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书第二十四

榜书第二十四

榜书,古曰“署书”。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者也。今又称为“擘窠大字”。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也。故能书之后,当复有事,以其别有门户也。

榜书有尺外者,有数寸者,当分习之。先习数寸者,可以摹写,笔力能拓,起收使转,笔笔完具。既精熟,可以拓为大字矣。杜工部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则古人童年先作大字可见矣。

学榜书虽别有堂壁,要亦取古人大字精者临写之。六朝大字,犹有数碑,《太祖文皇帝石阙》、《泰山经石峪》、《淇园白驹谷》皆佳碑也,尚有《尖山》、《冈山》、《铁山摩崖》,率大书佛号img语,大有尺余,凡数百字,皆浑穆简静。余多参隶笔,亦复高绝。

榜书亦分方笔、圆笔,亦导源于钟、卫者也。《经石峪》,圆笔也;《白驹谷》,方笔也。然自以《经石峪》为第一,其笔意略同《郑文公》,草情篆韵,无所不备,雄浑古穆,得之榜书。较《观海诗》尤难也。若下视鲁公《祖关》、《逍遥楼》,李北海《景福》,吴琚“天下第一江山”等书,不啻兜率天人视沙尘众生矣。相去岂有道里计哉!

东坡曰:大字当使结密而无间。此非榜书之能品,试观《经石峪》,正是宽绰有余耳。

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若有意作气势,便是伧父。凡不能书人,作榜书未有不作气势者。此实不能自揜其短之迹。昌黎所谓“武夫桀颉作气势”,正可鄙也。观《经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努目邪!

《白驹谷》之体,转折点画,皆以数笔成一笔。学者不善学,尤患板滞,更患无气,此是用方笔者。方笔写榜书最难,然能写者,庄雅严重,美于观望,非深于北碑者,寡能为之而无弊也。

自萧何题署之后,梁鹄、韦诞、卫觊盛以此称。唐时,殷仲容资圣,王知敬清禅,并知名一时。盖榜书至难,故能书者致为世重也。

北人工为署书,其知名者,并著于时。题洛京宫殿门板,则有沈含馨、江式;北京台殿楼观宫门题署,则窦遵、瑾,周天和时露寝成,赵文深以题榜之功,除赵兴守,每须题榜,辄复追之,其重榜书至矣。故榜书当以六朝为法。东坡安致,惜无古逸之趣;米老则倾佻跳荡,若孙寿堕马,不足与于斯文;吴兴、香光,并伤怯弱,如璇闺静女,拈花斗草,妍妙可观。若举石臼,面不失容,则非其任矣。自元、明来,精榜书者殊鲜,以碑学不兴也。吾所见寡陋,惟朱九江先生所书“朱氏祖祠”额,雄深绝伦,不复知有平原矣。吴中丞荷屋,则神采雍容,气韵绝佳。

数寸大字,莫如郑道昭《太基仙坛》及《观海岛诗》,高气秀韵,馨芬溢目。《般若碑》,慎伯盛称之,以为古今石本隶、楷第一。谓其雄浑简静,则诚有之,遽臆定为西晋人书,则不无嗜痂之癖。考《般若碑》,是北齐书也。

梁碑“神道”,渊穆极矣,然各体不同:《简王》,则高浑雍容;《靖王》,则丰整酣逸;《忠武王》,则茂密美致,新理异采;《吴平忠侯》,匀整安静。《忠武王》酷肖《刁遵》,《吴平忠侯》甚类《苏慈》。若能展作榜书,固当独出冠时,然吾未见能之者也。

《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像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瘗鹤铭》如瑶岛散仙,阳阿发,《般若碑》与《南康简王》、《始兴忠武》四碑[1]比肩,真可为四渎通流于后世矣。

平原《中兴颂》有营平之苍雄,《东方朔画赞》似周勃之厚重,蔡君谟《洛阳桥记》体近《中兴》,同称于时。此以雄健胜者。《八关斋》骨肉停匀,绝不矜才使气,昔人以为似《鹤铭》,诚为近之。宋人数寸书,则山谷致佳。如龙蠖蛰启,伸盘复行,可肩随《太基》、《观海》诸碑后,正不必以古今论,但嫌太妩媚耳。

篆书大者,惟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隶之大者,莫若《冈山摩崖》,其次则唐隶之《泰山铭》、宋隶之《山河堰》,俱可临写也。

近西法日精,有显微镜大数千倍者,凡有佳碑,悉可作榜书观,则并不以区区数碑限矣。

榜书操笔亦与小字异,韩方明所谓“摄笔以五指垂下,捻笔作书”。盖伸臂代管,易于运用故也。方明又有握笔之法,捻拳握管于掌中。其法起于诸葛诞,后王僧虔用之,此殆施于尺字者邪?

作榜书,笔毫当选极长至二寸外,软美如意者,方能适用。纸必当用泾县。他书笔略不佳,尚可勉强,惟榜书极难,真所谓非精笔佳纸、晴天爽气,不能为书,盖又过于小楷也。字过数尺,非笔所能书,持碎布以代毫,伸臂肘以代管,奋身厉气,濡墨淋漓而已。若拓至寻丈,身手所不能为,或谓持帚为之,吾谓不如聚米临碑出以双钩之,易而美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