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任务资讯

二、任务资讯

(一)防雷装置工程

防雷装置的作用是将雷击电荷或建筑物感应电荷迅速引入大地,以保护建筑物、电气设备及人身不受损害。完整的防雷装置都是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的。

1.接闪器

接闪器是用来接受雷击电流的装置。根据被保护物体形状的不同,接闪器有针、网、带、线、环等不同形状。

(1)避雷针。避雷针适用于保护细高建筑物或构筑物,如烟窗、水塔、孤立的建筑物等。一般采用直径不小于20mm、长为1~2m的圆钢,或采用直径不小于25mm的镀锌金属管制成,在顶端砸尖,以利于尖端放电。

(2)避雷带和避雷网。避雷带就是用小截面圆钢或扁钢安装在建筑物易遭受雷击的部位,如屋脊、屋檐、屋角、女儿墙和山墙等条形长带;避雷网相当于纵横交错的避雷带叠加在一起,形成多个网孔。避雷带和避雷网可以采用圆钢或扁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面积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得小于4mm。

(3)避雷线。避雷线适用于长距离高压供电线路的防雷保护。一般采用截面面积不小于35mm2的镀锌钢绞线,架设在架空线之上。

2.引下线

引下线是接闪器与接地体之间的连接线。其将接闪器上的雷电流安全地引入接地体,使之尽快地泄入大地。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优先采用圆钢。采用圆钢时,直径不应小于8mm;采用扁钢时,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48mm2,厚度不应小于4mm。对于钢筋混凝土建筑,可利用柱内主筋作引下线。引下线的敷设方式有明敷和暗敷两种。

3.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包括接地线和接地体,是防雷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地装置向大地均匀泄放雷电流,使防雷装置对地电压不至于过高。接地装置可用扁钢、圆钢、角钢、钢管等钢材制成。

(二)施工基本要求

(1)接闪器安装前,应先完成接地装置和引下线的施工,接闪器安装后应及时与引下线连接。

(2)建筑物顶部的避雷针、避雷带等必须与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连成一个整体的电气通路,且与避雷引下线连接可靠。

1)避雷针(带)与引下线之间的连接应采用焊接,如图6-1所示。

2)避雷针(带)的引下线及接地装置使用的紧固件均应使用镀锌制品。当采用没有镀锌的地脚螺栓时,应采取防腐措施。

3)建筑物上的防雷设施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距离地面的1.5~1.8m处设置断接卡,断接卡应加保护措施。

4)装有避雷针的金属筒体,当其厚度不小于4mm时,可作为避雷针的引下线。筒体底部应有两处与接地体对称连接。

5)独立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与道路或建筑物的出入口等的距离应大于3m。当小于3m时,应采取均压措施或铺设卵石或沥青路面。

图6-1 避雷针(带)与引下线之间的连接

6)独立避雷针(线)应设置独立的集中接地装置。当有困难时,该接地装置可与接地网连接,但避雷针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至35kV及以下设备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得小于15m。

7)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与接地网的地中距离不应小于3m。

8)配电装置的架构或屋顶上的避雷针应与接地网连接,并应在其附近装设集中接地装置。

9)建筑物上的避雷针或防雷金属网应和建筑物顶部的其他金属物体连接成一个整体。

(3)防雷引下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利用建筑物柱内主筋作为引下线时,应在柱内主筋绑扎或连接后,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经检查确认再支模。

2)对于直接从基础接地体或人工接地体暗敷埋入粉刷层内的引下线,应先检查确认不外露后,再贴面砖或刷涂料等。

3)对于直接从基础接地体或人工接地体引出明敷的引下线,应先埋设或安装支架,并经检查确认后,再敷设引下线。

(4)防雷接地系统测试前,接地装置应完成施工且测试合格;防雷接闪器应完成安装,整个防雷接地系统应连成回路。

(三)质量验收规范主控项目要求

(1)防雷引下线的布置、安装数量和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明敷的引下线全数检查,利用建筑结构内钢筋敷设的引下线或抹灰层内的引下线按总数量各抽查5 %,且均不得少于两处。

检查方法:明敷的观察检查,暗敷的施工中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2)接闪器的布置、规格及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核对设计文件。

(3)接闪器与防雷引下线必须采用焊接或卡接器连接,防雷引下线与接地装置必须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该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采用专用工具拧紧检查。

接闪器与避雷引下线的连接应采用焊接,当焊接有困难时可采用螺栓连接,但接触面最好采用热镀锌或垫硬铅垫,具体做法如图6-2所示。

图6-2 接闪器与避雷引下线的连接

(4)当利用建筑物屋面或屋顶上旗杆、栏杆、装饰物、铁塔、女儿墙上的盖板等永久性金属物做接闪器时,其材质及截面应符合设计要求,建筑物金属屋面板间的连接、永久性金属物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应可靠、持久。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核查材质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和材料进场验收记录,并核对设计文件。

(四)质量验收规范一般项目要求

(1)暗敷在建筑物抹灰层内的引下线应有卡钉分段固定;明敷的引下线应平直、无急弯,并应设置专用支架固定,引下线焊接处应刷油漆防腐且无遗漏。

检查数量:抽查引下线总数的10%,且不得少于2处。

检查方法:明敷的观察检查,暗敷的施工中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2)设计要求接地的幕墙金属框架和建筑物的金属门窗,应就近与防雷引下线连接可靠,连接处不同金属间应采取防电化学腐蚀措施。

检查数量:按接地点总数抽查10%,且不得少于1处。

检查方法:施工中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3)接闪杆、接闪线或接闪带安装位置应正确,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焊接固定的焊缝应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应有防松零件,焊接连接处应防腐完好。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接闪线和接闪带与支持件间可采用螺栓固定,具体做法如图6-3所示。

图6-3 接闪线和接闪带与支持件间的螺栓固定做法

(4)防雷引下线、接闪线、接闪网和接闪带的焊接连接搭接长度及要求应符合《电气验收规范》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注:接地装置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除埋设在混凝土中的焊接接头外,应采取防腐措施,焊接搭接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扁钢与扁钢搭接不应小于扁钢宽度的2倍,且应至少三面施焊。

2)圆钢与圆钢搭接不应小于圆钢直径的6倍,且应双面施焊。

3)圆钢与扁钢搭接不应小于圆钢直径的6倍,且应双面施焊。

4)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应紧贴角钢外侧两面,或紧贴3/4钢管表面,上下两侧施焊。

检查数量:按不同搭接类别各抽查10%,且均不得少于1处。

检查 法:施工中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查阅相关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5)接闪线和接闪带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应平正顺直、无急弯,其固定支架应间距均匀、固定牢固。

2)当设计无要求时,固定支架高度不宜小于150mm,间距应符合表6-4的规定。

3)每个固定支架应能承受49N的垂直拉力。

检查数量:第1)款和第2)款全数检查,第3)款按支持件总数抽查30%,且不得少于3个。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用尺量、用测力计测量支架的垂直受力值。

表6-4 明敷引下线及接闪导体固定支架的间距 mm

(6)接闪带或接闪网在过建筑物变形缝处的跨接应有补偿措施。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五)施工工艺流程

防雷装置的安装工作要先进行接地装置的施工,再连接引下线,最后安装接闪器。这是一个重要工序的排列,不准逆反,否则要酿成大祸。若先装接闪器,而接地装置尚未施工,引下线也没有连接,会使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概率增大。

1.接地装置的安装

接地装置分为人工接地装置和自然接地装置。人工接地装置又分为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现讲述自然接地体的安装施工,而人工接地装置的安装将在任务二中讲述。

利用钢筋混凝土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时,敷设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单根钢筋或圆钢,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被利用作为防雷装置的混凝土构件的钢筋,其截面面积总和不应小于一根直径10mm钢筋的截面面积。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时,应在与防雷引下线相对应的室外埋深0.8~1m,由被利用作为引下线的钢筋上焊出一根12圆钢或40mm×4mm的镀锌扁钢,伸向室外距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1m,以便补装人工接地体。

(1)钢筋混凝土桩基础接地体的安装。桩基础接地体如图6-4所示。

在作为防雷引下线的柱子(或者剪力墙内钢筋作引下线)位置处,将桩基钢筋与承台钢筋的连接,如图6-5所示,并与上面作为引下线的柱(或剪力墙)中钢筋焊接。在每一组桩基多于4根时,只需连接其四角桩基的钢筋作为防雷接地体。

(2)独立柱基础、箱形基础接地体的安装。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及钢筋混凝土箱形基础作为接地体时,应将用作防雷引下线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柱内的符合要求的主筋,与基础底层钢筋网做焊接连接,如图6-6所示。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若有防水油毡及沥青包裹时,应通过预埋件和引下线,跨越防水油毡及沥青层,将柱内的引下线钢筋,垫层内的钢筋与接地柱相焊接,如图6-7所示。利用垫层钢筋和接地桩柱做接地装置。

图6-4 钢筋混凝土桩基础接地体安装

(a)独立式桩基;(b)方桩基础;(c)挖孔桩基础

1—承台架钢筋;2—柱主筋;3—独立引下线

图6-5 桩基钢筋与承台钢筋的连接

1—桩基钢筋;2—承台下层钢筋;3—承台上层钢筋;4—连接导体;5—承台钢筋

(3)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接地体的安装。利用无防水层底板的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做接地体,应将利用作为防雷引下线的符合规定的柱主筋与底板的钢筋进行焊接连接,如图6-8所示。

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接地体安装,当遇有板式基础有防水层时,应将符合规格和数量的可以用作防雷引下线的柱内主筋,在室外自然地面以下的适当位置处,利用预埋连接板与外引的12或40mm×4mm的镀锌圆钢或扁钢相焊接做连接线,与有防水层的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的接地装置连接,如图6-9所示。

图6-6 独立基础与箱形基础接地体安装

(a)独立基础;(b)箱形基础

1—现浇混凝土柱;2—柱主筋;3—基础底层钢筋网;4—预埋连接板;5—引出连接板

图6-7 设有防潮层的基础接地体的安装

1—柱主筋;2—连接柱筋与引下线的预埋铁件;3—12圆钢引下线;4—混凝土垫层内钢筋;5—油毡防水

图6-8 钢筋混凝土板式(无防水底板)基础接地体的安装

(a)平面图;(b)基础安装

1—柱主筋;2—底板钢筋;3—预埋连接板

图6-9 钢筋混凝土板式(有防水层)基础接地体安装

1—柱主筋;2—接地体;3—连接线;4—引至接地体;5—防水层;6—基础底板

(4)钢筋混凝土杯形基础预制柱接地体的安装。杯口形(仅有水平钢筋的)基础接地体的安装,如图6-10所示。连接导体引出位置是在杯口一角的附近,与预制混凝土柱上的预埋连接板位置相对应。连接导体和水平钢筋网均应与柱上预埋件焊接。立柱后,将连接导体与柱内预埋的规格为63mm×63mm×5mm、长为100mm的连接板焊接后,与土壤接触的外露部分用1∶3水泥砂浆保护,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杯口形(有垂直和水平钢筋体的)基础接地体的安装,如图6-11所示。与连接导体相连接的垂直钢筋,应与水平钢筋相焊接。如不能直接焊接时,应采用一段直径不小于10mm的钢筋或圆钢跨接焊接。当四根垂直主筋都能接触到水平钢筋网时,应将四根垂直主筋均与水平钢筋网绑扎连接。连接导体外露部分用1∶3水泥砂浆保护,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5)钢柱钢筋混凝土基础接地体安装。钢柱(仅有水平钢筋体的)基础接地体的安装,如图6-12所示。每个钢筋基础中应有一个地脚螺栓通过连接导体(≥12的钢筋或圆钢)与水平钢筋网进行焊接连接。地脚螺栓与连接导体及连接导体与水平钢筋网的搭接焊接长度不应小于60mm。并在钢柱就位后,将地脚螺栓及螺母和钢柱焊为一体。当无法利用钢柱的地脚螺栓时,应按钢筋混凝土杯形基础接地体的施工方法施工。将连接导体引至钢柱就位的边线外并在钢柱就位后,焊到钢柱的底板上。

钢柱(有垂直和水平钢筋网的)基础接地体的安装,如图6-13所示。有垂直和水平钢筋网的基础,垂直和水平钢筋网的连接,应将与地脚螺栓相连接的一根垂直钢筋焊接到水平钢筋网上。当不能直接焊接时,采用≥12的钢筋或圆钢跨接焊接。如果四根垂直主筋能接触到水平钢筋网时,可将垂直的四根钢筋与水平钢筋网进行绑扎连接。当钢柱钢筋混凝土基础底部有桩基时,宜将每一个桩基的一根主筋同承台钢筋焊接。

图6-10 杯口形(仅有水平钢筋的)基础接地体的安装

1—杯形基础水平钢筋网;2—连接导体12的钢筋或圆钢

图6-11 杯口形(有垂直和水平钢筋体的)基础接地体的安装

1—杯形基础水平钢筋网;2—垂直钢筋网;3—连接导体12的钢筋或圆钢

图6-12 钢柱(仅有水平钢筋体的)基础接地体的安装

1—水平钢筋网;2—连接导体(≥12的钢筋或圆钢);3—钢柱;4—地脚螺栓

图6-13 钢柱(有垂直和水平钢筋网的)基础接地体的安装

1—水平钢筋网;2—垂直钢筋网;3—连接导体(≥12的钢筋或圆钢);4—钢柱;5—地脚螺栓

2.引下线的安装

一级防雷建筑物专设引下线时,其根数不少于两根,沿建筑物周围均匀或对称布置,间距不应大于12m,防雷电感应的引下线间距应为18~24m;二级防雷建筑物引下线数量不应少于两根,沿建筑物周围均匀或对称布置,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三级防雷建筑物引下线数量不宜少于两根,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m;但周长不超过25m,高度不超过40m的建筑物可只设一根引下线。引下线可分为明敷和暗敷两种,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优先采用圆钢。采用圆钢时,直径不应小于8mm;采用扁钢时,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48mm2,厚度不应小于4mm。对于钢筋混凝土建筑,可利用柱内主筋作为引下线。当引下线长度不足,需要在中间接头时,引下线应进行搭接焊接。

(1)明敷引下线。明敷的引下线应镀锌,焊接处应涂防腐漆。建筑物的金属构件(如消防梯等)、金属烟囱、烟囱的金属爬梯、混凝土柱内钢筋、钢柱等都可作为引下线,但其所有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在易受机械损坏和人身接触的地方,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引下线应采取暗敷或用镀锌角钢、刚性塑料管等保护设施,如图6-14所示。

图6-14 引下线保护安装图

1—保护角钢或保护槽板;2—卡子;3—膨胀螺栓;4—螺母;5—垫圈;6—引下线

明敷引下线应预埋支持卡子,支持卡子应突出外墙装饰面15mm以上,露出长度应一致,将圆钢或扁钢固定在支持卡子上。一般第一个支持卡子在距离室外地面2m高处预埋,距离第一个卡子正上方1.5~2m处埋设第二个卡子,依次向上逐个埋设,间距均匀相等,并保证横平竖直。明敷引下线调直后,从建筑物最高点由上向下,逐点与预埋在墙体内的支持卡子套环卡固,用螺栓或焊接固定,直至断接卡子为止,如图6-15所示。

引下线通过屋面挑檐板处,应做成弯曲半径较大的慢弯,弯曲部分线段总长度,应小于拐弯开口处距离的10倍。引下线经过挑檐板或女儿墙做法如图6-16所示。

(2)暗敷引下线。暗敷引下线是把圆钢或扁钢暗敷设在结构内,用得最多的是利用建筑物混凝土柱内的钢筋做防雷引下线。做引下线的柱内主筋直径不小于10mm,每根柱子内要焊接不少于两根主筋。

利用建筑物钢筋做引下线时,钢筋直径为16mm及以上时,应利用两根钢筋(绑扎或焊接)作为一组引下线;当钢筋直径为10~16mm时,应利用四根钢筋(绑扎或焊接)作为一组引下线。引下线上部(屋顶上)应与接闪器焊接,中间与每层结构钢筋需进行绑扎或焊接连接,下部在室外地坪下0.8~1m处焊出一根12的圆钢或截面尺寸为40mm×4mm的扁钢,伸向室外距外墙面的距离不小于1m。

图6-15 明敷引下线

1—扁钢卡子;2—明敷引下线;3—断接卡子;4—接地线

图6-16 明敷引下线经过挑檐板、女儿墙做法

1—避雷带;2—支架;3—混凝土支座;4—引下线;5—固定卡子;6—现浇挑檐板;7—预制挑檐板;8—女儿墙

沿墙或混凝土构造柱暗敷设的引下线,一般使用直径不小于12的镀锌圆钢或截面尺寸为25mm×4mm的镀锌扁钢。钢筋调直后先与接地体(或断接卡子)用卡钉固定好,垂直固定距离为1.5~2m,由下至上展放或一段一段连接钢筋,直接通过挑檐板或女儿墙与避雷带焊接,如图6-17所示。

(3)断接卡子。设置断接卡子的目的是便于运行、维护和检测接地电阻。采用多根专设引下线时,为了便于测量接地电阻以及检查引下线、接地线的连接状况,宜在各引下线上距地面0.3~1.8m之间设置断接卡子。断接卡子应采取保护措施。

断接卡子的安装形式有暗装和明装两种,如图6-18和图6-19所示。断接卡子可利用不小于40mm×4mm或25mm×4mm的镀锌扁钢制作,用两根镀锌螺栓拧紧。引下线圆钢或扁钢与断接卡子的扁钢应采用搭接焊。

1)暗装断接卡子盒用2mm冷轧钢板制作,压接螺栓应镀锌,规格为M10×30mm,所有螺栓(包括箱门螺栓)均应用防水油膏封闭。箱体安装高度h和内外油漆颜色由设计选定。当断接卡不需要断开时,可直接焊接连接。

图6-17 暗敷引下线经过挑檐板、女儿墙的做法

1—避雷带 ; 2—支架 ; 3—引下线 ; 4—挑檐板 ; 5—女儿墙 ; 6—柱主筋B—墙体宽度

图6-18 暗装引下线断接卡子的做法

图6-19 明装引下线断接卡子的做法

(a)用于圆钢连接线;(b)用于扁钢连接线

D—圆钢直径;B—扁钢厚度

1—圆钢引下线;2—25mm×4mm,长度为90×6D的连接板;3—M8×30mm镀锌螺栓;4—圆钢接地线;5—扁钢接地线

2)明装引下线在断接卡子下部,应外套竹管、硬塑料管等非金属管保护,如图6-20所示。保护管深入地下部分不应小于300mm。明装引下线不应套钢管,必须外套钢管保护时,并在保护钢管的上、下侧焊跨接线与引下线连接成一整体。

图6-20 明装引下线与断接卡子

(a)明装引下线与断接卡;(b)明装引下线与断接卡(细部)

用建筑物钢筋做引下线,由于建筑物从上而下钢筋连成一整体,因此不能设置断接卡子,需在柱(或剪力墙)内作为引下线的钢筋上,另焊一根圆钢引至柱(或墙)外侧的墙体上,在距离地面1.8m处,设置接地电阻测试箱;也可在距离地面1.8m处的柱(或墙)的外侧,将用角钢或扁钢制作的预埋连接板与柱(或墙)的主筋进行焊接,再用引出连接板与预埋连接板相互焊接,引至墙体外表面,如图6-21所示。

图6-21 暗敷引下线与断接卡子

(a)暗敷引下线与断接卡;(b)暗敷引下线与断接卡(细部)

3.接闪器的安装

(1)避雷针的安装。

1)屋面避雷针的安装。避雷针一般采用镀锌圆钢或焊接钢管制作,焊接处应涂防腐漆,其所需材料直径不应小于表6-5所列数值。

表6-5 避雷针所需材料直径

避雷针在屋面安装时,先组装好避雷针,在避雷针支座底板上相应的位置,焊上一块肋板,将避雷针立起,找直、找正后进行点焊、校正,焊上其他三块肋板,并与引下线焊接牢固,屋面上若有避雷带,还要与其焊接成一个整体,如图6-22所示。避雷针安装后针体应垂直,其允许偏差不应大于顶端针杆直径。设有标志灯的避雷针,灯具应完整,显示清晰。

2)水塔避雷针的安装。一般在塔顶中心安装一根1.5m高的避雷针,水塔顶上周围铁栏栅也可作为接闪器,或在塔顶装设环形避雷带保护水塔边缘。要求其冲击接地电阻小于30Ω,引下线一般不少于2根,间距不大于30m。若水塔周长和高度在40m以下,可只设1根引下线,或利用铁爬梯作引下线。水塔上的避雷针的安装如图6-23所示,避雷针高度H根据水塔实际尺寸由设计确定。

图6-22 屋面上避雷针的安装

(a)立面图;(b)俯视图

1—避雷针;2—引下线;3—200mm×100mm×8mm肋板;4—M25×350mm地脚螺栓;5—300mm×300mm×8mm底板

图6-23 水塔避雷针的安装

3)烟囱避雷针的安装。砖烟囱和钢筋混凝土烟囱依靠装设在烟囱上的避雷针或避雷环(环形避雷带)进行保护,多根避雷针应用避雷带连接成闭合环。当非金属烟囱无法采用单支或双支避雷针保护时,应在烟囱口装设环形避雷带,并应对称布置三支高出烟囱口且不低于0.5m的避雷针。当烟囱上采用避雷环时,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2mm,扁钢截面面积不应小于100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20~30Ω。金属烟囱本身可作为接闪器和引下线。钢筋混凝土烟囱应利用内部主筋(不少于两根Φ16)作引下线,主筋应在顶部和底部与引下线相连,利用钢筋作为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可不另设专用引下线。烟囱避雷针的安装如图6-24所示。避雷针的数量按表6-6来选择。

图6-24 烟囱避雷针的安装

表6-6 避雷针的数量选择表

烟囱高度超过40m时,应设两根引下线,可利用螺栓连接或焊接的一座金属爬梯作为两根引下线使用。烟囱有航空障碍灯等金属构件时,应与引下线连接。有腐蚀气体时,构件应用防腐材料或作防腐处理。

(2)避雷网(带)的安装。避雷带就是用小截面圆钢或扁钢安装于建筑物易遭受雷击的部位,如屋脊、屋檐、屋角、女儿墙和山墙等条形长带。避雷网相当于纵横交错的避雷带叠加在一起,形成多个网孔。避雷带和避雷网可以采用圆钢或扁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面积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得小于4mm。

如果建筑物楼顶上有女儿墙,避雷网安装在女儿墙上。安装时,先在混凝土结构上打孔,安装铁支架,支架间距为1m。如无女儿墙,则安装在楼顶天沟外沿。如果楼面较大时,要在楼面上做成网格,网格上的圆钢与周围的圆钢焊在一起,连成一体,并将屋面凸出的金属物体都和避雷网焊成一体,如排水管的通气管、共用天线的铁架等。屋面中间的避雷网要敷设在混凝土块上,间距为1m。避雷带明装时,要求避雷带距屋面边缘的距离不应大于500mm。在避雷带转角中心严禁设置支座。对于不允许明装避雷网的建筑物,可以将圆钢或扁钢安装在建筑物的结构表面内,外面用装饰面遮蔽。

1)沿混凝土块敷设。混凝土块为一正方梯形体,在土建做屋面层之前按照图纸及规定的间距把混凝土块做好,待土建施工完毕后,混凝土块基本牢固了,然后将避雷带(网)用焊接或用卡子固定于混凝土块的支架上。中间支座的间距为1m,转角处支座的间距为0.5m。具体安装方法如图6-25所示。

图6-25 混凝土支座的设置

1—避雷(网)带;2—支架;3—混凝土支座;4—屋面

2)沿支架敷设。根据建筑物结构、形状的不同分为沿天沟敷设、沿女儿墙敷设。所有防雷装置的各种金属件必须镀锌。水平敷设时要求支架间距为1m,转弯处为0.5m。具体安装方法如图6-26和图6-27所示。

4.均压环

对高层建筑物,一定要注意防备侧向雷击和采取等电位措施。应在建筑物首层起每3层设均压环一圈。

当建筑物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或建筑物为砖混结构但有钢筋混凝土组合柱和圈梁),将结构圈梁钢筋与柱内充当引下线的钢筋进行焊接作均压环;没有组合柱和圈梁的建筑物,应每3层在建筑物外墙内敷设一圈12mm镀锌圆钢作为均压环,并与防雷装置的所有引下线连接,如图6-28所示。

图6-26 建筑物屋顶防雷装置安装方法

图6-27 避雷带在女儿墙上安装

1—避雷带;2—支架

图6-28 高层建筑避雷带(网或均压环)引下线连接示意图

1、2—避雷带(网或均压环);3—防雷引下线;4—防雷引下线与避雷带(网或均压环)的连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