱、平和中不乏执着、木讷中显出智慧。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阿松老师的形象。在当前教育界也变得声色犬马、闹闹哄哄的时候,《老师阿松》给人以清纯宁静之感。

第四篇章,作者承接上文,在奇幻和现实间游走。用《长长的旅行》引领我们走上寻觅之旅,去寻觅生活的方向和心灵的启迪。文笔自然流畅,记事生动有趣。

我们仿佛和他一起去寻访远东那片遗失的土地;沿湄公河四处漂流;永不止步地一路向西。仿佛和他一起与纳木错的藏族老人咏经;与俄罗斯女孩谈文学;和苦行僧沙度聊人生……

当然,作者也在旅行中得到了神示:死是淡定的、生是热烈的;欲望和信仰一步之遥,天地之别;他乡即故乡,故乡即远方;致所有后会无期的人们和时光……

《微笑,清晨(共川集)》给了我们许多遐想,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陈嘉敏

2017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