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为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常在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发病,以脊髓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临床特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确切的病因未明,多数为病毒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引起的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与体征
(1)前驱症状:病前1~2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或疫苗接种史;受凉、过劳、外伤等常为发病诱因;双下肢麻木、无力为首发症状。
(2)运动障碍:常累及胸髓;早期呈脊髓休克,表现为损害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肌张力低,病理反射不能引出和尿潴留。一般持续2~6周后逐渐转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等。肌力恢复常自远端开始。
(3)感觉障碍:病变以下所有感觉缺失(传导束型感觉障碍);由于受累脊髓的肿胀和脊膜受牵拉,常出现病变部位有背痛、病变节段束带感。随着病变恢复,感觉障碍平面也逐渐下降。
(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大、小便潴留,膀胱无充盈感,呈无张力性膀胱;当膀胱充盈过度时,可出现充盈性尿失禁。病变水平以下皮肤无汗或多汗,皮肤脱屑或水肿,指甲松脆等。
(二)并发症
本病通常3~6个月可基本恢复;如治疗护理不当可并发压疮、感染而遗留后遗症;上升性脊髓炎可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
三、辅助检查
(一)腰椎穿刺检查
脑脊液白细胞和蛋白含量轻度增高;少数脊髓水肿严重者,脊髓腔可出现不完全梗阻。
(二)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稍增高。
(三)影像学检查
脊髓造影或MRI检查可见病变部位脊髓肿胀及异常信号等改变。
(四)电生理检查
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波幅明显降低;运动诱发电位异常;肌电图(EMG)检查呈失神经改变。
四、诊断要点
(1)急性起病,病前常有发热、全身不适或上感病史。
(2)常累及胸髓,病变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3)脑脊液白细胞和蛋白含量轻度增高。
(4)MRI可见病变部位脊髓肿胀及异常信号。
五、治疗要点
急性脊髓炎的治疗原则为减轻症状,防治并发症,加强功能训练,促进康复。
(一)药物治疗
急性期药物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可减轻脊髓水肿,控制病情发展;维生素B族药物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适当的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二)康复治疗
早期宜进行被动活动、按摩、针灸、理疗等康复治疗。部分肌力恢复时,应鼓励主动活动。
六、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起病情况、病程与进展;以往健康状况,病前有无发热或呼吸道感染病史,有无过劳、外伤及受凉,是否治疗和治疗效果。
(二)身体状况
检查四肢肌力和肌张力;评估感觉障碍平面及类型;询问有无大小便障碍、肢体或躯干的无汗或少汗、皮肤脱屑和水肿、指甲松脆和角化等;监测生命体征有无变化;观察有无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和呼吸肌麻痹。
(三)心理及社会因素
突然瘫痪,丧失劳动能力,患者及家人非常焦急,应注意观察和评估患者有无紧张情绪和异常心理反应。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脑脊液、EMG、EP和MRI检查有无异常。
七、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躯体运动障碍:与脊髓病变所致截瘫有关。
(2)排尿异常:与脊髓损害所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八、护理目标
(1)瘫痪肢体肌力逐渐恢复,躯体活动能力逐渐增强。
(2)掌握留置尿管的相关知识,不发生肢体失用、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九、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卧气垫床或按摩床;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饮食,多吃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供给足够的热量与水分,以刺激肠蠕动,减轻便秘和肠胀气。
(二)对症护理
对于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的患者可给予膀胱区按摩、热敷或进行针灸、穴位封闭等治疗,促使膀胱肌收缩、排尿。尿失禁的患者容易造成尿床和骶尾部压疮,应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勤换、勤洗,保护会阴部和臀部皮肤免受尿液刺激,必要时行体外接尿或留置导尿管。便秘者给予缓泻药,必要时灌肠。
(三)留置尿管的护理
(1)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尿管和无菌接尿袋,每天进行尿道口的清洗、消毒。
(2)观察尿的颜色、性质与量,注意有无血尿、脓尿或结晶尿。
(3)每4h开放尿管1次,以训练膀胱充盈与收缩功能。
(4)鼓励多喝水,2500~3000mL/d,以稀释尿液,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
十、护理评价
(1)瘫痪肢体肌力是否逐渐恢复,躯体活动能力是否逐渐增强。
(2)能否掌握留置尿管的相关知识,是否发生肢体失用、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十一、健康指导
(一)饮食指导
加强营养,多食瘦肉、鱼、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二)日常生活指导
本病恢复时间长,卧床期间应定时翻身,预防压疮;肌力开始恢复后应加强肢体的被动与主动运动,鼓励进行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患者运动锻炼过程应予以保护,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伤;平日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受凉、感染等诱因。
(三)预防尿路感染
向患者及照顾者讲授留置导尿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告知膀胱充盈的指征与尿道感染的相关表现。避免集尿袋接头的反复打开,防止逆行感染;清洁尿道口,保持会阴部卫生;夹闭尿管、定时开放;鼓励多喝水,以达到促进代谢产物排泄、自动冲洗膀胱的目的。如发现患者尿液引流量明显减少或无尿、下腹部膨隆,小便呈红色或浑浊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