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构造型油气田

二、构造型油气田

所谓构造型油气田,系指产油气面积上受单一的构造因素所控制,如褶皱和断层。在通常情况下,褶皱常伴生断层,但以褶皱为主称为背斜油气田;有时主要受断层控制,则称断层或断块油气田。

(一)背斜油气田

背斜油气田中控制产油气面积的地质单位,是褶皱变形所形成的背斜构造。背斜的褶皱变形一般可以垂直穿过很厚的沉积岩层,在背斜范围内的储集层只要上方被盖层所覆,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都可形成背斜圈闭。因此,多油气层在垂向上叠合形成巨厚的含油气层组,常常是背斜油气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由于巨厚的含油气组可以补偿含油气面积的不足,可使一些面积不太大的背斜油气田成为大油气田。如果一个背斜油气田,同时兼有巨大的含油气面积和较厚的含油气组,则常形成特大油气田。基于上述原因,背斜型油气田在整个油气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据Halbouty等(1970)所列的266个大油气田的统计资料,背斜油气田为185个,占大油气田总数的70%以上,其中10个特大油田的石油储量相当于世界石油可采储量的45%;10个特大天然气田储量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33.3%。

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背斜构造在垂向上不同深度的构造形态都是一致的,即背斜的高点和褶皱的形态可以随深度而改变。

其次,背斜油气田的含油面积由背斜的闭合面积所控制。一般来说,它是受单一背斜的闭合面积所控制的,但有时相邻若干个在成因上有联系的背斜构造,虽然含油气面积不完全连片,我们也把它当作同一油气田,如布尔干油田、大庆油田。它们实际上是油气聚集带。

背斜油气田的褶皱形态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强烈褶皱,甚至是倒转;也可以是中等以至平缓的褶皱,背斜两翼的倾角仅几度,甚至不到1°。一般来说,褶皱强烈时垂向影响的沉积岩厚度大,具有较高的闭合度,但闭合面积都为中等大小;而比较平缓的背斜构造闭合度一般较小,闭合面积大小悬殊,大者可达数千平方公里,最小的甚至不到1km2。越平缓、面积愈小的褶皱,继承性愈差,穿过沉积岩层的厚度亦小。褶皱形态不同的背斜油气田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在褶皱山系的山前地带,靠近褶皱山系方向褶皱的强度较大,向地台方向褶皱减弱。而大陆内部的地台区,一般褶皱较平缓。从克拉通区向褶皱山系方向褶皱逐步加强。

背斜油气田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可以是碎屑岩,亦可以是碳酸盐岩。碎屑岩储集层以中—细砂岩为主,具有良好的孔隙性、渗透性,横向较为稳定;而碳酸盐岩储集层,可以是孔隙型的粒屑灰岩(如加瓦尔油田、泽勒坦油田等),但大多数是孔隙-裂缝型或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有些油气田既有碳酸盐岩储集层,又有碎屑岩储集层,如伏尔加-乌拉尔含油气盆地中的阿尔兰油田和库列绍夫油田(图8-26)。

背斜油气田中的油气藏类型,通常是以背斜油气藏为主,但亦常见有其他类型的油气藏,如断层、岩性等类型油气藏。有些油气田仅由单一的背斜油气藏所组成,如圣特弗泉油田和乌廉戈依气田。不论哪一种情况,不同层位的含油气面积,在垂向上均以楼房式叠合方式为主。

图8-26 库列绍夫油田构造等高线和油田剖面图(转引自陈荣书,1994)

1—砂岩;2—灰岩;3—泥岩;4—油藏;5—含油边界

(二)断层(断块)油气田

所谓断层(断块)油气田,系指在区域均斜背景上,其上倾方向,或各个方向都由断层所控制所形成的油气田。

这类油气田常见于:①地堑或半地堑型断陷(或裂谷)盆地,如苏伊士、红海、阿曼地堑、莱茵地堑、马格达莱纳盆地以及我国的渤海湾盆地中的断层(断块)油气田;②盆地斜坡带或挠曲带,如墨西哥湾沿岸的断裂挠曲或同生断层带、尼日尔三角洲的同生断层带。

这种油气田中的主断层常常是同生断层,它不仅构成油气田的一侧边界,而且对生油层和储集层、油气圈闭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断层油气田一般以中小型为主,储量达到大油气田级别的寥寥无几,如奥菲西纳(委内瑞拉)油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