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奶,不能相信偏方,应科学对待

八、催奶,不能相信偏方,应科学对待

很多哺乳期妈妈来医院咨询:“奶不够吃,可以吃某某推荐的偏方吗?”宝宝出生后,全家人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妈妈的奶够不够,宝宝吃得饱不饱……对于偏方(特别是含有药物或不明食物的)不能盲从,催奶需要科学对待才能成功。

有一些对身体无害的食物类偏方是可以适量吃的,如通草炖鲫鱼汤、花生米炖猪蹄等。但是我们应该警惕不靠谱的偏方,其不仅催奶无效,还会影响母婴的身体健康。下文主要给大家介绍如何科学增加奶量,喂饱宝宝。

1.哺乳注意事项

(1)早哺乳,早治疗:一般产后当天即可开始哺乳,宝宝的吮吸,能给予乳腺足够的刺激,对于促进母乳分泌非常关键。实验证明,宝宝吸吮乳头可以促进妈妈的垂体较多地分泌催乳素,从而增加乳汁的分泌。因此想要奶量增加,就得多喂奶,或者在喂奶中间定时用吸乳器增加乳房排空次数。不可等到涨奶了再去喂奶,涨奶就是在告诉大脑:“奶水太多了,不需要了。”这样奶量会越涨越少。一般来说1周内可看出乳汁是否充足,产后半个月内中药治疗效果较好,若生产2个月后才进行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

(2)注意恶露情况:如果恶露过多或不止,会耗伤气血,影响乳汁的生成,需要同时治疗。

(3)保证营养和休息及愉快的心情:乳汁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这些蛋白质大部分都需要从食物中摄取,因此保证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对提高奶水的质和量都非常重要,哺乳期妈妈平时需要多吃富含蛋白质、钙质及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虾、瘦肉、蛋、奶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同时争取多休息,足够的睡眠和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对泌乳也很有帮助。

img

追奶应避免以下误区。

①误区一:喝油腻的肉汤。不仅容易堵奶,而且会让哺乳期妈妈囤积很多脂肪!建议哺乳期妈妈可以在分娩后选择清淡、少油、少盐的汤,或者用勺子撇去汤上白色脂肪再喝,在补充水分的同时,也不会摄入太多脂肪。

②误区二:只喝汤,不吃肉。汤里的主要成分还是大量的脂肪,真正有用的蛋白质在肉里,因此补充蛋白质不能只喝汤,还要适当吃肉。

③误区三:喝汤了不用喝水。乳汁中接近90%都是水分,汤里面的水分是远远不够的。

(4)喂奶姿势和宝宝吸奶姿势要正确:选择一个舒服的哺乳姿势,能让哺乳期妈妈更放松,有助于提高母乳喂养的信心,推荐3种常用哺乳姿势:①摇篮式(适用于顺产的足月宝宝);②侧卧式(适用于坐着不舒服、身体较弱的哺乳期妈妈);③橄榄球式(适合双胞胎妈妈同时给两个宝宝喂奶,同时适合刚行剖宫产术后产妇)。

宝宝的吸奶姿势也很重要,如果吃奶时仅含乳头,不仅会使妈妈的乳头受伤,而且不能有效刺激身体泌乳,正确的吸吮方式应该是让乳头接触宝宝口唇,诱发觅食反射,当宝宝张大嘴时,迅速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送进宝宝口中含住,此时宝宝的小嘴巴呈鱼嘴状:下嘴唇外翻,下巴贴乳房,嘴巴含住妈妈的乳头及大部分乳晕。这种方式,宝宝在吸吮时才能充分挤压乳晕下的乳窦区,有效刺激乳头内的神经末梢,促进泌乳反射。另外哺乳时需注意乳房不要堵住宝宝的口鼻。

img
img

2.哺乳期乳汁少应如何治疗?

产妇乳汁过少在中医中称为“产后缺乳”。中医理论中,乳汁为气血化生,受阴阳调节,病因病理较为复杂,根据乳汁的清稀或浓稠、乳房有无胀痛,再结合舌脉及其他症状主要可以分为虚证和实证。

(1)虚证。

①气血虚弱型:a.主要临床症状: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乳汁稀薄,乳房柔软无胀满感;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苔薄白,脉细弱。b.方用通乳丹加减:人参、黄芪各12 g,当归10 g,麦冬9g,木通6g,桔梗6g,猪蹄1对。头晕心慌者,可加枸杞子、丹参各10 g,酸枣仁6 g;纳呆腹胀者,加陈皮6g,广木香5 g。c.服用方法:用猪蹄炖汤后,用猪蹄汤煎上述中药,分两次服用。

②阴虚型:a.主要临床症状:乳汁很少,甚至全无,乳房无胀满感,头晕腰酸,烦热口渴,睡眠差,形体消瘦,舌质花裂偏红或光红少苔,脉细弦数。b.方用归芍地黄汤加减:当归、白芍、熟地、山药、酒萸肉、桑葚子、鳖甲、玄参、炒丹皮、茯苓各10 g,麦冬9g,通草6g。心慌失眠者可加酸枣仁6g,柏子仁10 g;脘腹胀痛者,加陈皮6 g,娑罗子9 g。c.服用方法:水煎服,两次分服。

③阳虚型:a.主要临床症状:乳汁少甚至全无,或乳汁清稀,乳房无胀满感,精神疲倦,腰酸尿频,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弱。b.方用参茸丸加减:红参3 g,山药、熟地各10 g,仙灵脾9g,黄芪10g,肉桂3g,当归10 g,通草、炙甘草各6g,鹿角片(先煎)、紫河车(先煎)各9 g。c.服用方法:鹿角片、紫河车先煎至沸腾,再加其他浸泡过的药物一起煎煮,水煎服,两次分服。

(2)实证。

①肝气郁滞型:a.主要临床症状: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乳房胀硬、疼痛,乳汁稠;伴胸胁及两乳胀满不舒,精神抑郁,食欲不振;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或弦滑。b.方用下乳涌泉散:当归、赤芍和白芍各10 g,川芎6 g,生地9g,柴胡、青陈皮各6g,天花粉、漏芦各9 g,通草、桔梗、白芷各5g,丝瓜络、荔枝核各6克,王不留行9g,甘草5g。大便偏稀者,去生地、天花粉,加炒白术10 g,木香9g;睡眠差者,去白芷、川芎,加远志6g,炒枣仁9 g。c.服用方法:药物浸泡后一起煎煮,水煎服,两次分服。

②痰浊阻滞型:a.主要临床症状: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乳房无胀满感;形体肥胖,胸闷痰多,纳少便溏,或食多乳少;舌淡胖,苔腻,脉沉细而滑。b.方用漏芦散加减:漏芦10 g,茯苓、瓜蒌皮、贝母各10 g,远志、苍术、香附、王不留行、丝瓜络、荔枝核各6g。形体畏寒,加干姜5g,桂枝3g;大便稀者,去瓜蒌皮,加炒白术、砂仁(后下)各5 g。c.服用方法:待其他药物煎煮快结束,约剩15 min时,加入砂仁共同煎煮。

温馨提示:无论哺乳期妈妈属于哪一种缺乳类型,都要在正规医院经中医师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进行治疗,切勿自己在家辨证服药。如果辨证错误,例如,痰浊阻滞型缺乳辨证为气血虚弱型缺乳,进行大补特补,会导致痰湿越来越重,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容易堵奶。

3.哺乳期应如何退奶

如果哺乳期妈妈不想哺乳了,临床常用如下两种药物退奶。

(1)甲磺酸溴隐亭片:甲磺酸溴隐亭片可以通过减少泌乳素分泌抑制泌乳,推荐剂量为一日2片(每片5 mg),早晚各1片,连着服用14天。常见不良反应为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眩晕或疲劳等症状,需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服用。

(2)中药回奶:炒麦芽60 g,煮水代茶饮,作为药食两用的炒麦芽,优点是没有副作用,比甲磺酸溴隐亭片使用更安全,但退奶效果略逊一筹。哺乳期妈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退奶药物,如果更倾向于使用甲磺酸溴隐亭片,请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服药。

对于网上的偏方,如猪脚趾这样没吃过的食物,且并无确切研究证明其效果,不建议食用,以免发生不适。另外,对刚生完宝宝的女性来说,某些食物是需要忌口的,如网上流传的黄酒炖花生米、黄酒炖鲫鱼等偏方就不建议食用,因为酒精不仅会减少泌乳量,而且还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对于鲫鱼丝瓜汤、通草炖猪蹄汤等流行的食物类下奶汤,偏温补,比较适合气血虚弱型缺乳妈妈,而不适用于肝气郁滞型和痰浊阻滞型缺乳妈妈,肝气郁滞型缺乳妈妈需要疏肝解郁,通络下乳,调整心情,而痰浊阻滞型缺乳妈妈应健脾化痰,疏肝通络,倘若多食肥甘厚腻可能还会导致堵奶。综上所述,哺乳期妈妈不能盲目使用网上偏方,如果想要催奶,一定要科学对待。

(张晓燕 鄢家艳 王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