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的内容和范畴

第三节 护理学的内容和范畴

一、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一)护理学的任务和目标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学的任务和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保护人的健康、防治重大疾病、提高人口素质、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卫生保健问题等方面担负着重大的使命。WHO护理专家会议提出了健康疾病5个阶段中应提供的健康护理。

(1)健康维持阶段:通过护理活动使个体尽可能达到并维持健康状态。

(2)疾病易感阶段:帮助人群获得维持健康的知识,预防疾病的发生。

(3)早期检查阶段:尽快识别、诊断和治疗处于疾病早期的个体,减轻身心痛苦。

(4)临床疾病阶段:运用护理知识和技能帮助疾病中的个体解除痛苦和战胜疾病;给予濒死者必要的安慰和支持。

(5)疾病恢复阶段:帮助解决个体出现的健康问题,减少残障的发生,或帮助残障者进行功能锻炼,从活动中获得自信,把残疾损害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健康水平。

在尊重人的需要和权利的基础上,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是护理的目标,并通过“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来体现。护理的最终目标不仅是维护和促进个人、家庭、社会高水平的健康,而且是最终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水平。

(二)护理学的研究和工作范围

1.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护理措施的原理和方法及基本和特殊护理技术操作是护理实践的基础,如饮食护理、病情观察、排泄护理、临终关怀等。

2.临床专科护理

以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各专科患者的特点及诊疗要求,为患者进行身心整体护理。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急救护理、康复护理等,以及专科护理技能操作。

3.护理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

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广泛综合,护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相互促进,在方法上相互启迪,在学术上相互借用,形成许多新的综合型、边缘型的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如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美学及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等,从而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了护理学的发展。

4.不同人群的护理

社会对护理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在医院为个人提供护理服务,护理还要在不同场所、面对不同人群发挥作用。例如,社区护理、职业护理,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护理与预防疾病,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为有特殊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和家庭提供帮助,这些领域也是护理工作和研究的重要方面。

5.护理教育

护理教育一般分为基本护理教育、毕业后护理教育和继续护理教育三大类,护理教育是以护理学和教育理论为基础,培养合格实践者,是保证护理专业适应未来需要的基础。护理教育活动包括制定教育培养方向、制定各种层次教育项目的培养目标、设置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研究教与学的方法、学生能力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

(三)护理管理

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物、财、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以及质量。

(四)护理科研

护理研究对护理学知识体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的内在规律,促进护理理论、知识、技术的更新。护理人员有责任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推动护理学的发展。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护理科研创作的开展,护理学的内容和范畴将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护理工作方式

(一)功能制护理

功能制护理方式始于20世纪30年代,依据生物—医学模式将护理工作的内容归纳为处理医嘱、打针发药、生活护理等若干项,机械地分配给护理人员,护士被分为“巡回护士”“治疗护士”“办公室护士”等。优点:护士分工明确,易于组织管理,节约时间,节省人力;缺点:为患者提供的各种护理活动相互分离,呈间断性,护士与患者交流机会少,较难掌握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的全面情况,易致护士倦怠,难以发挥护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责任制护理

责任制护理是在20世纪70年代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护理始终由一名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责任护士以护理程序为基本工作方法,对所护理的患者及其家庭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和实施护理措施,并评价护理效果。责任护士不在岗时,由辅助护士按责任护士的计划实施护理。优点:护士责任明确,能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为患者提供连续、整体、个体化的护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密切了护患关系;有利于护理工作在从属地位上升为独立工作体系。缺点:此种护理需较多高水平的责任护士;护士间不了解各自患者的情况,易造成责任护士间的距离感,工作繁忙时,难以互相帮助;同时,护士须负较大的责任,因而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系统化整体护理

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医院结合临床实际开展了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方法,将临床护理与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其特点是首先建立指导护理实践的护理哲理,制定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护士职责条文和护士行为评价标准,确定病房护理人员的组织结构,建立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护理质控系统,编制标准护理计划和标准健康教育计划,设计贯彻护理程序的各种护理表格。在此基础上,以小组责任制的形式对当班患者实施连续的、系统的整体护理。优点:此护理方式提出了新型护理管理观,强调一切护理手段与护理行为均应以增进患者健康为目的,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同时,标准化护理表格的使用减少了护士用于文字工作的时间,护士有更多的机会与患者交流,提供适合患者身、心、社会、文化等需要的最佳护理。缺点:亦需较多的护理人员,且各种规范表格及标准计划的制定有一定难度。

不同的护理工作方式各有利弊,在护理学的发展历程中都起了重要作用,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交错使用。

(四)其他护理方式

1.个案护理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一些国家为控制患者的治疗护理费用,采取了缩短住院日、将康复期患者及早转入社区等健康服务机构的措施。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或几位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该方式适用于抢救患者或某些特殊患者,也适用于临床教学需要和社区患者的管理。优点:责任明确,可对患者实施全面、细致的护理,满足其各种需要,同时可显示护士个人的才能,满足其成就感;有效利用了财力和物力,患者能较好地应对从医院到社区的转换过程。缺点:个案管理者需要进一步接受培训,对护士的要求较高,耗费人力,不适合所有的患者。

2.小组护理

小组护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些两方国家,其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可观察的、连续性的护理,即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小组成员由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组成,在组长的计划、指导下共同参与并完成护理任务,实现确定的目标。每组通常由3~4名护士负责10~12位患者。优点:能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作用,较好地了解患者需要,因人施护,弥补功能制护理之不足。同时,小组成员彼此合作,分享成就,可维持良好的工作气氛。缺点:护士的个人责任感相对减弱,且小组成员之间需花费较多时间互相交流。

综上,各种护理工作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医院和病房需根据各自现有的条件,包括护士的人数、护理队伍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患者的具体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合本单位的护理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以整体人为中心,为护理对象提供尽可能优质、高效、低费用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