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公务招待

b.公务招待

Business Dining

参加合作方的答谢晚餐,主人盛情安排在一家当地闻名的餐馆,并点了当季最热门的大闸蟹。有几位客人第一次在餐桌上见带壳的螃蟹,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尽管餐馆有专用的工具来对付螃蟹,服务生还特地过来演示了怎样操作钳子和叉,身着正装的客人还是有些担心汁水飞溅弄脏自己昂贵的西服。主菜上来的时候,一位女士惊叫起来,原来是天降一只小虫在她的饮料中自得其乐游荡,合作方接待人员马上叫来服务生一通斥责,又对着随之而来的餐馆经理不依不饶地抱怨,其他人也只好停下来观察事态的发展,等到问题解决,大家的菜也都差不多凉了,这顿饭让东道主和客人都有些尴尬。

其实正式的公务招待不宜选择一些吃起来麻烦的食物,而惊叫女士应对类似场景最好是不动声色招来服务生,小声告诉他饮料或食物里出现了不该有的东西,让换一份。如果其他客人问有什么问题,不用实话实说,只要含糊地说东西有点问题即可,以免倒了其他人的胃口。

那么公务招待时具体有哪些要注意的细节呢?

着装

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得体的着装都是尊重对方的表现,正式的晚餐以职场正装类着装为好,如果是在略微宽松的环境,职场休闲则是不会出错的选择。

入座

入座时记住餐盘左边是餐巾、面包盘,右边是酒水饮料杯,以免错拿邻座的餐具。如果邻座错拿了你的餐具,只需小声招来服务生添加,而不是直接说出来让邻座尴尬。

不要把车钥匙、手机等个人物品放在桌上。女士的随身小包可以放在椅子上,靠近靠背,大包则放在自己脚边的地上。如果觉得放地上不干净,可以带一个专门用于挂包的挂钩,将包挂在餐桌边。

可放在餐桌边的挂包小挂钩

把手机调到静音,避免频繁地掏出手机查看,不然会显得别的人和事比你现在一起吃饭的人和事更重要。如果控制不住自己每五秒钟看一下手机的习惯,最好把手机放在不容易拿到的地方。

点菜

好的主人事先会征求主客意见,喜欢什么风格的菜:中餐(辣还是不辣)、法国菜、意大利菜、印度菜、墨西哥菜等,不然也许主人定了清淡的粤菜馆或法国菜馆,而客人却喜欢浓烈的川菜或是印度菜。同时问清楚客人有没有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并提前与餐馆沟通,确认餐馆可以避免过敏或不耐受成分出现在菜品中。

确定点菜方式是西式的“单打独斗式”还是中式的“团队合作式”,也就是单独点还是一起点。当今,一些西餐馆为了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的需要,也会在点菜时问客人是单独点还是一起点。

如果是西式的单独点菜,主人点菜时菜的道数应该尽量和客人保持一致以示尊重,比如客人点了甜品,即使主人在节食,也最好点一份,不然会让客人单独吃一道菜而感到不太自在。

如是中式点法,先询问大家有没有不喜欢的食物或烹饪方式,点菜时尽量避免。

在西餐馆,因为“只进不出”的餐桌礼仪,不方便吐出嘴里的东西,因此菜品中通常没有带刺的全鱼、带骨头的鸡鸭、带皮的番茄等等,而在中餐馆,整条的清蒸鱼、带骨头的白斩鸡、整只乳鸽、糖醋排骨等等都是常见的菜品,公务招待时最好避免这一类让人吃起来为难的食物,点菜时可以换成鱼片、炒鸡丁等等。

对于带壳的大虾、龙虾、螃蟹一类的食物,也是不点为好,因为吃起来容易硬壳汁水飞溅,隐患无穷。

同理,西餐中的有着大片生菜叶子的沙拉、浇了番茄汁的意面等,吃的时候都不容易把控,不小心就四处飞溅,属于尴尬食物。

带壳大虾

有大片生菜叶子的蔬菜沙拉

茄汁意面

美国一些餐馆的午餐常以汉堡、三明治作为主菜,这类快餐类食物用手直接拿着吃不够雅观,而用刀叉又显得装腔,有可能的话尽量避免这类食物。

日本餐馆的寿司也可以列在“尴尬食物清单”上。因为吃寿司时,如果一整个塞进嘴里,会满口鼓鼓囊囊显得吃相难看,而不管是想用刀叉切开来吃还是咬半个,都会破坏完整的一块寿司而出现“一盘散米”的局面难以收拾。

汉堡

寿司

还有碧绿的芦笋、西兰花之类,很容易顽固又张扬地嵌在牙缝里,气味强烈的大 蒜、洋葱、韭菜等等也不太友好。这类影响视觉和嗅觉的食物能避免最好。

点酒

有英国同事曾吐槽说,每次去精致的餐馆总是会暗暗担心餐馆酒单会让自己破产。的确,西方大多数高端餐馆的菜单通常没有价格离谱的菜,可是酒单的价格却会让人魂飞魄散。

点酒

如果你是主人,对葡萄酒不是十分在行,又不想点一瓶超出预算的酒,那么可以请服务生或侍酒师推荐,只要说你正在考虑酒单上具体的一两种酒是否合适,一般服务生或侍酒师就心领神会你的价格范围,他会根据你点的菜推荐一两款酒,并将价格控制在这个范围内。

除了简餐可以点啤酒,稍上档次的正餐是不喝啤酒的,也不喝烈性酒,而是以红葡萄酒或白葡萄酒为主(参见“第2章附2a 酒和酒杯”)。

进餐

如果点菜用的是中式(团队合作式),进餐时最好要求餐馆给大家分餐,或是给每一道菜加一副公筷或公勺,因为很多消化道传染病通过共用不洁餐具而传染,而传统的进食方式让每个人用带着唾液的筷子在公共菜盘里来回穿梭,容易吃下被别人唾液污染的菜,极不卫生。

一些高端的饭店和餐馆会在每个人的面前摆放两双筷子,通常用不同颜色或不同花纹方便区分,其中一双是公筷,用来把食物夹到自己的碗盘里,另一双再把自己碗盘里的食物送入口中。这时要“公私分明”,记住不要混用两双筷子。

加一双公筷

我们中国人都有热情好客的传统,主人常常会不停地给客人夹菜,有时候因为客人离得远,还要站起来伸长手臂远距离投递,这个习惯不适合西餐,因为一旦入座,再起身离开椅子是不礼貌的,因此尽量不要在进餐过程中站起来。更何况客人不一定喜欢吃某个菜,主人夹的菜,不吃又觉得不礼貌,让人左右为难。

如果自己需要的东西不在面前,可以请旁边的人传一下,不要站起来伸长手臂去够。

饭桌上敬酒、劝酒是中餐的高光时刻,但西餐中没有劝酒的习惯。作为主人,倒酒时如果客人表示不要,那就不要再劝。主人自己也要尽量少喝,尤其是酒喝多了容易话多的人。基于饭桌上不离开座位的习俗,也不宜走来走去敬酒。

和邻座交谈时,要放下刀叉停止进食。如果对方在说话时需要你做出反应,而你口里有食物,这时可以略点一下头表示你在听,同时尽快咽下口里东西,再张嘴说话,而不是口中有食物时就开口说话。

你知道吗

·主人应该比预定时间略早一点到,而客人则最好稍晚几分钟,否则客人先到会觉得主人不够重视。

·欧洲仍然盛行绅士风,在餐馆男士为女士拉椅子是礼貌的表现,而美国人则认为职场上男女平等,大家都习惯自己拉自己的椅子,个别女权主义者反而会因为男士为她拉了椅子而感觉受到冒犯。

·如果进餐过程中有非接不可的电话,最好是告诉来电者现在不方便,会晚一点打回去,不要花太长时间通话而冷落饭桌上的人。这个规则也适合其他社交场合。

·公务招待的场合不建议吃完打包。为了避免浪费,点菜时不宜点太多。

·结束之后,主人通常会发邮件感谢客人的光临,记住给每个客人分开发,而不是群发,而客人也最好在24小时内给主人发电子邮件表示感谢。

头盘还是主菜的困惑

刚到美国时很迷惑,在餐馆点菜时找了半天没看见菜单上有主菜,后来才意识到,在美国主菜用entrée来表达,而不是英式的main course。

英国以及一些英联邦国家,餐馆正餐菜单的顺序一般是:开胃菜(appetizer)、头盘/前菜(entrée/starter)、主菜(main course)、甜品(dessert)。

菜单上的开胃菜通常是一小份冷食,头盘是在开胃菜和主菜之间的一道菜,一般是沙拉或汤。不过普通餐馆的开胃菜和头盘不会仔细分开,所以appetizer、starter、entrée也都混用,就是主菜之前的前菜。

可是在美国,菜单上的appetizers是头盘,而主菜被称为entrée。

旧世界(Old World-欧洲)的人常常会认为新世界(New World-北美)的人乱用词汇/术语,其实美国人用entrée而不是main course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entrée最早出现在法语中,用于音乐剧和歌剧中表示开场,后来被用在菜单中表示头盘。早期上流社会传统的晚餐很丰富,有开胃菜、头盘、主菜、烤肉、终菜等五六道菜,然后才是甜点。不过普通人家不可能这么隆重,只是一些蛋、奶制品和蔬菜,最多是周日晚上加份鸡或是炖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产阶级的产生,上流社会的奢华不再是主流,人们觉得晚餐没有必要这么铺张,头盘中如果有鱼或肉,完全可以做主菜了,entrée在美国就渐渐地变成了主菜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