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科学家的故事》简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是由.沈英甲著创作的,《喜看稻菽千重浪:科学家的故事》共有41章节
1
目录
目 录 科学家与中国“863计划” “863计划”——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 要么崛起要么沉沦 一个宏伟计划的诞生 100个亿启动“863计划” 中国科学家的共同信...
2
科学家与中国“863计划”
...
3
“863计划”——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
“863计划”是今天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有关科技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名词,它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进步有目共睹。同样,作为中国科学家第一方阵的旗手,王大珩,这位2...
4
要么崛起要么沉沦
1986年的初春,一连几天,王大珩的思绪一直停留在刚刚结束的关于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研讨会上。 自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演说以后,国内各方面反响十分强烈。从1...
5
一个宏伟计划的诞生
忧患兴邦,“863计划”的诞生再次印证了这个古训。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出台后,王大珩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作为一名有着战略眼光的科学家,他必须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
6
100个亿启动“863计划”
四位科学家的建议书得到邓小平批示的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中国的科技界,反响异常强烈。无论是在国家科委机关、国务院各个部委,还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人们备受鼓舞,...
7
中国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2004年,王大珩年届九旬,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光学家,他的左眼已经完全失明,右眼也只有很微弱的视力,光对于他更多的是存在在大脑中的色彩纷纭的记忆。王大珩的这番话...
8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写在两院院士罗沛霖九十华诞之际
...
9
永不止步的探索者
1999年10月,在我陪同王大珩、罗沛霖等院士来到巴丹吉林沙漠的时候,我认为自己见证了生命的奇迹。 王大珩院士当年85岁,罗沛霖院士当年86岁,我跟在他们身后,...
10
浓墨重彩的一笔
罗沛霖的人生有浓墨重彩的几笔,促成了中国工程院的成立是其中之一。 在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尚处在幼年期时,人们对于技术科学的理解是相当朦胧的。中国科技界有先知先觉者,...
11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这句话是俄罗斯伟大科学家巴甫洛夫的名言,已经在很多杰出探索者身上得到了验证。 如果从1928年罗沛霖参加南开中学无线电社开始算,他从事...
12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
13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
14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
15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中,他...
16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上,主持人问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活动的袁隆平是不是也做梦,梦见过什么。 袁隆平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但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他高兴...
17
世界,让我为你证明——走进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
18
数学的一半是中国数学
能有幸目睹两位科学巨子的第一次见面,毕竟是不容易的事,更何况他们的研究领域相差得如此之远,简直是南辕北辙。吴文俊研究的是数学,袁隆平主攻的是农业科学——杂交水稻...
19
“现代数学女王”的新风采
法国数学家狄多奈这样形容拓扑学,说拓扑学是“现代数学的女王”。 从定义上说,拓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改变形状时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特性,比如四边...
20
“把质的困难转化为量的复杂”
上面这句话初看挺费解,不过看到后面我们就知道吴文俊在指什么了。 我们知道,吴文俊正在从事数学机械化方法——机器证明的研究。他已在拓扑学领域硕果累累,为什么又转到...
21
由开普勒证明牛顿
让吴文俊十分感慨的是,他的机器证明研究一开始就得到有力的支持,他的成果“是在国家的特别资助下完成的”。从那时到现在,他已换过六七代计算机,有的价值十几万美元,甚...
22
两位巨匠一样情怀——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袁隆平
那是在首次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那年的春节前后,我开始了对两位世界级中国科学家的采访。前后十余天在长沙和北京的采访令人感触良深,他们是中国式的科学家,他们的中国做派...
23
一样的“中国做派”
因为采访不事声张,所以当我来到湖南长沙马坡岭的时候,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工作照常进行。没有了迎来送往的客套,使我得以与袁隆平相处了一个星期,完全是朋友之间的来往,...
24
一样的“中国形象”
吴文俊早年在国外留学,后来回到祖国,国外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的做派,他喜欢穿从来不系风纪扣的四个兜制服,怎么看也是一个普通的中国老头。从外表上看,吴文俊与袁隆平不...
25
一样的“中国情结”
说到情结,一般指的是深藏内心的感情,对吴文俊、袁隆平而言,“中国情结”不单单指他们的言语、举止、外表所显露的,更多的是指他们内心炽热的爱国情怀。 吴文俊于194...
26
一样的“中国精神”
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是中国人的传统精神,也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写照。人们至今还记得陈景润身居斗室全神贯注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吴文俊和袁...
27
向着新境界,“跃迁”——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
...
28
一位奠基人和开拓者
有谁在30岁上下就在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攀上了巅峰? 有谁在如象牙之塔的理论物理学发展进程中竖立起一座中国人的里程碑? 有谁在功成名遂50年后仍保持着不断进取...
29
从茶馆雄辩起步的理论物理学家
黄昆院士称自己是“属于智力发育滞后的类型”,他认为,小学时期学习不必要求太高,因为“除去很早就识字,在小学时期常读小说和学会加减乘除之外,几乎没有学到更多的知识...
30
“我可能是吹牛,吹给自己听的”
众所周知,1951年回到祖国后,黄昆立即赴北京大学任教。此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把培养人才的工作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全身心地投入了教学工作,从33岁到59岁...