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艺舟双楫(出版说明)

广艺舟双楫(出版说明)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等,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康有为出身于仕宦家庭,其家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早孤,幼年受教于祖父。早年师从岭南大儒朱次琦,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鄙弃所谓汉学家的烦琐考据,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途径。不久又放弃理学,专注于经世致用之学,在今文经学和西学的影响下,在思想、政治、学术领域进行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可贵探索,成为19世纪后期中国一位突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国势日微甚感焦虑,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所组织的“公车上书”最为有名。他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起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其后,他思想日趋保守,极力维护光绪皇帝这一皇权象征,力图通过君主立宪走上强国之路;与此同时,坚决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反对共和,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辟。后半生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拥立溥仪复辟,不久即在时任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廷,与废帝溥仪关系甚密。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著述甚多,不少曾经在近代史上影响甚巨,对于研究近代中国思想、政治、学术等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其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有着饱满的热情,大笔淋漓,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之先路。与此同时,他还留下了千余首辞采瑰丽、具有浓郁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作。其书法将碑体的圆笔、体势糅进行书,筋丰力满,酣畅淋漓,独具一格。其书论堪称晚清碑学中兴的里程碑,不仅对中国书坛有巨大的影响,而且被多次译为日文出版,对日本书法界影响深远。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近千万字的《康有为全集》,受到学术界的热烈欢迎。不少读者反映,由于全集整套定价,购置不便,期待能够出版康有为著作的单行本。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特选择若干康氏重要作品收入“国学基本文库”予以出版。暂定出版《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广艺舟双楫》、《万木草堂所藏中国画目》、《万木草堂口说》、《长兴学记》、《桂学答问》和《南海师承记》。鉴于《俄彼得变政记》与《波兰分灭记》同系康有为进呈光绪皇帝的外国兴亡史著,将二书与《日本变政考》合为一集,称《日本变政考(外二种)》;《万木草堂所藏中国画目》则体现了康有为的画学思想,将其与《广艺舟双楫》合为一集,称《广艺舟双楫(外一种)》;《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与《南海师承记》系康氏讲学实录,与《万木草堂口说》结合可以更生动地揭示康氏治学风采,故将三书与《万木草堂口说》合为一集,称《万木草堂口说(外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