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油气聚集带的控制因素及各因素所起作用不同,会产生复杂的组合类型和具体型式。下面仅对常见的主要油气聚集带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介绍。
(一)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所谓背斜型油气聚集带,系指该油气田带(群)在构造上为一背斜带(群),其中油气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背斜构造所控制。这一类型油气聚集带,根据背斜构造的特征,进一步可分为:强烈-中等褶皱的背斜带、长垣和平缓背斜带以及穹窿背斜群。
1.强烈-中等褶皱的背斜油气聚集带
这种油气聚集带主要分布在地壳中不同时代褶皱带的山前带、山间盆地和地台边缘坳陷区等活动性较大的地带。该类背斜带的褶皱较强,背斜闭合度大,背斜带延伸长度大。以波斯湾扎格罗斯山前带为例,它由一系列强烈到中等褶皱的背斜带组成,每个背斜带可长达数百公里;该带向波斯湾一侧为生油深拗陷,储集层厚度大,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因此,这种背斜带常拥有巨大的油气储量。如伊朗可采储量达十亿吨以上的阿贾加里、加奇萨兰、马伦等特大油气田和几十个大油气田,伊拉克的基尔库克、巴伊哈桑、阿因扎列、布特马赫、卡伊阿拉、扎布尔等特大和大油气田,都位于这种背斜带(图8-20)中。
图8-20 波斯湾盆地构造及油气田分布图(转引自潘钟祥,1986)
2.长垣、平缓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长垣”这一构造术语是前苏联石油地质学家在研究乌拉尔-伏尔加含油气盆地过程中提出来的。所谓长垣,系指巨大而狭长的不对称背斜构造带。根据乌拉尔-伏尔加盆地的资料,长可达40~360km,宽约5~20km;闭合度为40~200km;缓翼倾角平均为0°30′~1°,不超过6°,陡翼倾角为3°~20°,最大可达60°,陡翼大多向着邻近的坳陷,呈带状分布的一系列背斜组成背斜带,称为平缓背斜带。平缓背斜两翼倾角常小于1°,有时可达2°~5°。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为一巨型平缓背斜带,其中有7个构造高点,分别形成了7个含油构造(图4-11)。大庆长垣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生油区内,有稳定的三角洲砂岩体发育,生、储、盖组合良好,含油总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油气聚集带。
此外,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长垣、西西伯利亚的下普尔、尤比列依等长垣,都是拥有巨大油气储量的长垣油气聚集带的典型代表。
3.穹窿背斜型油气田群
穹窿背斜群是构造运动不强烈的含油气盆地中较重要的油气聚集带类型之一。该类穹窿背斜大多是在大型基底隆起的背景上形成,局部背斜没有一定的方向性。如前苏联罗马什金特大油田属于这一类型。
最后,应指出,并不是背斜带(群)中的所有背斜构造必定含油。由于各种原因而未含油的背斜,称空(或干)背斜构造。
(二)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依断裂的性质和特点,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断块(断层)型、同生正断层-逆牵引背斜型、同生逆断层-挤压背斜型和逆冲断裂型。
1.断块型油气聚集带
断块型油气聚集带包括与正断层有关的、与逆断层有关的和与扭断层有关的断块型油气聚集带,其共同点是断层全部或部分封闭了该类油气聚集带中的断块。
2.同生正断层-逆牵引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在同沉积正断层控制下,沿断裂走向上在其下降盘常发育一系列逆牵引背斜(又叫滚动背斜),逆牵引背斜的成因主要与尚未完全固结的下降盘地层在断裂发育过程中在自重作用下的“回顾”或和铲形断层在深部顺层滑动有关。
该类油气聚集带一般均能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如我国东部的渤海湾等盆地、墨西哥湾、尼日尔三角洲(图8-21)。其油气聚集的有利因素主要有:①其下倾方向即为油源区,能提供丰富的油气源;②下降盘沙层数增多、厚度增大;③圈闭形成时间早,滚动背斜在沉积期间即开始发育;④断层可作为油气通道使深部的油向上运移,也可起封闭作用。
图8-21 尼日尔三角洲生长断层及滚动背斜油田分布图(转引自王燮培,1991)
1—同向断层;2—反向断层;3—油田
3.同生逆断层-挤压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近年来在压性盆地中发现逆断层或逆冲断层也可以同沉积活动,在其上升盘常发育挤压型背斜或鼻状构造,它们也可以成为良好的油气聚集带。如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发育的阿拉尔逆冲断层,其控制着阿拉尔凹陷的南界,上升盘分布着3个背斜型圈闭,其中2个(东、西跃进2号)聚集有油(图8-22)。油源为下降盘的阿拉尔凹陷。
4.逆冲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多位于山前带,由于区域挤压(或重力滑动)造成盆地内地层发生褶皱、冲断。尤其是前陆盆地中发育的褶皱-冲断层带位于生油区内,可在背斜和断层型圈闭内聚集丰富的油气。北美落基山东侧的怀俄明-犹他逆冲断裂带已发现了数十个油气田。落基山东侧的逆冲断层带在构造上十分复杂,大体上是由5~6条自西向东推覆的逆掩断层组成。断层先在西部发生(侏罗纪),向东推移,大致在始新世结束。断层的最大特点是断层面呈犁式,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非常平缓近于顺层面滑动。水平位移惊人,整个逆冲断层带缩短了约110km。石油产自奥陶系至白垩系的不同层位,以三叠系和侏罗系为主要产层(图8-23)。
图8-22 柴达木盆地南部阿拉尔同沉积逆断层带构造简图及跃进2号油田剖面图(据宋廷光等,1993)
20世纪80年代的勘探成果也证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乌断裂带和酒西盆地南部的老君庙逆冲断裂带(图8-24)均为良好的油气聚集带,它们形成了克拉玛依油田和玉门油田这两个中国最早的石油工业基地。
图8-23 美国雷泽瓦油田东西构造剖面图(据Lamb,1980)
图8-24 酒西盆地老君庙逆冲断裂带及油田剖面图(转引自陈荣书,1994)
1—逆冲断层;2—剖面位置;3—井位;4—庙北断层;5—老君庙断层
(三)礁型油气田(藏)带
礁型油气藏带按其形成条件和展布特征,可分为:环礁、马蹄礁、线型(或堤)礁和补丁(或点)礁。其中环礁、马蹄礁和点礁前已作过介绍。现仅以加拿大的瑞姆彼-圣·阿尔伯达线型礁为例(图8-25),简介如下。
图8-25 瑞姆彼-圣·阿尔伯达线状礁带油田分布及剖面图(据Gussow,1951)
该礁带位于阿尔伯达盆地南部,呈北北东向延伸,总长达250km。石油地质储量2.7×108t,可采储量1.23×108t,是阿尔伯达的主要产油气区之一。
该礁带是在库金湖组(中泥盆统)台地上发育起来的,晚泥盆世的弗兰期(D31)为主要成礁期。礁体主要由珊瑚、藻类、层孔虫及苔藓虫等造礁生物组成,由于强烈的白云岩化作用,礁组合内部岩相分带已不明显。该带的产油层有两个:弗兰期的勒杜克组和尼斯库组,但以勒杜克组为主。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是在原生礁格架及粒间孔隙的基础上,加上强烈的白云岩化和溶蚀作用所形成的次生孔隙。孔隙性、渗透性均较好。
多孔的勒杜克礁块周围和上方被埃瑞唐页岩(上泥盆统)所覆盖。上覆较年轻的上泥盆统到白垩系,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形成平缓的背斜构造。因此,该带除以礁型油气藏占优势外,在个别油田(阿奇生)上覆白垩系砂岩层中也形成背斜油气藏。
关于该带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已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覆于礁块之上的埃瑞唐页岩为主要生油层,主要油源区位于该带的西南一侧。在埃瑞唐页岩沉积后,直到石炭纪末,埋藏深度仅有500~600m,其上缺失二叠纪-侏罗纪沉积,直到白垩纪和早第三纪才沉积巨厚的沉积岩层,使埃瑞唐页岩完全成熟。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应是晚白垩世和第三纪。从区域构造运动的角度分析,晚白垩世开始地层倾角才达到1°以上,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初步条件。早第三纪倾斜继续加强,形成了整个油气藏趋向带。该带的油气分布具明显的差异聚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