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昆曲》简介
《苏州昆曲》这本书是由.周秦著创作的,《苏州昆曲》共有28章节
1
引言:世界戏剧格局中的苏州昆曲
也许是因着离人类文化的总“根系”较近从而得地气较先的缘故,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戏剧是世界上最早走向成熟的戏剧体系。然而早熟往往意味着早夭。公元前2世纪,随...
2
一、“惟昆山为正声”
...
3
1.从玉山草堂雅集说起
关于昆山腔的渊源,被后世推崇为“乐圣”的魏良辅在所著《南词引正》中是这样描述的: 腔有数样,纷纭不类……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
4
2.昆山腔兴起前夕的吴中曲派
吴中文坛在遭受明初的厄运之后,沉沦一百余年,直到弘治、正德年间才出现复兴转机。以“吴中四子”为代表的一代文人应运而生,他们大多才艺出众,兼工诗文书画,而又不幸落...
5
3.魏良辅与新声昆山腔
14世纪中叶,百余年间领导菊坛的北曲杂剧已现颓势,南方戏曲则日益显现出生机盎然的代兴之势。带有时代特征的迹象之一是声腔纷纭,各占地势,斗妍争胜,此消彼长。魏良辅...
6
一、洗乖声谐音律
音乐是语言的延长,所谓“歌永言”(《尚书·尧典》),因此音乐的疾徐、升降、轻重的走向,也就是节奏快慢、旋律高低以及音量大小的变化,必须大致符合语言所固有的行进规...
7
二、即旧声而泛艳
一种戏曲声腔,是不是具有较好的“永言”功能,即通过抒发深化“言”中所蕴涵的情志,发挥其动情感人的社会作用,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之一是音乐性。通俗的说法,也就是动听...
8
三、融南北于一炉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曾将中国文化所从产生的地理背景同其他文明古国加以直观的比较。他说:“埃及、巴比伦、印度的文化,比较上皆在一个小地面上产生;独有中国文化...
9
四、完备伴奏场面
明中叶以前,南曲演唱不用丝竹乐器伴奏,而是采用徒歌的形式。以16世纪市民社会生活为背景的明人小说《金瓶梅词话》中有众多关于西门庆偕妻妾友朋宴会歌舞的场景描写。如...
10
二、词山曲海谱昆腔
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使新声昆山腔以流丽悠远、典雅绵邈的艺术面貌在诸腔并起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这并没有立刻改变昆山腔“止行于吴中”的局面。作为清唱家,魏良辅曾...
11
1.梁辰鱼和昆山派
梁辰鱼(1519—1591)字伯龙,号少白,自署仇池外史,昆山人。“好任侠,喜音乐”,精通元曲,进而“自翻新调”,“又与郑思笠精研音理”(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12
2.沈璟与吴江派
万历年间,离昆山派的亮相不过短短几十年,此时的昆曲舞台却早已是“姹紫嫣红开遍”(《牡丹亭·惊梦》),案头创作、场上表演和理论批评全面繁荣,名家、名作、名伶大量涌...
13
3.李玉和苏州派
17世纪中叶,炙热一时的吴江派随着明清易代的沧桑巨变逐渐淡出曲苑。差不多同时,吴中的戏曲界重新积聚力量,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戏曲家群体。因其主要成员大多是吴县人,...
14
4.昆腔传奇的人文精神
约当15世纪末叶的明孝宗成化年间,苏州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财富最集中、生活最豪华的城市之一。当时城内商业铺行有五十多个行业,手工业则有三十多个行业,其中丝织、染...
15
三、歌舞合一 唱做并重
...
16
1.“四功五法”和“有规律的自由行动”
昆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利价值最终通过舞台搬演才能得以实现。与西方戏剧相比较,昆曲艺术的主要形式特征在于综合性和写意性。所谓综合性是说昆曲不像西方舞台艺术那样...
17
2.“梨园乐部 吴门最盛”
戏曲是一种必须以多人合作的形式完成的舞台艺术。昆曲舞台艺术的完成是经由包括生、旦、净、丑等各门脚色辅以笛、弦、鼓、锣等精干场面的昆曲戏班付诸实践的。自昆山腔形成...
18
3.菊坛追星
清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召试博学鸿儒。吴中名宿汪琬(1624—1691)应召入京赴试,名列一等,授翰林院编修,与纂《明史》。史馆同僚来自南北各省,修史闲暇...
19
四、“四方歌曲 必宗吴门”
...
20
1.风靡天下的苏唱昆班
新声昆山腔基本形成后,以苏州为大本营,首先向江、浙各地传播辐射,拓展领地,很快压倒弋阳、海盐、余姚诸腔,独占歌台舞场。明万历中,与苏州土地相接、人民相邻、语言相...
21
2.各具特色的昆曲支派
昆曲艺术在以苏州地区为大本营向全国各地扩散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在演唱风格、演出剧目等方面各具地方特色的众多支派。王骥德《曲律》写道: 昆山之派,以魏良辅为主...
22
3.名副其实的百戏之祖
昆曲艺术之所以雄踞中国戏曲最高典范的至尊地位,不仅是因为明中叶到清中叶的全盛期苏州戏班曾经盛行京都,风靡天下,也不仅是因为清中叶到近代的衰变期在全国各地络绎形成...
23
五、戏台小世界 世界大戏台
...
24
1.寻常百姓的昆曲情结
在两三百年以前,昆曲曾经非常通俗非常流行。它不仅倾倒了明清两朝的帝王、官宦和士夫知识阶层,而且深深融入了下层社会,从而构筑起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昆曲活动...
25
2.重温姑苏繁华图
昆曲舞场鼎盛的乾隆年间,苏州一度有昆曲戏班四十七个(参苏州老郎庙《翼宿神祠碑记》),“戏馆数十处,每日演戏,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顾公燮《丹午笔记》)。乾隆帝弘...
26
3.“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昆曲舞台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昆曲班社遍及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区。在保和、太和、吉祥、庆春、永祥、庄宁、万和、乐善、松寿、金玉、霓翠等...
27
后记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总部所在地巴黎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十九个文化社区和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作为进一步推动自19...
28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 (明)张大复著.梅花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