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胃癌

第二节 胃癌

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消化道癌肿之一。临床有进行性上腹疼痛、体重下降,伴恶心呕吐、呕血、黑便、贫血等表现。胃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20%左右,居全球肿瘤发病和癌症病死率的第二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与国家、种族及地区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中国、智利、俄罗斯和冰岛为高发国家,我国西北地区发病率最高。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40~60岁,男女之比(2∶1)~(3∶10)发病率和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全国平均年病死率为16/10万。近年来,发病有下降趋势,与诊断手段提高、其他消化道癌症增加和环境改变有关。早诊断、早治疗为本病的关键,手术治疗为首选措施。若治疗护理得当,可延长患者的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胃癌的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饮食与环境因素

食物品种和饮食习惯是影响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食用霉变食品、咸菜、高盐食物、烟熏及腌制品均可增加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腌制食品中含有高浓度的硝酸盐,能在胃内被细菌还原酶转变成亚硝酸盐,与胺结合成为致癌的亚硝酸胺,长期作用可致胃黏膜发生癌变。环境因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近期研究发现本病高发区与火山来源的土壤有关。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所分泌的毒素能使胃黏膜病变,从而发生癌变。

(三)癌前病变

所谓癌前病变是指易恶变的全身性或局部疾病或状态。胃癌的癌前病变有: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者。②腺瘤型或绒毛型胃息肉,息肉>2cm,癌变率为15%~40%。③残胃炎,毕氏Ⅱ式术后残胃癌较多见,其发生率为5%~16%。④恶性贫血胃体黏膜有严重萎缩者,其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10倍。⑤胃溃疡患者约占5%。

(四)遗传因素

胃癌的发病具有家族聚集倾向,可发生于同卵同胞,胃癌发病率较无家族史人群高2~3倍。据报道,致癌物质对遗传易感者作用更大。

胃癌好发于胃窦部,其次为胃贲门与胃体。早期癌细胞浸润范围局限黏膜层,无局部淋巴转移,进展期癌细胞浸润黏膜下层及肌层;晚期癌细胞浸润浆膜层或其以外。胃癌的转移有直接扩散、淋巴转移、血行播散和种植性转移。

二、临床表现

(一)症状

1.早期胃癌

早期多无症状,有时出现上腹隐痛不适、嗳气、反酸、食欲缺乏等非特异性上消化道症状,容易被忽视。

2.进展期胃癌

最早出现的症状为上腹痛,伴食欲缺乏、厌食、体重下降,贫血等。开始仅为上腹饱胀不适,继之呈现持续性隐痛,进食后加重,解痉及抗酸剂无效。胃壁受累可有易饱感;胃窦部癌,因幽门梗阻而发生严重的恶心、呕吐;贲门癌和高位小弯癌累及食管下端,出现进食梗阻感、吞咽困难;溃疡型胃癌,因癌肿侵蚀血管,造成上消化道出血,常见呕血及黑便;癌肿破溃致胃黏膜急性穿孔,常见有剧烈腹痛。

3.并发症及转移症状

癌肿浸润胃血管壁可有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时出现呕吐,贲门癌累及食管下段可出现吞咽困难,癌肿溃疡可导致胃穿孔。此外,当癌转移至肝出现腹水、肝大、黄疸,转移至骨骼可出现全身骨骼剧痛。

(二)体征

早期胃癌无明显体征。患者进展期可有消瘦、精神状态差。晚期出现上腹部肿块和其他转移表现:呈恶病质,上腹部可触及坚实、可移动结节状肿块,有压痛;发生肝转移时有肝大,并触及坚硬结节,常伴黄疸;发生腹膜转移时有腹水,表现为移动性浊音;远处淋巴结转移时在左锁骨上内侧触到质硬、固定的淋巴结等。

三、辅助检查

(一)X线钡餐检查

早期呈局限性表浅的充盈缺损,边缘不规则的龛影或黏膜有灶性积钡,胃小区模糊不清等;进展期为较大而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溃疡型为龛影位于胃轮廓内,边缘不整齐,周围黏膜有中断的皱囊,浸润型为胃壁僵硬、蠕动消失、胃腔狭窄。

(二)胃镜检查

观察病变部位、性质,取活组织检查,其准确率达95%~99%,是诊断早期胃癌的最佳方法。

(三)实验室检查

长期失血或营养缺乏患者的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下降;粪便隐血实验对持续阳性,药物治疗不转阴,有诊断意义。

(四)CT检查

了解胃肿瘤侵犯情况,与周围脏器关系,有无切除可能。

四、诊断要点

有癌前病变患者,应定期做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能够早期发现。

五、治疗要点

胃癌治疗效果取决于病期分类和病理组织分型。

(一)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只要患者心、肝、肾功能容许,无远处转移,应力求手术根治,残留的癌组织越少越好。

(二)化学治疗

多种抗癌药物联合应用,如氟尿嘧啶(5-Fu)、替加氟、亚叶酸钙(CF)丝裂霉素或阿霉素等,可增加抗癌的效果。抗癌药物多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静脉炎、脱发和皮肤表现等不良反应。

(三)胃镜下治疗

对不宜行手术治疗者,可在胃镜直视下用激光、微波及注射无水酒精等达到根治效果。

(四)支持治疗

补充足够的营养,以提高机体体质,有利于耐受手术和化疗。应用免疫增强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LAK细胞、TIL细胞等可调节机体免疫力。

六、常用护理诊断

(一)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疾病消耗、吞咽困难和手术化疗有关。

(二)疼痛

与肿瘤细胞浸润有关。

(三)活动无耐力

活动无耐力与食欲缺乏、疾病消耗、疼痛有关。

(四)有感染的危险

有感染的危险与化疗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营养不良有关。

七、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

鼓励能进食的患者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者,如吞咽困难者或中、晚期患者,遵医嘱静脉输注高营养物质;幽门梗阻时,行胃肠减压,遵医嘱静脉补充液体,必要时输清蛋白、全血或血浆等。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择期手术患者采取少量多餐的饮食原则。

2.预防感染

患者因抵抗力低,易发生感染,每天给患者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长期卧床患者,定时更换卧位;床铺保持清洁、干燥、平整,避免潮湿、摩擦以及排泄物的刺激,防止患者发生压疮;鼓励和帮助患者做床上肢体运动,防止血栓性静脉炎;做好口腔护理,餐后及晚睡前或呕吐后,立即做口腔清洗。保持良好舒适的环境,适宜的温度、相对湿度,让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下休养。

(二)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进食是否缓解;对呕血和黑便、突发性腹部剧痛,应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的发生;对出现咳嗽、咯血、胸痛、腰酸、血尿、头痛、头晕、智力障碍、皮肤破溃、结节、黄疸、腹水等表现,提示有癌肿转移。

(三)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使其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诱发因素;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学会放松、宣泄及缓解压力的技巧,以乐观态度面对人生。

2.生活指导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等食物;少进咸菜、高盐食物、烟熏及腌制品;避免生、冷、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合理科学的贮存粮食;遵循少量多餐的饮食原则,烹调方式忌煎、炸。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尽可能做一些运动量较低的活动,如外出散步,做广播体操,以不感到疲劳为度。鼓励患者坚持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季节变化,外出加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到人群集中的地方。

3.用药指导

嘱患者按医嘱用药,保证疗程,学习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学会减轻不良反应的办法,不要随意停药,避免影响疗效。

4.自我监测指导

大力推广普及防癌知识,提高防癌意识,监测易感人群,如40岁以上成人,近期发生上腹部不适或有溃疡病史者,近期出现疼痛规律变化、大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等,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癌前病变者,如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定期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根治。坚持定期复诊,发现异常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