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目标任务
1.办学规模
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万人左右,其中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200人。
2.学科与专业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突出区域性、应用型,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做优做强人文学科、管理学、社会学科、工学,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物医药学科群、动漫与文化创意学科群、智慧制造与城市建设学科群、城乡教育学科群,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积极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做强专业硕士、做优卓越本科人才培养。到2020年,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类别)达到8~10个,二级学科(领域)达到20个左右;招生专业数稳定在55~60个;新增省级及以上专业建设项目(重点、特色、品牌、专业综合改革等)12个左右,省级及以上“卓越计划”试点项目达到14个。
3.师资队伍
调整教师结构,加大引进地区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到2020年,专任教师规模保持在1200人以上,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6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40%。
4.人才培养
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以系列“卓越计划”为基础,大力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大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专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到2020年,省级及以上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达到20个;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左右;获批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0项左右;学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5.科技服务
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方式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推进科研平台和科研队伍建设,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到2020年,科研经费达到1.2亿元;新增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0项;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3~6个,省厅级平台1~2个;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4支;实现获准的临床批件、新药证书数量较“十二五”时期增长50%。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5个,横向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累计达到600个,非学历教育培训累计经费达到1.5亿元。
6.对外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成都友好城市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对外合作办学水平,通过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方式,搭建教师和学生个人发展交流的平台。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鼓励教师赴海外学习和开展合作研究,加快教育国际化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