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科学研究

五、科学研究

【概述】2018年科研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结合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围绕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初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和各学院、部门的支持下,科研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再接再厉,持续发力,积极努力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及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

【加强学习完善制度,继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及时传达并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要会议及讲话精神,加强党支部建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将其和部门工作及规划战略等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结合国家、省市最新政策精神和学校实际,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学术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重新修订了《成都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成都大学校资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成都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成都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成都大学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办法》。

【科研项目与经费】全年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纵向项目728项,立项353项。其中国家级36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1项(重点1项属首次取得、面上4项、外校转入1项,立项总经费首次超过1000万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6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41项,其中2019年第一批项目获得立项32项(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较2018年增长了40%左右;省部级社科基金18项;其余厅局级210项。全年到账纯科研经费8132万元;培训经费3207.47万元,2018年大口径经费11339.47万元。

【获奖情况】2018年共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6项(含一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项。培育两项国家奖的申报,一个为“重组人脑利钠肽研制与产业化”拟申报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个为“苦荞麦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拟申报2020年国家奖。另外,组织383项成果申报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经评审推荐30项至省社科联。

【科研平台】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获批四川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获批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加强现有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普及基地、老年健康普及基地在2018年省社科普及基地评估中分获优秀、良好等级。另外,依托我校现有省级平台“四川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成都市外专局共同申报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正在推进过程中;依托我校省级平台“肉类加工重点实验室”正在积极申报农业部国家牛肉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积极组织我校“天府文化研究基地”申报省哲学社会科研重点研究基地,“反家庭暴力科普基地”申报省社科普及基地,“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申报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申报药物制剂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论文、专著及专利情况】全年授权专利276项(其中外观21项、实用新型221项,发明专利34项),软件著作权103项;发表著作108部,论文共1382篇,其中SCI 293篇、SSCI 1篇、CSSCI 93篇、EI 27篇、中文核心181篇。

【学术活动情况】为庆祝40周年校庆,更加浓厚学校学术氛围,科研处组织举办多场高端学术讲座,邀请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开展学术讲座,并聘其为我校荣誉教授;1名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德国最高科学奖莱布尼茨奖获得者Lutz Ackermann教授做主题讲座,还有我校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樊代明院士做主题讲座,每场讲座受听观众约400人左右,讲座效果都非常好。另外,根据学校安排,校庆期间牵头组织,其他相关部门配合,成立了成都大学高水平建设发展咨询委员会,由我校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樊代明院士任咨询委员会主任,邀请国内外诺奖专家、院士、高校校长书记等19名担任咨询委员会委员,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与地方政府联动持续推动成果转化】学校积极引入地方政府资源,先后跟龙泉驿区、成华区、大邑县、新津县等区市县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学校科技成果与地方产业发展提供精准的对接服务。与龙泉驿区开展深入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成果孵化基地——“成龙谷”科技孵化器已投入运行,进驻团队(企业)72家,其中完成本地注册11家,举办创新创业、成果推介交流活动42场。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校地协同,多次开展产业合作对接、校企互动融合、创新创业协同等活动。

【与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合作】持续推动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动合作,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绿地集团、四川长虹电子控股有限公司、四川能投新城投资有限公司等多个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各自优势,提升学校服务地方能力。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依托开展精准扶贫】学校以成果转化为依托,结合当地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在人才培养、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方面向九寨沟县提供多层次、多维度、有针对性的帮扶,全面推进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并派遣专家团队根据当地需求,在经济作物和中药材种植、旅游规划、食品加工等方面进行调研,因地制宜地解决当地的具体问题。

2018年科研平台一览表

续表

2018年校地合作情况一览表

续表

统稿人:蔡业新

审稿人:张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