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羌姆面具数字插画设计

藏族羌姆面具数字插画设计

作者:王正益 指导教师:饶简元

■ 创作背景:

羌姆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是藏传佛教中一种由舞者头戴神灵的面具,身穿法衣,手持法器跳舞的仪式。这些神明面具种类繁多,制作精美,所以我挑选旦正、荡金曲嘉、大威德怖畏金刚、撒门底、森格、巴吾、巴姆、怙主婆罗门、姜色、尸陀林主、夏、却胜12副面具作为研究对象(图1)。它们出场频繁,代表着不同教义,涵盖了羌姆面具所有类别的面具。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十分发达的时代,数字插画作为一种新生的视觉艺术,已经成为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插画形式,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力和张力。在各种文化都相互交融的当下,我想在充分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在认真了解羌姆文化的背景下,利用现代的数字插画技术让这一种古老的艺术有更多元的表现形式。这无疑可以对羌姆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尽一些绵薄之力,也是对羌姆文化在现代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

图1

■ 设计思路:

这种创新思路主要来源于“经变画”的表现形式。 我们知道“经变画”是大量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壁画的形式,比如敦煌壁画和维摩诘变,通过图像转化成文字,这给我了设计思路:将羌姆所包含的文化、神话故事融入画面,用文字描述具体表现。本选题是对所选取的12副面具所代表角色的一种创作,基于面具代表的角色进行思考创作。从大量的文献记载和唐卡壁画中构建出形象的蓝本,而后去考虑其神位职责,结合起来进行创作。最后,以数字插画的方式将想法画出来,以此来展现众神之姿。

草稿的绘制是一幅作品中各个绘画要素前期安排和组合的步骤,需要反复推敲和思考,最后敲定方案,画出线稿草图(图2)。

图2

■ 作品呈现:

在此阶段,草图中只留下概念没有勾勒的元素也会全部实体化。这个阶段是作品的调整阶段,是作品最后完善的阶段,考验画手对画面的把控能力。画手要考虑画面整体关系是否协调,明暗关系是否正确,空间主次是否分明。在此阶段需要将影响作品统一的元素全部改正。对画面进行去色处理,看作品的黑白灰关系是否紊乱,如果有就更改正确。最后,就是成品展示(图3)。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