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用药特点和基本原则
人们普遍认为母乳最适合婴儿,专家建议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然而,在哺乳期我们可能面临需要药物治疗的情况,有些母亲因为服用药物而停止哺乳,有些母亲担心药物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而拒绝用药。如何在母乳喂养和安全用药之间选择?即使是新手妈妈,肩负新的责任,妈妈的健康仍然很重要。

下文介绍哺乳期用药特点和基本原则,加强哺乳期用药宣传,促进哺乳期用药合理、安全。
1.哺乳期生理特征和用药特点
(1)因乳汁中脂肪含量多,故脂溶性药物更容易向乳汁转运,如地西泮、四环素等。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难以向乳汁转运,如磺胺类药物。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在血中游离度高,则容易转运到乳汁中。
(3)药物的分子量越小,越容易从血浆向乳汁中转运,如乙醇、吗啡等。肝素、胰岛素由于分子量大而无法透过生物膜进入乳汁。
(4)血液pH值为7.35~7.45,乳汁pH值为6.35~7.30。因此弱碱性药物如红霉素、异烟肼等用药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与血浆相同,甚至高于血浆。相反,弱酸性药物如青霉素等,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常低于血浆中浓度。
(5)给药途径不同,母体血浆中药物浓度到达峰值的时间不同。药物在乳汁中的达峰时间一般比在血浆中的达峰时间晚30~120 min。乳汁中药物消除随时间延长而减少,消除速度慢于血浆中药物消除的速度。
(6)母体自身因素如肝、肾功能不全,影响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引起药物蓄积,转运到乳汁的药量也相对增多。
2.哺乳期用药权衡因素
基本上各种药物都可以通过乳汁转运到婴儿体内,但并非所有药物都会以具有临床意义的量排泄到乳汁中,只有少数药物在乳汁中的含量较大。权衡母乳喂养的风险和益处需要从多方面因素考虑,包括母亲服用药物的安全性考量、药物对产奶量的潜在影响、婴儿的年龄和成熟度、母乳喂养婴儿的口服吸收程度等。
(1)目前哺乳期安全用药风险L分级是主流评价哺乳和药物的基准之一,由著名儿科学教授Thomas W.Hale通过总结已有临床数据的药物提出的,他将哺乳期安全用药分为L1~L5级,详见表2-1。
表2-1 哺乳期安全用药风险L分级

哺乳期部分常见的相对安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抗酸剂(铝、镁)、青霉素类、部分头孢菌素类、避孕药(仅含孕激素的炔诺酮)、泼尼松、胰岛素、利多卡因、氯雷他定、美托洛尔、咪康唑、克霉唑、达肝素、依诺肝素,以及破伤风类毒素、减量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和流感疫苗等灭活疫苗等。
(2)有些药物会影响乳汁分泌,哺乳期要避免使用,包括雌激素、麦角胺、左旋多巴、溴隐亭等。乙醇也能通过减少催产素的释放而引起泌乳减少。
(3)婴儿的年龄和成熟度是影响母乳喂养风险和益处的因素之一,婴儿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消除不同于成年人,出生后的时间越短,我们越要关注乳汁中的药物情况。例如,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肝、肾功能不完善,很难排泄咖啡因、氨茶碱等药物,但对于1岁的健康婴儿而言,乳汁中的此类药物能够排泄且不易引起蓄积。
(4)母乳喂养婴儿的口服吸收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不要婴儿啼哭就哺乳,而是首先排除非饥饿原因;哺乳时培养婴儿充分吸尽乳汁,避免乳汁淤积;随着婴儿月龄增加,逐渐延长哺乳间隔时间,降低药物经由哺乳传递给婴儿的可能。
3.哺乳期用药基本原则
(1)必须有明确的用药指征,权衡利弊后方可用药。
(2)选择L分级安全性高的药物,如L1和L2级药物。
(3)请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处方药或非处方药。
(4)适时哺乳,防止蓄积。如需用药,选择快速被身体清除的短效药物,并在哺乳后立即服用最低剂量,增加与下一次哺乳的间隔。
(5)观察婴儿的反应,包括食欲不振、腹泻、嗜睡、过度哭泣、呕吐或皮疹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请暂停哺乳并立即就医。
(6)如果母亲必须使用某种药物进行治疗,而此种药物对婴儿会带来危害时,应考虑暂时采用人工喂养。
(崔 舟 李亮霞 杜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