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始终与地质学的发展直接相关,同时与油气勘探实践紧密相随。1859年埃·德雷克先生(Edwin Drake)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首钻的油井,是近代油气勘探(或工业)的开始。在其后的最初年代,油气钻探只是选择在天然的油气苗或先期成功井附近,没有油气地质学理论的指导。
19世纪中叶,加拿大的亨特(T.S.Hunt,1861)、美国的怀特(I.C.White,1885)等先后提出了石油储集的“背斜学说”,使油气探井选择开始有了地质理论的指导,是近代石油地质学的开始,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20世纪初,1917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的成立和AAPG简报的出版,为石油地质学的诞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而且至今仍是最大、最广泛、最活跃的专业学科的学术团体。埃蒙斯(Emmons,1921)的《石油地质学》专著,是标志着石油地质学科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里程碑。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几部有重要影响的石油地质学论著相继问世,包括前苏联古勃金(И.М.Губкин,1937)院士的《石油论》,布罗德(И.О.Брол)的《石油与天然气矿藏》以及加拿大地质学家格索(W.C.Gussow,1954)和前苏联学者拉宾(И.Либин,1959)对“差异聚集”原理的论述。1953年美国学者莱复生(A.I.Levorsen)的《石油地质学》问世,这是一部总结性的、集石油地质学各领域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走向系统化。
20世纪初60年代,欧、美一批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家,从干酪根天然热降解和热模拟实验两个途径获得相同的结果,使有机晚期生油说发展为具有独立证据的石油成因理论,为定量计算生油潜量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开展沉积埋藏史、热(成熟)史、生烃史、流体压力史、排烃史的研究,进而发展为盆地规模的成藏过程的数值模拟——盆地模拟。在这一进程中,蒂索和威尔特(B.P.Tissot & D.H.Welte,1978,1982)合著的《石油形成和分布》、亨特(J.D.Hunt,1979)著的《石油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可以说是油气地质由定性向定量化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卓越著作。
1980年出版的AAPG地质研究第十号专辑和1987年出版的《沉积盆地中的烃类运移》论文集,标志着“油气运移”已成为当时油气地质研究的焦点,也是油气资源定量评价和预测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沉积盆地数值模拟成为当代油气地质学领域中发展迅速的又一个活跃的前沿热点,它是新地学思维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能以某种逼真度定量地再现含油气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全部动力学过程以及与之伴随的成烃、排烃和运聚过程,并模拟这些过程的时间配置关系和瞬态变化,从而把油气地质学从静态的单因素的定性描述,提升到动态的、整体化的定量模拟。它为含油气盆地早期评价提供了有效途径。借助于地震剖面资料,可早期预测生烃时间、生烃门限、生烃潜力,模拟烃类运聚过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钻探过的远景区、地表条件艰难地区或边远地区,可以应用卫星遥感信息或机载雷达进行油藏类型和资源量的先期预测。鉴于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在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方面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国际石油界和跨国公司都竞相将其列入优先发展的战略性研究领域。
1990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莱尔歇(Ian Lerche)和他的合作者们率先推出了专著《用定量方法进行盆地分析》。油气盆地研究的核心问题都与油气运聚的定量化有关。1991年由马贡和道(L.B.Magoon & W.G.Dow,1991)主编的AAPG62号专集“含油气系统——从烃源到圈闭”出版,标志着“含油气系统”概念形成,它同样也是油气地质定量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孟尔盛著《石油地质学》;1959年梁布兴和潘钟祥主编《石油地质学原理》;其后北京石油学院和西北大学也编著和出版了相应教材,为我国培养一大批优秀油气地质专业人才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我国石油地质学理论高速发展时期,西北大学石油地质教研室主编的《石油地质学》1979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张万选、张厚福教授及其同事,先后于1981年、1989年和1999年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三个版本的《石油地质学》;1983年王尚文教授主编的《中国石油地质学》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潘钟祥教授主编的《石油地质学》于1986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陈荣书主编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于1994年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教材和著作反映了国内外油气地质研究的阶段性进展,适应了我国油气工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石油地质学中,一般只是将天然气当作是生油过程中的伴生物,但随着天然气勘探的深入,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工业性气藏。天然气的成因具有多样性,既有有机的油型伴生气、石油裂解气、生物成因气和煤成气,还有无机成因气。其运移聚集和保存条件也与油藏有差别。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主张将天然气地质学这一门新学科从石油地质学中独立出来(维索茨基,198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也出版了多部与天然气地质学有关的著作,其中,有陈荣书(1986,1989)、包茨(1988)和戴金星(1989)等,这些著作的出版发行无疑对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