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生、老师、父亲、母亲、群演

1. 教室 (语文课)

一群中学生齐声诵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声音减弱)

教师在学生中间来回游走,和学生齐诵。诵毕。

老 师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考点。你来说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一学生站起 王维。

老 师 年代。

学 生 唐代。

老 师 诗的题目。

学 生 《山居秋暝》。

老 师 好,坐下。

老师又叫起一名学生。

老 师 你!王维的字、号是什么?

学 生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老 师 (点头)对。他又被称为诗什么?

学 生 诗佛!

老 师 (很满意)嗯!复习得很好。

学 生 老师,王维为什么叫摩诘,他是不是信奉禅宗?摩诘是不是经书《维摩经》里的一个人物?

老 师 (怔了一下)什么经?你说什么?

学 生 《维摩经》。

老 师 是考点吗?(疑惑地反复翻书)

学 生 哦,不是的,不是,老师,不是考点。是我在一本别的书里看到的。

老 师 (愠怒)什么别的书。

学 生 一个美国人,叫比尔·波特写的书《空谷幽兰》,那里面记录了终南山很多隐士的故事。老师你知道吗?近代有两位佛学大师印光和虚云都曾在那座山里修行。在我国研究密宗佛教的只有几个人了,还有一名北大的……

老 师 好了,好了。请你不要耽误大家的学习时间好吗?

老 师 (把头扭向一边)好,大家把书翻到128页,和老师齐诵王维的《山居秋暝》。

中学生齐声诵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声音减弱)

提问学生茫然地站立在齐诵学生之中。

(画面淡黑)

2. 家 餐桌旁

父母孩子围餐桌而坐,晚餐丰富。

母亲不停给孩子夹菜。

母 亲 吃这个,吃这个,这个补脑。

学生不语,低头吃饭。

父 亲 这次考试,班级第几名?

学 生 第三。

父 亲 学年呢?

学 生 十八。

父 亲 还得努力啊。你不是要考北大嘛,这个分数……

学 生 爸,你听说过比尔·波特这个人吗?他写了一本很好的书。

父 亲 什么,比尔·盖茨?那个美国富翁吗?

学 生 不,不是,不是那个比尔。是比尔·波特。

父 亲 哈利·波特!你又上网看电影了是吧。

学 生 不,不是,是比尔·波特,比尔·波特。他写了一本关于隐士和禅宗的书——《空谷幽兰》,一本很好的书。

学生从座位后的书包里翻出一本旧书,递给父亲。

父亲翻看两页。

父 亲 学校让读的书吗?

学 生 不,不是。

父 亲 高考会考到吗?

学 生 不,不会,我想不会,我猜永远不会。

父 亲 (愠怒)你还有多少时间看这些闲书。你现在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把别人挤下水。

学 生 我为什么要把别人挤下水?

父 亲 因为你不把别人挤下水,别人就会把你挤下水,你就会淹死,懂吗?你现在面对的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懂吗!

学 生 可我不想参加什么战争。

父 亲 人生就是一场战争,懂吗!

学 生 如果我不去挤那座桥,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一场战争呢?

父 亲 不去挤那座桥,你想干吗?

学 生 走另外一条道路,比如去研究佛教密宗。爸,知道吗?中国每年有900万人考大学,可是研究密宗佛教的年轻人不超过10个。

父 亲 (怒,使劲甩掉手中书)你说什么!你疯了吗?我养你这么大不是让你去当和尚!滚!滚回你房间学习去!母亲两面安抚。

母 亲 (对父亲)你消消气,你消消气。他还小,不懂事啊,不懂事。

母 亲 (对孩子)你爸都是为了你好,你爸这都是为了你好啊!

(画面淡黑)

3. 卧室

桌子上放着台灯,厚厚的一摞书和卷子,墙上的钟嗒嗒地走着。

学生在床上熟睡,一本书从手边掉在地上。

(闪白特效)

学生如雾梦中。

学生独立于独木桥上。水中伸出很多手和头,挣扎着,狰狞着。

有人喊,救我,我是无辜的。

有人喊,救我,我是你的朋友。

有人喊,救我,我是你的同学。

学生,犹豫着,想伸手。

听见老师喊,别,别,别伸手。

父亲喊,管好你自己,管好你自己。

母亲温柔地说,他们都是为你好啊,他们都是为你好啊。

学生,痛苦地捂住脸。终于伸手去拉水中的一只手,却被那只手强有力地拉入水中。

学生在水中痛苦地挣扎着,挣扎着,喊叫着,救我,救我!独木桥上没有人向他伸手。

他冒出水泡,渐渐向死亡划去。

他朦朦胧胧地听到独木桥上有很多人在笑。

很多同学从桥上走过。

他们一起齐诵《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 卧室

清晨的阳光洒下来,窗外竹树摇动,鸟儿啼鸣。

卧室内书桌上留下一张字条。

5. 远方的路上

远方路上一个少年的行走背影。

伴随着孩子们清脆而童真的读书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剧终)

电视专题片拍摄中

给学生上影视技术专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