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源第十四
唐、宋名家,为法于后,既以代兴,南北朝碑遂揜郁不称于世。永叔、明诚虽能知之,亦不能大暴著也。然诸家之书,无不导源六朝者,虽世载绵缅,传碑无多,皆可一一搜出之。信本专仿贝义渊书,结体出锋,毫发无异。颇怪唐世六朝碑本犹多。若信本亦仅能临仿,岂能名家也?《化度》、《九成》,气象较为雍容,然《化度》亦出于《晖福寺》及《惠辅造像记》耳。《九成》结构参于隋世规模,观于《李仲璇》、《高贞》、《龙藏寺》、《龙华寺》、《舍利塔》、《仲思那造像》,莫不皆然。实则筋气疏缓,不及《张猛龙》等远甚矣。永兴《庙堂碑》,出自《敬显俊》、《高湛》、《刘懿》,运笔用墨,意象悉同。若更溯其远源,则上本于《晖福》也。
褚河南《伊阙石龛》,出于《吊比干文》、《齐武平五年造像》,皆八分之遗法。若《李卫公碑》、《昭仁寺碑》,则《刁遵》、《法生》、《龙藏寺》之嗣音也。薛稷之《石淙序》,其瘦硬亦出于《吊比干文》;其出锋纵笔,则亦出于贝义渊。颜鲁公出于《穆子容》、《高植》,其古厚盘礴,精神体格悉似《穆子容》,又原于《晖福寺》也。清臣浑劲,又出《圆照造像》,钩法尤可据。敬客《砖塔铭》亦出于《龙藏寺》,而《樊府君志》尤其自出也。诚悬则欧之变格者,然清劲峻拔,与沈传师、裴休等出于齐碑为多。《马鸣寺碑》侧笔取姿,已开苏派,“在”、“汶”、“北”等字,与坡老无异。兖州金口坝《水底石人》笔势翩翩,直是宋人法度。唐《少林寺》笔长态远,则黄山谷之祖也。《美人董氏》、《开皇八年造像》娟娟静好,则《文衡山》之远祖也。《刁遵志》、《王士则》、《李宝成碑》,则赵吴兴之高、曾也。《崔敬邕碑》、《杨翚碑》,则邓怀宁之自出也。《张朏志》则张即之所取,近代梁山舟尤似之。张孚、张轸、张景之,则吴荷屋所螟蛉也。《赵阿欢造像》,雄肆沉着,则米南宫所仿也。古之名家者,能遍临古碑,皆有一二僻碑,为其专意模仿。学之既深,亦有不能尽变者,其师法所自来,踪迹犹可探讨。学者因此而推之,读碑既多,可以尽得书法之派,亦可知古人成就之故矣。
凡说此者,皆以近世人尊唐、宋、元、明书,甚至父兄之教,师友所讲,临摹称引,皆在于是。故终身盘旋,不能出唐、宋人肘下。尝见好学之士,僻好书法,终日作字,真有如赵壹所诮“五日一笔,十日一墨,领袖若皂,唇齿常黑”者,其勤至矣。意亦欲与古人争道,然用力多而成功少者,何哉?则以师学唐人,入手卑薄故也。夫唐人笔画气象,较之六朝,浅侻殊甚,又从而师之,其剽薄固也。虽假以彭、聃之寿,必不能望唐人,况欲追古人哉?昔人云:智过于师,乃可传授。又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吾见邓顽伯学六朝书,而所成乃近永兴、登善;张廉卿专学六朝书,而所成乃近率更、诚悬。吾为《郑文公》,而人以为似吴兴;吾作魏、隋人书,乃反似《九成》、《皇甫》、《樊府君》,人亦以为学唐人碑耳。盖唐人皆师法六朝,邓、张亦师法六朝,故能与之争道也。为散文者,师法八家,则仅能整洁而已,雄深必不及八家矣。惟师三代,法秦、汉,然后气格浓厚,自有所成,以吾与八家同师故也。为骈文者,师法六朝,则仅能丽藻而已,气味必不如六朝矣。惟师秦、汉,法魏、晋,然后体气高古,自有遒文,以吾与六朝同师故也。故学者有志于古,正宜上法六朝,乃所以善学唐也。与《卑唐篇》参看。
凡此为有志成书言之,如志在干禄,则卑之无甚高论矣。六朝之体,亦各有渊源,已详《体系篇》。远祖则发源于两汉,蛛丝马迹,亦可寻求。详《本汉篇》,此不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