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参加家宴

a.参加家宴

House Dinner Party

在美国南部读博的C小姐打电话来说,去导师家吃感恩节大餐时碰到一个礼仪问题。她在国内参加过西方礼仪训练,对西式餐桌礼仪并不陌生,可当大家围着饭桌坐下准备吃饭的时候,导师一家人都低下头小声祷告,她当时很尴尬,因为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不知该怎样的举止才合乎礼仪。其实很简单,不信教的客人只要稍稍低下头,安静地坐着就可以了。

那么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时候,节假日如果导师、上司,或同事邀请去家里吃饭,作为客人要注意哪些礼节呢?

礼物

准备一个小礼物略表心意,不必是贵重的东西,包装精美的巧克力、特色点心店的甜点、葡萄酒、漂亮的鲜花、小盆的绿色植物、有特色的手工艺品都是不错的选择,最好自己用包装纸再包一下表示用心。

如果送鲜花作为礼物,周到的做法是附带一个简单的花瓶并加上少量的水。这样女主人直接摆放起来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在接待其他人的同时手忙脚乱地去找花瓶加水插花。接受邀请时也可以礼貌地询问主人要不要自己做点吃的带去,比如自己的拿手菜、甜点等等,减轻一点主人准备食物的负担。

着装

得体的着装体现了客人对主人的尊重,因此不宜太过随意。避免运动服饰之类过于休闲的打扮,当然也不必太过隆重,毕竟只是家宴,最不易出错的着装是时尚休闲。干净整洁也很重要,最好早上出门之前洗个澡,把自己收拾干净。

在欧洲的晚餐,客人和主人的着装都会带些晚间元素,而在美国会相对随意。

到达

比预定时间稍晚10~15分钟为好。不宜掐着点到,更不能比预定时间早到。客人晚一点到,可以给主人足够的时间,不至于措手不及。因为有可能在最后的几分钟里男主人还在淋浴,女主人也需要检查一下自己的仪容,并确认食物和餐具是不是都准备到位了。

餐前时段

一般家宴的时间安排大致是一小时的餐前时段、一小时的餐间时段、一小时的餐后时段。

餐前时段主要是给大家一个互动交流的机会,主人会准备一些软饮料和餐前酒,比如葡萄酒、气泡酒、啤酒,还有一些干果、薯片、水果干、奶酪和脆饼等小吃,让大家在进餐前闲聊一会儿。如果有互不认识的客人,主人会趁此机会介绍彼此认识。

相互介绍:参见“第3章第3节 社交互动及各式聚会”。

餐间时段

当主人让大家入座的时候,一般等女主人或是上宾先入座,客人再入座。同理,等主人打开餐巾,客人再跟随主人将餐巾打开,放在腿上。

敬酒和碰杯:如果想要给主人敬酒以示感谢,只要端起杯子致意一下,说几句感谢词就可以了。尽量不要碰杯,因为有些昂贵的酒杯质地脆弱一碰就碎,且不说打破了会让主人多么心疼,一地碎玻璃更是危险。

其实西方也有碰杯的传统,它起源于残忍的中世纪,当时的人一言不合就会在别人的酒里下毒。为了时刻保护自己,人们在狂饮之前会将锡制的杯子相互碰撞,使杯中的酒倾洒到对方的杯子里,如果对方在杯里下毒,那么下毒的人自己也会一命呜呼。

家宴的进餐方式和中餐的“团队合作式”类似,就是把做好的食物都放在餐桌上供大家选用,而不是像餐馆那样的“单打独斗式”。每个食物碗盘里有公用匙或叉,客人各取一点放自己盘子里。记住不要用自己的叉匙去公用的碗盘里取食物。

餐桌上有公用的冷水瓶、盐瓶、胡椒瓶、黄油盘等等。如果有人需要的东西正好在你面前,要主动递过去,但不要站起来伸长手递东西,如果够不着,可以请旁边的人传过去。同样,如果自己需要的东西不在面前,也不要站起来去拿,而是请邻座递过来。

餐桌上的话题:参见“第3章第3节 社交互动及各式聚会”。

家宴为“团队合作式”

餐后时段

和餐前时段一样,这也是一个互动交流的时间。除了餐后咖啡,喜欢酒的人可以继续喝,而热爱酒的主人或许会拿出自己珍藏的白兰地、威士忌、波特酒等餐后酒。

如果小型家宴的主人没有雇人帮忙而是自己亲力亲为,那么客人在餐后最好帮忙清理餐桌,将剩下的食物和用过的碗盘刀叉拿到厨房。双手各拿一个碗盘为好,注意不要像餐馆侍者那样把用过的脏碗盘重叠在一起,把本来干净的碗盘底部弄脏,这样主人在将碗盘放洗碗机时反而会弄得一手污渍。

收拾的过程中小心不要把汤汁或水滴在地上,不仅走来走去会把污迹带到别处,弄脏地板和地毯,还会因为地滑危险。

致谢

家宴次日寄一张感谢卡感谢主人的款待。虽然一些感谢卡上已印有一两句感谢语,但最好是自己写一段出自内心的感谢词,而不是只在感谢卡台头上写上主人的名字,结尾签上自己的名字,显得轻慢。随便一点的也可以发一个简短的电子邮件表示感谢。

你知道吗

·在餐前或餐后时段的互动交流时,如果需要将手里的饮料放在桌子上或是茶几上,最好找一个小茶垫(coaster)垫在下面,这样冷饮杯子的冷凝水渍不会直接滴在桌面上,茶和咖啡等热饮也不会烫坏桌面。也许主人家的桌子或茶几价值不菲,甚至是一件古董,不要留下抹不掉的印迹而让主人后悔邀请了你。

小茶垫

·容易掉渣掉屑的食物如薯片、蛋糕之类,吃的时候最好用一个小盘子随时接着掉下来的碎屑。对主人来说,洗盘子比清理地板轻松多了,更何况碎屑掉在地上还会被走来走去的人踩得到处都是,让有地毯的地方很难清理。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遵循“只进不出”的原则,不要吐西瓜籽、橘子籽、葡萄籽、葡萄皮等等。

如果主人准备了西瓜、葡萄之类的水果,通常会是无籽西瓜、无籽葡萄,以及把籽和内皮都去掉的西柚等。偶尔吃到一两块有籽的水果,应尽量把籽咽下去,而不要吐出来。如果不能忍受籽,可以先问问主人是有籽还是无籽水果,有籽的可以不吃。

·葡萄配奶酪是饭后常见的点心。如果上来的是成串的葡萄,不要一颗颗地拿,而是要先掰下一小串自己拿着,再一颗颗的吃。有时细心的主人会在葡萄边上放一把小剪刀方便客人剪下一小串。

葡萄配奶酪

·用主人家的卫生间时尽量保持干净整洁,使用洗手池时不要把水溅得四处都是,尤其是不要溅到地上,以免地面湿滑。

男士小便时最好运用女士的方式,就是坐着小便,避免站着小便时溅到马桶四周的地板上,让主人烦心。

食用香蕉的潜在麻烦

实验室的博士后K先生每天自带午餐--三明治加一份水果,香蕉是他带得最多的水果。每次看到他一边将香蕉剥开掰成小段送入口中,一边用同一只手翻书、接电话,我脑子里就会出现千万个细菌流窜到他嘴里的可怕景象,同时在斗争要不要纠正他这个糟糕透顶的卫生习惯。

直到有一天,读到一则BBC新闻报道,说的是中国出台了新的规定,禁止直播网站出现“带着挑逗性吃香蕉”的画面,因为“涉嫌危害社会公德”,我这才意识到K先生把香蕉先掰成小段再吃的深度理念。

其实大家都觉得躺着中枪的香蕉太无辜。本来是一个健康水果,却被心里阴暗的人恶意暗示,以至正常人想吃的时候还得遮遮掩掩。

为了避免好色者猥琐的眼神、粗俗的窃笑、甚至是邪恶的性骚扰,人们纷纷出谋划策,献上自己钻研出来的“公共场合香蕉食用法则”:有人把剥了皮的香蕉横过来一口一口咬;有人自带小勺,把香蕉一点点挖出来再吃;还有人干脆采取鸵鸟政策,低头一顿猛咬,当别人没看见;最高大上的是一位推特用户的花式操作,先将剥皮的香蕉掰下一小段藏在手心里,一边惶恐四处观察,一边巫师作法般将手心里的香蕉一阵乱摇,然后深吸一口气,趁人不备光速将香蕉塞入口中;也有人不以为然说,至于这么紧张嘛,只要小口咬,快速咽,重要的是咬的时候不要与任何人有眼神交流就可以了;比较生猛的人则扬言,如果有人不怀好意地盯着我吃香蕉,我会恶狠狠地咬下一口,再直接给他一个眼神威胁。

如果你想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参考以上法则,选择自己心仪的做法。如果在酒店早餐时吃香蕉,可以采取刀叉并用的方式:先用一把锋利的刀把香蕉的两头切掉,再从当中横切一刀,然后把皮掀到一旁,再以吃西餐的方式边切边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