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15.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根据成都产业发展需求,逐步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机制,推进学科群建设,凝练四大学科群特色,制定建设目标任务,切实加强过程督促和考核。筹建医美(康养)学院,社区发展学院等;主动融入成都国家农业科技中心建设,制定学校推进成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拓展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合作。

16.深化创新创造。强化与知名企业特别是落地成都企业的深度合作,建设多个产业发展咨询机构、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探索与行业企业、产业集聚区共建共管二级学院,订单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20个创新团队,深入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建设2个有鲜明特色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筹建创业引导基金,建立院士(学部委员)工作站1个、开发精品创业课程12门,争取成为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成立成都市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和新经济创意课程研发中心,办好创意经济辅修专业,围绕成都新经济发展中最紧缺的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咨询服务;举办高水平创业大赛、创新创业高端国际论坛,建设高水平创业服务机制,打造系列有重影响力的创业活动。

17.建设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搭建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组织机构,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以新机制推动学院发展。全力做好办学条件改善工作。做好东盟留学生招生工作,确保首期招收留学生200人;提升艺术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拟订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拟定学院管理运行相关制度。与城投集团联合开展学院起步区建设改造,确保9月如期开学;启动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新园区建设。

18.推进天府文化研究院建设。出版《天府文化研究》卷二、卷三、卷四;面向省内外发布10个以上天府文化相关课题,举办2次高水平天府文化研究国际性学术会议。组织开展天府文化研究、传播的各级各类人才、人员培训。协助开展有关天府文化的课题论证、决策咨询、大型创意策划、重要读物撰写等工作;推进天府文化进社区,传播天府文化,讲好成都故事。

19.建设新华三IT学院。于3月底正式挂牌成立新华三IT学院;加强与城投集团的沟通,订立新华三IT学院办学合作协议;推动新华三IT大楼建设,做好招生宣传,建好“精英班”,培养IT产业人才。

20.推进精准扶贫。创新工作机制,动员全校力量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按省、市要求,扎实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协助对口扶贫县对中小学乡村教师、“一村一幼”辅导员开展轮训;向对口扶贫县派出帮扶干部,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开展支教支医支农等志愿服务;发挥科研优势,为贫困地区提供科技创业、决策咨询等服务。发挥附属医院优势,通过增派帮扶力量、开展远程诊疗、建设特色专科等方式,提升对口扶贫县医疗卫生水平;开展巡回医疗与义诊,开展管理干部、医疗骨干培养培训工程,协助轮训乡村医生。做好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验收工作。

21.加强培训和社会服务。加强智库建设,积极参与决策咨询。推进与龙泉驿区合作建设环高校经济圈。开发新增8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大力拓展社会培训项目,实现全年培训经费收入4000万元以上;探索面向市民开展技能培训,建设示范性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加强成都文献中心建设;推动“成都市全民健身基地”建设;深化社区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